返回首页

自行车王国为何受制于小小的变速器

新华每日电讯

  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自行车企业订单接到手软,甚至一些厂商已开始谈2022年的生意

  行情火爆的同时,中国自行车产业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暴露无遗。企业一边为不愁订单欣喜,一边为禧玛诺、速联等国际品牌变速器供应不足苦恼

  变速器是自行车传动系统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自行车产业链利润最大的环节。但这个市场长期被日本禧玛诺、美国速联等国际品牌占据

  为什么自行车王国会被小小的变速器“卡脖子”?本期议事厅邀请了行业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拒绝共享单车火爆时的疯狂

  主持人: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自行车出口金额达到11亿美元,创近25年来单季新高。自行车行情为何如此火爆?

  余世光:今年中国自行车产业能赶上这一波行情,主要是因为我国短时间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疫情之下,为避免交叉感染,民众趋向使用个人交通工具通勤。据我所知,在欧美市场上,连仓库积压都一扫而空。

  行情出来后,要承接住,离不开企业自身努力。疫情之初,有人对今年的前景很悲观,但很多企业快速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采取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模式危中寻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疫情严重时,线上销售占70%左右。

  梁霄凌:现在很多企业的订单排到了202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甚至有的客户提出要谈2022年的订单。

  刘春生:除了疫情因素,现在重视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也是销售火爆的原因之一。过去,消费者对自行车的需求主要是通勤,现在通勤和运动差不多一半一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自行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锦程:国内国外市场都增长了不少。、春节前后,大伙儿都待在家里,很多小孩就在小区骑骑车。国外很多工厂和大卖场都关闭了,订单涌向中国,但现在电子商务方便,亚马逊送货上门,国外消费者不担心渠道问题。疫情拉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消费者,重新回归自行车运动。

  主持人:前些年,一些自行车企业在共享单车热潮中,盲目扩大产能,最终栽了跟头。面对这一轮的火爆行情,车企做何选择?

  梁霄凌:今年的行情是被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偶发事件驱动的,并非行业基本面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现在,行业内部比较谨慎,除了原本就有计划扩大产能的企业,大多数车企,以及上游零件厂商,面对做不完的订单,更偏向选择添加临时人手,而非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所以,自行车行业不会出现前几年共享单车火爆时的疯狂。

  电子变速器或是国产品牌突破口

  主持人: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自行车企业不愁订单,却为海外零件商供应跟不上而苦恼。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产能,但被称为自行车“心脏”的变速器,长期为日本禧玛诺和美国速联等少数企业垄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吴锦程:从4月中旬开始,海外市场拉动起来了,一段时间里国内零部件供应不上。目前缺口最大的是禧玛诺变速器。因为疫情,它在菲律宾、新加坡的工厂停产了。禧玛诺在中国设有工厂,但核心零件仍要从海外进口。我们四五月份下的订单,交付期都得到明年的七八月份了。今年八九月份下的订单,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付期回复。

  梁霄凌:今年年中,禧玛诺供应跟不上车企订单的问题暴露出来。第二季度,国内企业已复工复产,但禧玛诺布局在其他国家的一些工厂,受疫情影响,生产没有跟上。到第三季度,它的生产基本恢复了,但因行情火爆,订单实在太多了,根本生产不过来。

  自行车变速器不是简单的通用零件。在制造工艺、品牌形象、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积淀,国外企业比中国厂商深厚得多。中国企业在技术、品牌、渠道等各方面,都需要时间累积经验。

  余世光:现在市场上80%的自行车变速器,都是日本和美国的产品。国内市场1000元以上的自行车变速器,一年需求约800万套,95%的份额被日本禧玛诺和美国速联占据。

  以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禧玛诺为例,自行车一旦用上它的变速器,价格顿时上一两个档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到禧玛诺全球生产线的稳定。它打喷嚏,国内车企就感冒,这样“卡脖子”的现象长期存在。

  自行车各部件中,变速器的技术含量最高。它是精密复杂的机械系统,制造精度达到微米级别。小小的变速器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在长期使用磨损中,都要保持稳定,这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其次,不论是禧玛诺,还是速联,国外企业的专利保护非常完备。他们通过严密的知识产权壁垒,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行业。后来者一不小心就会侵犯他的知识产权。

  另外,他们两家的品牌效应非常厉害。这跟他们长期重视产品技术质量、宣传服务、品牌建设以及专利保护是分不开的。

  刘春生:专利是头号拦路虎。禧玛诺是百年企业,速联也有三十多年历史,据我所知,他们在中国申请了2400多件专利,在全球申请了五六千件专利。后来者要追赶,很多路被封死了。

  变速器看似简单,实则精密。它通常包含六大部件,每个部件又由多个零件组成。六大部件怎么配合好,从材料到结构,从压铸、锻造到碳纤维加工工艺,均有涉及。部件间的协调平衡是最难掌握的,外行人很难弄清楚该从何处着手。

