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全球经济预期下调 国际组织呼吁联合行动

经济参考报
  在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世界银行等组织近日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呼吁在粮食安全、政策协调、债务减免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以应对重重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显著下调
  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18日表示,世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公布的4.1%下调至3.2%。
  马尔帕斯当天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一场媒体圆桌会上说,债务高企和通胀上升是全球增长面临的两大问题。由于债务高企,约60%的低收入国家已经处于或者有可能陷入债务困境,预计债务危机将在2022年继续恶化。
  马尔帕斯对发展中国家状况深感忧虑。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化肥和粮食价格骤然上涨让这些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剧。他认为,政府应制定政策以增加供应、稳定货币,从而降低通胀、提高经济增长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说,受俄乌冲突影响,143个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预测值将下调,这些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6%。
  马尔帕斯表示,为应对疫情,世行将在未来几周内讨论一项为期15个月、总额约170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约500亿美元将在接下来三个月内部署。“鉴于危机的影响,这是一项持续的、大规模的危机应对措施。新举措将超过疫情初期时筹集的1570亿美元。”
  IMF和世行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包括春季会议和秋季年会。与会各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将就世界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协调、全球发展等广泛议题展开探讨。今年春季会议于4月18日至2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粮食安全受关注
  由于俄乌两国是产粮大国,国际社会担忧粮食安全问题将愈发严重,亟须研究对策。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俄乌冲突“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无声打击”,可能导致多达17亿人口陷入贫困和饥饿,超过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规模数十年未见”。
  古特雷斯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和大麦产量合计占全球产量30%,两国的玉米产量合计占比达五分之一,葵花籽油产量占比过半。
  古特雷斯说,乌克兰局势导致粮食出口受限、供应链中断,进而引发物价飙升。年初以来,小麦和玉米价格已上涨30%,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超过60%,天然气和肥料价格翻了一倍多。
  古特雷斯还呼吁进行全球性改革,改变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世界金融体系。
  古特雷斯此前还成立了一个危机特别工作组,他表示:“这场冲突正在加剧粮食、能源和金融等三重危机,对世界上一些最脆弱的人、国家和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印尼《商报》17日文章称,未来,除了粮食部门的转型和多样化外,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社会还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具生产力的生产体系,以确保粮食安全。尤其当前挑战越来越复杂,不仅是经济危机或政治冲突的风险,气候变化也越来越严重。
  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19日召开了一个高级别小组会议,讨论制定粮食安全危机的应对措施。耶伦上周首次宣布了该会议计划,并指出全球有超过2.7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G20应加强合作沟通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20日召开,为应对重重挑战,各方将就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应对疫情、宏观政策协调等议题进行讨论,商议协作。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日前在联合国大会关于G20工作重点吹风会上发言,呼吁G20将发展作为合作最优先方向。
  戴兵说,当前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正处于关键时期,多领域危机叠加共振,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肩负重要责任,应加强团结合作和沟通协调,聚焦经济金融领域重点问题,将发展作为合作最优先方向,共同应对国际卫生、数字、能源等领域的突出挑战。中方认为,今年G20合作应关注以下重点:
  一是应对疫情。弥合“免疫鸿沟”、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疫情应对能力应成为G20卫生合作重点。应尽快在同发展中国家联合研发、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就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早作决定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经济复苏。G20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敦促主要经济体采取负责任、可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负面效应外溢,维护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稳定。G20还应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采取更多行动。三是发展议程。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冲击全球发展事业,G20应在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切的领域加大投入,引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四是数字转型。G20应重视弥合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完善数字经济规则,合力营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环境,挖掘创新增长动力。五是气候与能源。G20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实罗马峰会共识,将动员资金和技术作为合作重点。发达国家应兑现承诺,填补资金缺口,消除技术转让障碍。在促进能源转型的同时重视能源可及、能效等问题,有力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