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论坛邀请国内政、产、学、研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账户养老金的发展之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财富储备。

  2022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至此,中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搭建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联合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本届论坛“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邀请国内政、产、学、研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账户养老金的发展之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财富储备。

精彩观点

文字实录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实录正文内容:

  郑秉文: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现在我宣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暨研讨会“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现在正式开会。根据我们开会的传统和惯例,我先简单讲一讲今天的会议主题,跟大家稍微做几分钟的引导性发言。

  今年的主题选择在“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这是今天《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的主题,我围绕这个题目“面对2035的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讲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国账户养老金的引入与现状。

  有这样几个判断:

  一个判断是在转型国家,我国是最早在第一支柱引入账户养老金的国家,如果不算拉美账户转型和中央公积金制度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是在第一支柱最早引入账户养老金的国家。在三支柱结构的养老金制度中,我国几乎是三支柱都有个人账户的国家。这是我国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这样一个特点。但是每一个支柱的账户养老金的情况又不太一样,第一支柱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是基础养老金和账户养老金二者相加,账户养老金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做实账户试点(FDC)到现在完全的NDC(名义账户)的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部调整的约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支柱是账户养老金,2004年建立至今,在新常态前后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在这之前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发展,后来以个位数的增长率在发展,可以说目前来看发展是十分缓慢的,究其原因与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我觉得与它的指导思想、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系,因为它是因国企改革而产生,包括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几乎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因国企改革,所以它的制度设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支柱养老金是账户养老金,它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2018年的试点采用的是产品制,到今年账户制的这种改变和转折,逐渐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有这样一个过程、原因是在于顶层设计缺位和部门协调。这是我国账户养老金的引入和基本现状。

  第二个观点,我国账户养老金的目标和差距。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说到2035年社会财富储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储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又指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量化的话,GDP总量由此推断应该200万亿人民币左右,这是这样两个目标。我们先用一个高收入国家当中,我们对标的美国来看一下我们的差距。美国的账户养老金总量是39.4万亿,退休人口,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平均是80万亿美元,他的退休人口占总人口是15%,相当于支付基本养老金这个水平的养老金的月数是多少呢?从全国平均来看,是1.74万美元/年,它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美国是不到1500美元左右。人均全国是84个月,将近7年。如果按照退休人口来平均的话,还是按照刚才的这个平均标准,将达到552个月,46年。

  我们从上往下去比对,中国的账户养老金总额一共是4.4万亿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如果全国人均的话,是3000多块钱,如果退休人口人均的话,是15000元,中国的退休人口占总人口的20%,这里可以与美国做一个比较,这就是延迟退休的原因之一。如果要是全国平均的话,它相当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0.8个月,如果用退休人口来平均的话,那么相当于3.8个月,这样的话就出现一个差距,我们看看总量,总量的差距是45:1,美国是占到GDP的180%,我们是占GDP的4%,如果人均平均来相比的话是248:1,如果退休人口领取平均比例是348:1,从全国退休人口的支付月数来看是105:1,如果从退休人口的支付月数来看,是145:1,这就是跟美国的差距。美国是高收入国家当中的偏上那一组,它的人均GDP是6.9万美元左右。如果到2035年,我们可以设定2035年假定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也就意味着正好相当于美国今天GDP的1/3,人均或者是总量,总量是1/3。同样以今天的美国账户养老金占GDP的180%的1/3作为目标,也就是用60%,到2035年作为我们的账户养老金的规模目标,用这个数来对应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就是说大约那一年我国的GDP是200万亿的话,账户养老金大约就应该是,60%就应该是120万亿。但是我们再看一下这张表,120万亿60%实际上占GDP的60%,实际上这个水平是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只相当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还低一些,还不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水平这四组分别是占它GDP的81%、91%、117%、129%,美国是180%,最低的是全国平均,是72%,我们60%恐怕比全球平均水平还要低,但是这个可以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养老金水平。假定要是把GDP的60%作为我们账户养老金2035的目标的话,如何弥补这个差距呢?

  第三个观点,我国账户养老金的改革与路径。

  根据美国第二、第三支柱2:1的比例进行分解的话,中国的第二支柱应该80万亿,第三支柱就应该40万亿。看第三支柱40万亿如何实现?开立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到现在将近一个月,上个月25号到现在23号,大约一共是1700万户左右,据我了解的情况户均资金可能是不到12000,大约一半。全国这样的话就有1000亿左右,如果是1.7亿户,大概就是1.1万亿。1.1万亿按照5%,假定按照5%的复利进行测算,到2035年也就是20万亿,并且这个目标目前开户逐渐到2035,在近几年内就应该达到城镇常住人口每三个人就要有一个人开户,这样可以看到我们的压力有多大,也就是说20万亿恐怕是实实在在的潜在的2035的目标。于是还有缺口,还有20万亿的缺口。

  第二支柱的情况就更严峻一些,目前4.4万亿,在未来13年里面如何达到80万亿呢?在接近2035年的时候,按照职业年金现在加进来的速度,应该能接近20万亿,也就是说第二支柱有缺口60亿,加上第三支柱缺口,大约是30万亿,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这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应该是80万亿左右。