  举个例子,变速的时候,国外产品响声清脆,我们的产品一开始没声音,这里涉及几十个弹簧的弹力的比例关系。我们花了三四个月才摸索出门道。国外品牌发展到现在,产品迭代了几十次,累积的经验值与我们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自行车变速器不像智能手机,一款经典的IPhone4给后来的厂商指明了道路。变速器品类上千种,眼花缭乱。即使市场追随者想学习借鉴禧玛诺,从哪一款学起,学会了有没有市场,如果不是长期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很难搞清楚。

  主持人:有网友认为,变速器被“卡脖子”,主要是因为这个细分市场的利润空间太小,资本市场不感兴趣。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刘春生:自行车变速器的市场空间,当然不能和汽车行业比,但禧玛诺和速联两家企业的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元,有很多企业希望进入这个领域。

  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禧玛诺和速联积淀非常深厚,后来者很可能花四五年时间,砸上亿费用,也冒不了一个泡。

  六大部件,总共100多个零件,其中1个零件出问题,可能影响另外100多个。其中逻辑关系,需要深入研究。而国内企业往往急于一两年就看到成果,很难静下心来做研发。

  蓝图创办至今,已投入了四五千万元研发费用,前面还有很多坑,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现在组装一架自行车的利润很低,车企难以负担高额的研发费用。这个行业又不像芯片、医疗器械等产业受社会资本青睐。我2013年创业,中途难以为继,差点放弃,机缘巧合引入了投资,才坚持到今天。

  主持人:目前,国产自行车变速器研发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刘春生:自行车没有变速器,就像手机没有芯片。今年禧玛诺供不上货,我们做了一些替代。可以说,我们可以对国外品牌的某些系列实现国产替代了。

  变速器95%的产品性能指标,我们都能做到禧玛诺的水平,某些细小指标上,甚至可以超越它。但我们还需时间沉淀,相信再过三五年,某些领域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比如电子变速器领域。

  对方的机械变速器已迭代了几十次,遥遥领先。但在电子变速器领域,大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的电子工业也不差,我们有希望从这方面突破。

  余世光:国产变速器经过我们行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质量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不仅开发了机械变速器,还有电子变速器,同时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和自主产权,完全避开了对方的专利壁垒。在夹缝中找突破口,蛮艰辛的,现在算是有了好的开端。

  梁霄凌:因为禧玛诺供应跟不上,今年包括千里达在内的很多车企,都选择同国内变速器厂商合作。

  国产变速器和禧玛诺,在入门级产品的技术差距已经很小了。但禧玛诺在行业内深耕多年,不论是质量保障体系,还是生产团队的稳定等方面,肯定是占据优势的。

  疫情打破了市场平衡,国内变速器厂商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机会,原本需5到10年走完的路,现在一两年就走完了。但疫情过去之后,能留下多少份额,要看厂商自己的能力。

  市场是最聪明的,车企会从产品质量、价格、品牌各方面综合考虑。我个人判断,国内厂商至少抓住机会把货铺到渠道中去了,等行情恢复正常,国产变速器多少能保留部分新增的市场份额。

  吴锦程:禧玛诺供应不上,我们用美国速联、台湾微转替代一小部分。国内品牌知名度差一些,品质还需要沉淀和磨练。国外变速器对材料要求比较高,国内的钢材暂时替代不了。

  自行车王国地位短期难以撼动

  主持人:自行车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再从日本转移到台湾,现在到了中国大陆。转移过程中,对方在核心零部件变速器的生产制造上形成了垄断地位。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余世光:禧玛诺变速器代表的自行车产业高档零部件,它的生产体系已布局全球,但产品开发留在日本。个人认为,它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产品要做精、做高端。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没有消费者喜欢的产品,企业就没有生命力。禧玛诺以及速联,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国外企业不断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以此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这说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自行车协会在“十四五”期间,将组织国内零部件企业,成立工作组,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基础供应机制,提升零部件性能和稳定性,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第三是品牌建设。中自协正在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品牌运行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梁霄凌:高端产品和先进技术,不是说转移就能转移的,涉及人才储备、设计管理水平,社会发展程度、法治环境等多个因素。资本是流动的,市场是自由的,最后还看经营者的决策。

  主持人:中国自行车企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

  余世光:产业链条重新布局是趋势。但再怎么调整,现在很多零部件还是从国内出口的。人力成本低的地区,产业链上下游基础还不成熟,目前影响不是很大。

  刘春生:产业转移不可避免。现在很多工厂去越南、柬埔寨、乌克兰,还有葡萄牙,但目前转出去都是低端车,车架子从国内焊好再运出去。

  像中高端的崔克、闪电等品牌,生产制造还离不开中国。中国自行车王国的地位,短时间难以撼动。

  梁霄凌:我们在俄罗斯、印度、菲律宾都有工厂。不单是自行车,轻工业往欠发达国家转移是大趋势,原因是人工成本。但除了人工,还要考量关税、质量等多个因素,现在中国自行车的综合成本,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中国自行车产业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车架、零配件、烤漆、橡胶轮胎,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全产业链。中国还有巨大的内销市场,本地市场不大的地区,成本很难降下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