  结论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用制度设计改革来填补这个缺口,这就显得在未来的13年里面是非常急迫的。这就涉及到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改革,第二支柱的改革这里主要说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许有开放空间,企业年金的改革空间是很大的,它不应该成为忘记的角落,否则,我们账户养老金的2035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第二支柱的改革包括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包括取消单位缴费的归属期,这个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包括放开个人选择权,包括引入生命周期基金,包括二三支柱之间打通,包括扩大投资范围等等,至于第三支柱,当然也有很大的设计空间,我们现在在36个城市进行试行,这里就不说第三支柱改革的一些想法了。

  总而言之,我国账户养老金要达到2035年的既定目标,需要加大力度改革,唯有改革,打破传统的思维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我作为一个引导性的发言就讲到这儿为止,感谢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感谢戴行长百忙之中再一次参加我们的发布会。同时,今天也感谢蔡院长,我也特别感谢长江养老。

  接下来会议进入发言阶段,首先请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先生代表我们主办单位的领导,请崔局长致辞!

  崔建民:

  大家上午好!

  一年一度的“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如期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因为受疫情的影响,论坛首次采用了线上的形式,这注定又将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和不懈努力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全球化正在重塑各国的国家竞争力,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已经掀起养老金改革浪潮。比较而言,相对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速度,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无疑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我们投入更多有效的智力资源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积极探寻人口老龄化将给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带来的诸多可能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各种可能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设计和完善,防范于未然。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是郑秉文教授主持和组织编写的一份重要的年度报告,从2011年开始每年一个主题,到今年已经是第12本了,涉及到养老保险体系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该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建立,至此,养老保险的支柱框架正式搭建。众所周知,在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中每个支柱都有个人账户,为此,今年将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作为研究主题。增加养老财富储备既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我们学术探讨的一个前沿话题,相信今年这份研究报告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同时也期待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助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再过几天就到了新年元旦,在这里提前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同时,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关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言献策,共同努力加快中国养老金财富积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做好制度准备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明年我们线下再聚。

  谢谢大家!

  郑秉文:谢谢崔局长。这么多年来,社科院科研局对我们中心的支持和我们社保实验室的支持一直没有断过,我们心存感激,再一次感谢百忙之中崔局长的参与。

  下面,有请长江养老总经理王海峰先生致辞。大家知道我们几年来,这个会议一直是与长江养老携手共办,长江养老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长江养老的支持,这个会是办不起来的。今天长江养老的总经理王海峰先生到云上给我们致辞,我们特别高兴,我们还没有见过,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特别盼望能够早日拜见王总。现在有请王海峰总经理致辞!

  王海峰:谢谢郑教授。尊敬的戴相龙理事长、蔡昉院长、唐霁松会长、王宏鹤主任、商敬国秘书长、刘卫处长、崔建民局长、郑秉文教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本次会议采取了纯线上的形式召开,但是我也相信,就如刚才郑教授所讲的,疫情终究会过去,我们还是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我们期待以后会在线下再次相聚。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长江养老对克服这次困难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也对各位嘉宾线上莅临表示由衷的感谢。

  今天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正式发布的一天,这也是郑教授及其团队编写的第12本报告,这12年来每一份报告都对我国养老金、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做了务实性的分析、前瞻性的思考,比如研究了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养老基金与ESG投资的有机结合等等,今年的报告更是紧扣当下大家最为关注的养老金账户制改革的话题,回应了行业热点和社会关切。借此机会向郑教授及其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表达我们的敬意。

  同时,也感谢监管领导、专家学者、行业同仁、广大客户以及媒体朋友对养老金事业发展共同付出的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随着一支柱基本养老和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覆盖面逐渐扩大,以及近期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落地,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望进一步繁荣发展。多年来,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专家学者和行业同仁的专业投入,以及广大客户和媒体朋友的高度信任和关注。

  长江养老作为近年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养老金管理机构,也很荣幸能够连续4年全程支持《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编写出版。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持续在学术的碰撞交流和研究探讨中以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服务国家养老战略,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携手,为养老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我也想分享一下关于账户养老金的思考和保险业具备的优势。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随着个人养老金的账户制理念深入人心,养老金账户已经成为保障养老保险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载体,承担了缴费、收益归集、支付和缴纳税收等多重功能。

  尽管三支柱养老金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账户养老金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三支柱养老金账户的互联互通、养老资金的长期资产配置、健康养老增值服务的供给、个人养老金融素养等都还有待提升和完善。

  未来无论是对行业、机构还是个人,只有更好地理解账户,养老金的内涵和运作模式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养老财富积累。而对于深耕养老金融领域多年的保险业而言,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可以发挥:

  第一,发挥三支柱养老金管理的经验优势,扮演账户养老金的统筹规划者和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可推动保险机构和管理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基金、第二支柱的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客户资源、产品信息的共享,通过建设统一的养老金融综合账户、数字化的系统、养老金融的产品池,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第二,发挥长寿风险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优势,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产配置方案。保险资管机构在管理长期资金的过程中已经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方法体系,以支撑财富增值和风险保障双重目标的稳健达成,这也与账户养老金长期稳健的收益需求天然契合。未来,可以不断强化机构的资产创设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把握国家战略和民生建设的投资机遇,运用多资产、多策略、多工具,持续助力账户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发挥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的布局优势,提供全方位、全场景、全覆盖的养老金融服务。以长江养老的母公司中国太保为例,近年来已经持续在全国城市打造太保家园系列高品质社区,并且布局了互联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引进了老年账户康复的资源和人才,未来这些长期积累的康养资源都有利于在养老金财富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和健康养老服务之间的联系通道。

  第三部分,我想分享一下长江养老助力账户养老金发展的相关思路。

  账户养老金的管理,实际上是系统性工程,既涉及到核心的资产管理,也需要根据日益多元的客户需求,不断丰富服务的内涵。长江养老是从管理企业年金起步,已经逐步构建起以养老为核心的业务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安全、稳健、超越”的资产管理风格,并且在服务、人才、科技等多个维度多管齐下,期望为广大老百姓真正提供保险+康养+资产管理+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投研能力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了“绝对收益之上的相对收益”的养老金投资价值观,加快打造“体系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投研体系,形成适应养老金管理特点的投资决策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持续动荡的市场环境,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和仓位比例,有效控制业绩回撤的风险,努力守护好每一分的养老金。

  在服务方面,我们是大力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中台、后台服务前台,前台服务客户”。在各类养老金管理过程中及时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在持续探索借助太保集团的综合资源,将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投资管理和康养资源有机融合,向集团内的保险和年金客户提供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实现客户价值的不断延伸。

  在人才方面,我们也遵循“市场导向、服务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原则,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将会助力提升账户养老金管理过程中直接服务客户的关键人员占比,并且推动市场团队和投研团队的相互促进,努力让市场团队更加专业、投研团队更加服务,真正打造一支“专业、可信赖、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科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举措、改善服务体验,目前已经推出了新一代养老金服务平台,可以帮助广大客户完成养老金业务的全线上办理。

  各位嘉宾,随着养老金融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账户养老金也正在迎来更加广阔的机遇期,让更多人优雅地老去、体面地生活是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持续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长江养老愿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锚定长期主义,胸怀国之大者,以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和可持续的价值增长,努力守护好每一位老百姓的幸福晚年。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戴相龙:集中研究账户养老金及投资管理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管理》一书的出版仪式和讨论会今天召开。对此,我表示祝贺!

  由郑秉文教授主编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份权威性报告,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发行12期。这份报告,既保持了研究内容基本结构的稳定性,又突出了各个年份的研究重点,为活跃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曾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工作,和郑秉文教授有多年交流,我3次参加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发行和讨论会。我应邀为今年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写了序言。

  2022年度《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把“三个支柱”中的“个人账户”统称“养老金账户”,开展系统研究,这是养老制度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就养老保险“三个支柱”中的个人账户的完善和基金的投资管理谈谈我的看法。

  一、完善“第一支柱”中个人账户,更好地做好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2019年开始,企业按职工平均工资的16%缴纳养老金,全国统筹使用;个人按工资的8%缴纳,记入个人账户。由于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统筹占用。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测算,我国个人账户累计积累约有10万亿元,但是,2021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只有6.4万亿元。据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2022年达到中度,很快到2035年左右达到深度,给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带来巨大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考虑。

  一是保持现有规定稳定。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 “坚持精算平衡原则”,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2035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精算办公室,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保证2035年前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二是改善个人账户。2000年国务院提出“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并下发文件推进。在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难以推进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善个人账户”。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如何“改善个人账户”,我并不知道。我建议把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按工资8%缴费,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半即工资的4%,仍留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记入个人账户,实行统筹使用;另一半即个人工资的4%,做实转入“第二支柱”个人账户中。加上做实转入“第二账户”个人账户资金,不降低职工退休后从第一支柱获得的养老金水平。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案,都要确保现在“第一支柱”中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2007年7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讨论有关部门提出的《个人账户资金投资管理办法》,由于多种原因,这个办法后来未被采纳。2015年8月,国务院颁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国务院还明确此项基金由省级政府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管理。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统筹账户总体上收不抵支,占用了个人账户资金。从这个角度讲,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委托投资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是各省结存的个人账户资金。到2021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各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1.5万亿元,5年年均收益率6.49%,其收益被各省计入个人账户。

  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6.4万亿元,其中,只有1.5万亿元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另有近5万亿元,由省政府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年收益率不足3%。我猜测省政府这么做,是为了留有足够资金保证养老金的支出,为了支持当地商业银行的发展。我预测,留有2万多亿元保证日常养老金的支付,还有约2万亿元可委托投资,年均收益率要比买国债存银行高出3个百分点,一年可以增加收益600亿元,5年可增加3000亿元,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原可以增加到各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建议各省进行精细测算,在保证日常支付前提下,尽量扩大委托投资的比例,提高个人账户的收益率。

  二、改进“第二支柱”个人账户制度,促其保值增值

  2004年,国务院决定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缴费合计不超过12%。2015年,国务院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企业年金制度执行近20年,但是,企业和个人参保面较窄,基金积累较少。2021年末,全国设立年金的企业,仅占全国企业的0.24%,参保人数仅占全国职工人数的6%。年末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为2.6万亿元。建议将“第一支柱”中个人按工资缴纳的4%,做实转移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中,投保企业的数量和职工数量,占全国企业单位和职工总数比例过低。主要原因是企业年金制度由企业和个人自愿建立,因此,发展较慢。可研究把企业年金制度从自愿改为按规定比例和自愿缴费同时执行。即企业根据规定按工资总额4%提取,个人按工资2%提取,其余一半,即企业按工资总额4%提取,个人按工资总额2%,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执行。

  到2021年末,企业年金2.6万亿元,职业年金1.8万亿元,合计4.4万亿元,主要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管理,获得较好的收益。

  三、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现资金积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11月4日,人社部等5个部门公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现已在36个城市, 16家银行开始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

  今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在总结过去试点基础上,设计了个人养老金各种投资产品。11月20日起已有4家大型商业银行在5个城市试行养老储蓄业务。个人在单家银行办理养老储蓄最高限额为50万元,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利率高于现行居民储蓄利率。从2023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等10个省市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可以预料,2023年将是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历史元年。

  我认为能否达到发展个人养老金的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组织推进。现有扶持政策,考虑到现在和长远的衔接,也吸取了外国成功的经验,应该认真宣传和落实。实践是检验政策的标准,个人养老金的推进快慢,还要看人民大众对有关规定的接受程度。如果执行一个时期还达不到预期目标,我认为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扩大税收优惠。投资收益不纳税,支取养老金按3%缴纳个税,是一个优惠政策,但是,如果个人养老金额度过低,这两条政策吸引力也不会大。我建议今后把个人养老金最高限额提高到1.8万元以上。

  二是对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实行保底。1995年我国实行储蓄保值,对促进现金回笼,控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执行结果财政补贴也很少。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托投资管理省级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时,地方政府担心委托投资收益无保障。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委托投资收益率保底,即保证达到5年期国债收益率。执行7年以来,投资回报率远高于5年期国债收益率。如下一次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可以研究由个人养老金受托投资管理机构,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保底,按完成一个合同执行期计算,投资收益率不足5年期国债收益率时,由投资管理人补足,经过一定时间,再由政府补给个人养老金的受托投资管理机构。我预料政府补贴也不会太大,但是可以大大消除城乡居民建立个人养老金的顾虑。

  郑秉文:谢谢戴行长。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昉教授演讲。蔡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40多年的改革历程当中,对推动改革、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深远。下面有请蔡院长发表主旨演讲,欢迎!

  蔡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发布。我自己不直接研究养老金,所以我可能也不能够直接谈养老金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当然养老金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所以我也一直非常关心。

  今天我想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谈一下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但仍然不提具体的政策思路。我们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有崭新的思维,要有新理念。对应我们的研究需要进行一些范式转换。我今天有一个短稿子,叫作“应对老龄化的政策选择:取其轻还是取其重?”。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养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特别是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个新的要求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一个是我们到2035年面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同时我们还要在共同富裕上达到一个对应着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的要求。所有这些说明我们必须有新思维。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转变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比如中国的人口总规模今年到达了峰值,比我们预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明年开始中国的人口就进入到负增长或者说从明年往后,我们进入到一个人口负增长时代,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同时,老龄化进入到了一个更深度的阶段,将来提升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一般国际上说65岁及以上人口占7%,超过了这个比重就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占比到了14%,意味着进入到老龄社会;超过21%意味着进入高度或深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我国老龄化率超过了14.2%,所以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老龄社会。这些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第一,更快的、更深度的老龄化,使我们过去应对老龄化,无论养老金也好、照料老人也好,所有的这些调整速度都不够,要有变化。第二,过去一直在说养老资源不充分,在关键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瓶颈。现在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第三,消费将会抑制甚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常态的制约因素,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行思维上的转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政策必须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回应,要求我们就一系列重要的应对政策作出恰当的选择,我们一直在做政策的选择,政策选择正确与否、有效性如何也取决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地不断地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把政策选择的出发点调整到最适宜的位置上。因此我想提出的取其轻到取其重的思维范式的转变就是一个需要进行的思维方式更新。

  我们并不是说过去错,但是我们一向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更多地是把政策选择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取其轻”的含义,这是一种博弈,是一种权衡取舍,重大的政策选择通常是在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条件下,通过放弃一些惯常的做法,避免有害的结果,因此,“取其轻”的策略着眼于避免或补救不力的结果。但是这个选择往往也会遇到激励不足、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和这个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主动地寻求一种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博弈,这个出发点着眼于发现变化本身可能产生的一些有利机会,从诸多的选项中选择那些能够最好抓住机遇的政策选项,通过形成更强的激励和更兼容的激励,争取达到好的结果。这是我对“取其轻”和“取其重”的简单定义。

  具体来说,在养老问题上最典型的取其轻策略就是我们过去面对养老压力,我们习惯思维是尝试三种政策变化,都是取其轻的思路。过去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说了,三个政策必选其一或者全选,要么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要么选择降低给付水平,从而(提高)保障水平,或者选择提高退休年龄。在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和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之间,这个矛盾也不断加深,过去的养老金报告多次揭示这种情况,进行这样的政策选择好像是不得已的。但是这里提供的选择机会本质上是在民生相关的“多取”和“少予”的现象中“取其轻”,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被动的选择,不仅会产生艰难的抉择困难,还难免造成降低民生福祉的不利后果。我认为可以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对中国当前来说三项政策选择,刚才说的三个“取其轻”的政策选择,任何一项都可能带来不能承受之轻。

  第一,中国社会保护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基本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已经非常重了,如果再提高,个人的收入受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会进一步显著上升,市场竞争力会受到伤害,比较竞争力会进一步下降。这些年我们制造业的比重已经开始在下降了。

  第二,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其实目前看还是很低的,总体上不高,而且超过一半的领取者领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非常之低,还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影响老年人的收入、消费,也不利于老年人成为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如果再进一步降低,会减少民生福祉,几亿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如果进一步受到抑制的话,从需求侧对中国经济也会造成冲击。

  最后,在大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还不够高的时候,延迟退休还需要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反过来,如果我们按照“取其重”的政策思路选择是“多予”和“少取”的结合,还是要“少取”,这就叫“取其重”。老年人首先就是社会保护、社会供给、社会福利的当之无愧的受益人,我们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都决定了老年人应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而且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共济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同时,他们还可以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需要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覆盖,使他们享受到必要的社会服务,这是一个制度性前提。

  最后,在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前提下,越是充分的社会保障越有助于在人口负增长和深度老龄化时代最大限度地抵消趋势性消费不足的效应,提高劳动收入就是“多予”,降低养老金的给付率就是“少予”,作为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延迟退休年龄的出发点的话,这项政策的推进才可能实质性地发生,进而达到增加劳动力供给和提高居民福祉的预期目标,同时,在正确和充分的激励下,与养老相关的产业才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取其重”的思路,这样才能形成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

  当然,我只是讲一个原则,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范式的转变。我就说到这儿,谢谢。

  郑秉文:谢谢蔡院长,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蔡院长的主旨演讲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这种方法论上的转变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下面进入到会议下面一个环节,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主题宣介。

  房连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代表中心向大家介绍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

  今年的形式比较特殊,往年都是在会场给大家发放报告,这次书之后会跟大家见面,我主要把我们报告的主要观点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时间关系,主要梳理主要的内容和观点,这里面都是各位作者的贡献,我主要是总结一下。

  账户养老金的界定,今年为什么选账户养老金这个主题?我们今年是第12本报告,报告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今年账户养老金一方面是这两年大家对个人养老金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使完善养老金第三支柱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之前关于个人养老金讨论究竟是什么形式的,这是明确了以个人账户为载体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账户养老金的定位。实际上我们对账户养老金进行总结,它在三支柱养老金中都有,核心是以个人账户为载体的养老金制度,从养老金制度类型划分讲分为DB型、DC型,它就是储蓄DC型的,缴费确定型的计划。

  它既有第一支柱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有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账户,还有广泛的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比如说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IRA。我们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就在第一支柱的时候,当时借鉴新加坡和智利的模式引入了社会统筹+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互济混合型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是有个人账户。这个账户是实账还是空账的,它是有一些历史的原因。到2004年的时候,这次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都是个人账户式的,到今年出台第三支柱更加明确了是个人养老金制度,都是以账户制为基础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这个报告提出了账户养老金的主题,出发点是研究账户养老金的性质,它的属性、功能的目的,以及投资运营方面的一些特点。这里边从理论探索,中国实践情况,国际上的案例,三个维度总结账户养老金发展经验。

  这个报告主要结构是有3个特稿、1个主报告、39个分报告。39个分报告理论篇7个,中国16个,国际16个。

  理论篇分为7个报告,有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管理、账户养老金的运营方式、国际比较与借鉴,账户养老金管理费用的研究、账户养老金发展历程、账户养老金在零工经济下保障的探索、账户养老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分析、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初衷和定位分析。

  中国篇有16个分报告,分报告8从多层次、多支柱的角度分析账户养老金在中国养老金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分报告9讲账户养老金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分报告10是关于个人养老金和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保障的。分报告11是专门讲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发展的问题、风险和对策。分报告12是关于数字经济时代下,城乡居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实践性改革的问题。分报告12是关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发展历程和改革建议的分析。分报告14是从供给侧角度探索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的实现路径。分报告15是职业年金目标实现困境、现状和建议。分报告16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构思和发展。分报告17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探索、借鉴和展望。从18开始是各行业参与的账户养老金建设的分报告,包括银行在账户养老金的功能定位,保险、基金公司在个人养老金业务中的职责。

  国际篇主要介绍了十几个国家的经验,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丹麦、瑞典、波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拉美包括智利和墨西哥。

  下面简单综述一下主要观点,每个报告浏览了一下主要观点,可能不是很全面,不准确,今天有很多作者参加会议,请大家指正。

  理论篇里7个分报告探讨账户养老金发展历程、治理结构、投资方式、管理费用、功能定位的问题。总体来看,账户养老金有不同的划分的方式,第一支柱一般用强制型,二、三支柱是自愿型的,当然有些国家二、三支柱也是半强制型的。有些是集体账户,比如公司开设的账户,个人没有投资决策权的,大部分是个人账户,有些是开放式的,有些是封闭的。这里面有一些理论涉及到账户养老金属性的探讨,我们认为它是养老储蓄的免税的工具,相对于其他一些金融投资产品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免税、封闭式运作,是养老金储蓄、投资和领取的一个载体,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手段。它是DC型积累制计划,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比如说生命周期收入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积累期、领取期。积累期和其他的投资理财工具是一样的,到领取的时候会比较突出体现养老的功能。涉及到保险、精算,账户养老金是不是涉及到再分配,一般个人储蓄有比较少的再分配因素,但是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特别是名义账户也会涉及到继承的问题、再分配的问题。现在国外来看,更多的研究养老金储蓄的,从个人账户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研究人参保的投资和领取的一些行为,有一些进展可以用到二、三支柱的养老金发展上,比如投资工具设计上和选择上都会有助推的工具。从基本养老保险分为实账和名义账户,实账分中央公基金制的国家集体投资,还有分散型的,大部分国家像智利、墨西哥国家的个人资本化账户的投资方式。

  (PPT)总结了个人账户在多支柱养老金中的应用,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参保形式、投资管理的特点、谁来缴费、谁来投资、谁来选择、管理费用怎么样、领取方式怎么样,都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具体不展开。

  有一个分报告大体总结了账户养老金发展历程,账户养老金有上百年历程了,在社保出现之前就是以公司私人养老金计划存在的,就是个人账户的。从50年代开始,公积金就是养老金个人账户式的,包括多种的养老、住房、医疗的目的。后来到私人养老金美国1974年出台税法之后有非常快的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有非常快的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智利开始私有化的改革,从基本养老保险里引入个人账户,当时是实账积累的,引导了很多国家的改革。到90年代时候又有七八个国家按智利的倾向开始实行名义账户,不做实了,类似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空账问题是一样的。到21世纪之后,养老金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发展是混合态势了,私人养老金、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和养老金的社会统筹式的社会养老金不是简单的彼此替代关系,而是混合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了。

  在中国篇里,刚才讲的分报告主要讲了基本养老保险二支柱、三支柱,当前个人账户养老金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其中一个分报告认为账户养老金是贡献现在多层次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历史上养老金体系进行改革探索的一个试验田。包括到现在我们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没有完全定型,二、三支柱的个人账户,比如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还是没有投资决策权,职业年金也是这样的,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刚刚开始。其中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面临一些问题,空账运转,现在可能接近10万亿的空账,这是估计的。个人账户计划约束还是比较僵化的,没有自动平衡的机制,还涉及到继承的问题,账户养老金发展还有国家统筹养老金,还有政策计息也是讨论鼻息多的问题,会带来隐形负债,计息水平究竟多高为好。有一个分报告提到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养老金需要有一些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实行助推的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便利化的缴费政策等等。也有一个报告提到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建议,其中一个建议是将基础养老金和居民个人账户分离,加大财政补助,居民缴费部分可以和个人养老金政策衔接,居民缴费现在没有投资,可以给个人提供选择购买个人养老金,我觉得这个观点也是比较有新意的。企业年金有一个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放开投资决策权的路径问题,分步走,在区域、企业、个人行权范围内逐步扩大试点。职业年金这块有报告提出来分步走、分群体逐步地做实单位计账的部分,将职业年金也纳入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且实行差别化的收益率。下面的几个分报告纷纷讲到了商业银行、基金业、保险业参与养老金业务的建议,都非常好。下午还有公司行业的领导发表这部分的演讲,我具体不展开了。

  国际篇有16个分报告,讲盎格鲁-撒克逊英美式国家私人养老金、政府养老金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一个趋势就是现在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快速的兴起,甚至在很多国家已经超过了第二支柱职业年金的发展速度,比如说美国IRA资产已经超过了整个养老金的40%,在英国、加拿大这种国家发展也比较快的。在北欧国家,因为他们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是半强制型的,是非常发达的。同时,这十几年个人养老金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个人养老金有比较好的第二支柱的基础的话,它会发展比较快,比如美国有很多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是从二支柱年金转移到三支柱去的。在亚洲的日本是职业年金比较发达的国家,个人养老金方面2004年开始做了专门的个人养老金计划,韩国是2012年开始注重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在拉美传统上是强制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养老资金是强制发展,规模也比较大,当然现在面临一些改革压力,智利、墨西哥受到疫情的冲击,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国家正在改革,回归一些国家强调的社会养老金的统筹分配的作用。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希望书和大家见面以后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进入第三单元,有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老师主持。

  张翼:谢谢大家!非常高兴今天参加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位演讲嘉宾唐霁松老师。

  唐霁松: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参会的同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和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的发布,祝贺郑秉文老师的养老金报告在这样艰难的时候还如期发布。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社会保障体系、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和明年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领会,我借此机会也谈几点想法。

  第一,加强引导和宣传,尽快启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措施。

  我国第一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缴费年限与领取年限不平衡的矛盾、养老金计发月数与平均余命延长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方面,我们国家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制度运行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相当多数量的参保人一旦达到了15年就停止缴费,当然最近这两年跟疫情有关系,缴费比较困难,停止缴费后一直等到到达退休年龄直接领取养老金,所以参保人员的平均缴费年限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这是我们制度设计的一个特点,设计的初衷是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其中体现晚退多得是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予以体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个人账户里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算出。即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小,除数越小得到的将越多,比如55岁退休的除数是除以170,60岁退休是除以139个月。这个政策实际上是在2005年国发38号文中提出的,这个是综合考虑当时的人口预期寿命等因素来确定。当时的人口预期寿命到2005年时测算大概是72岁,现在过去17年了,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到了78岁。因此,对基本养老金领取的计发办法和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十分重要且必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修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等。对于养老金与财富的积累实际上只有三大手段:开源、节流、投资。所以建议抓紧现在的政策窗口期,在同步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也要调整缴费年限和计发月数这些政策,综合施策抓紧推进工作。

  第二,要吸引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提高企业年金的覆盖率。

  目前养老金制度方面有三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是第一支柱与二、三支柱极不平衡。第二个不平衡是第二支柱内部企业参与度极不平衡。第三个不平衡是第二支柱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极不平衡。截至2022年9月,企业年金的覆盖人员实际上仅相当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企业年金政策调整有发力的空间。需要通过政策撬动单位缴费是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比较现实的一个途径。因此,建议从两个方面推动政策发展:一是建立简易年金计划,从业务实操层面出发,简化企业年金方案报备、基金管理合同报备等审批流程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准入门槛,简化流程,降低管理费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管理机构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活力。二是完善加入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实行强制性,给企业年金带来了不平衡,实际上是有潜在的风险的,要探索企业年金从自愿到半强制的实施路径,有条件的应该实现自动加入机制,逐步实现企业年金普惠性。

  第三,发展个人养老金,实现更多的养老积累。

  2022年4月,国务院的文件已经下发,这实际上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拼图也拼上去了。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讲好贴近百姓的家常话。因为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要深入浅出,其重要确保金融产品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能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这方面要下功夫,而且要引导好、教育好。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前,非特殊情形尽量不提前支取个人账户资金,以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在这方面要有很好的宣传。

  第二,要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性。

  第三,要创新服务方式。在建立健全统一的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基础上,为参加人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税收优惠额度管理、信息查询服务,做好这方面的数据的维护。我觉得现阶段应打好基础,而不是要不要扩面,打好基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这样为今后在全国实施能够有更好的基础,起到这种基础作用。

  第四,探索新的政策突破,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与年金发展密不可分。我国个人养老金、企业和职业年金均来自个人的当期收入,采取完全积累制,要通过市场化的投资方式进行保值增值,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因此还是要倾听“我的资金我做主”这样的建议,养老保险第二、第三支柱在制度上实际上是具备相互打通的可能性,这个要加以研究,鼓励在政策层面、运营层面、服务层面进行探索,实现第二、第三支柱的联动,互为助力,促进共同的发展,也为职工在支柱间的转换留出空间。

  第四,要鼓励多元参与,筑牢社保基金安全的底线。

  养老基金和财富积累得越多,就要更关注其安全性。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活命钱,在基金安全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要鼓励多元参与,培养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的理念,形成全社会联动监督的机制,第一个是要加强社保基金管理集合内控制度的建设。这是内部的管理。其次,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开展社保基金安全规范宣传教育,要加大打击力度,根据《社保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第二十七条提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进行审计。要加强第三方或者社会的监督力度。因此,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独立专业的外部审计,聘请专业人员协助开展检查,更有效地助力社保基金的安全规范。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

  张翼:谢谢唐老师的演讲。他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三方面深刻论述了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问题,也给出了政策性的建议,深化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王宏鹤老师,有请王老师。

  王宏鹤:主持人好,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与会嘉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的邀请,能有机会参加本次发布会。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相关各方共同努力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成效显著。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个人养老金制度成功落地实施,同时商业养老基金业务也不再创新,近期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也将启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金融产品。

  下面我就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发展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随着人民群众养老意识的增强,社会养老金融需求要进一步释放。当前,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110万亿,社会财富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潜力巨大,为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第三支柱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扩大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标志着政府政策支持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推进制度落地实施,金融监管部门已出台了相关的配套业务规定,明确金融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条件、产品要求、经营规则等。同时指导搭建金融行业信息系统,支持交易和信息交互。在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方面,专门印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范围,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提出具体要求,规定了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类型,以及理财公司等参与该业务的机构应满足的要求。

  在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方面,我们从资本实力、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估计,能够经营此项业务的公司占人险公司总数的1/3左右,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希望引导更多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参与进来,使个人养老金参加人能够更为放心选择保险产品,获得满意的服务。

  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多种年金保险、两全保险,这些产品普遍具有较强的储蓄和风险保障功能。投资风格稳健,有助于帮助参加人在较长期限养老金积累和领取过程中,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和风险管理目标。今后将会有更多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陆续上市。

  二、支持养老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先后推出了专属商业养老金保险、养老理财产品、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这些产品立足养老,各具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收益、风险、期限特征的产品体系。总体来看,试点运行平稳,社会反响良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2023年1月1日,商业养老金业务也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后续监管部门将密切关注市场,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持续推动养老金融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养老金融市场。现在各类金融机构都很重视养老金融,希望这个业务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监管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建设多元主体参与,多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逐步搭建起产品丰富、运营成熟、风控严格、监管针对性较强的养老金融市场。我们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参与、设计、渠道推广、投资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创新发展,引导保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聚焦养老主业,重点发展包括商业养老金在内的各类养老金融业务,积极投身于养老金融市场发展。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审慎创新。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运行方式等有自己的特点,老百姓的养老观念和投资理念正在转型之中,养老金融创新发展应当主要在各自业务类型的边界内,立足金融市场实际,探索进行一些规则和运作方式的创新。监管部门将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并认真研究相关资本、投资、风控等监管要求。

  三是多种类的金融业务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从机构来看,多重金融机构的客户营销、投资管理能力有一定差异。银行和理财的渠道优势大,基金投资管理能力较强,保险有较强的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投资经验。从客户群体看,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比如基金投资者往往能够承受一定的波动,同一个客户在不同年龄阶段风险偏好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养老金融需求的形成和转化可能是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这也给各类金融机构和产品留出了比较大的空间,完全可以实现差异化定位发展。

  三、把握养老金融的发展重点

  今年制定了《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的通知》,对商业养老金融的基本业务规则做了原则性规定,包括产品更具养老属性,要确保针对养老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也要体现长期性。投资要有安全运作,侧重长期保值,要充分了解客户年龄、退休计划、财务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人。

  除此之外,养老金融创新还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是增强普惠性。金融业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情怀,去发掘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养老金积累具有长期性、流动性的特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养老金积累需求,商业价值潜力很大,社会意义更大。农村居民、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往往养老保障不足,开展养老金积累的手段比较有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针对这类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比如2021年6月我们启动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指导试点机构重点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推广。目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件数约5万件,这种普惠性较强的产品随着时间的积累,业务规模会持续增长,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提供适当流动性。养老金融产品往往在期限、领取等方面设置一些要求,这样可以保障资金真正用于养老,体现养老属性。老百姓在投入资金时可能会犹豫,担心如果中间用钱怎么办,这种对流动性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金融机构反映5年期以上的金融产品销售难度比较大,客户接受度有限,因此我们明年1月即将启动的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中,除了突出生命周期特点,也会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客户的流动性要求,适当增强养老金融业务的灵活性,引导客户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大养老储蓄投入。

  三是坚持长期性。养老金管理比的是长跑,培育长期投资理念,不仅需要面向个人开展投资者教育,也要面向机构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文化,发达金融市场中养老金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占比比较高,表现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有成功的长期管理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建立长期考核机制。比如美国的贝莱德管理资产超过10万亿美元,先锋基金管理资产超过8万多亿美元,市场普遍认为这些机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成功的长效激励机制,管理者和员工的报酬与长期业绩挂钩,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此外,养老金管理还要注重风险防范。前不久,英国金融市场动荡对养老金市场的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养老金管理要高度重视并做好风险管控,否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可能超出金融范畴。能不能未雨绸缪,对养老金投资风险管理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这点非常重要。

  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张翼: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老师,有请商老师!

  商敬国:谢谢主持人,首先感谢郑教授的邀请,他让我讲一下第三支柱,第三支柱刚开始试点,关注度很高。

  第一,第三支柱属于私人养老金(private pension),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私人养老金就是私人财富,它不是public,这一点很重要,少一些审批,多一些服务,需要在思路上进行转变。第三支柱的发展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某个金融机构或某个公共管理部门试行,它涉及的面很广。当然,从宏观意义上讲,对增强消费和长期投资的信心至关重要,我觉得它是一个在中国还没有被开发的大循环。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养老金的大循环没有起步的话,未来的经济潜力还应该很大。所以利益相关方应该有责任去保持循环的畅通,至少目前来说不是很畅通的,因为试点其实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在试点的反馈机制方面应该实事求是,把问题及时反映出来,有问题解决问题。在市场规模还很小的情况下,试点其实和大家的预期相差很远的。

  第二,不同参与的金融市场主体应从竞争关系更多地逐渐走向合作关系。合作应该是大于竞争的,因为都会各自回归自己的行业优势,因为养老金市场是体现规模优势最明显的,未来是强强联合,而不是竞争,从国际来看养老金市场是很明显的是强者愈强。

  第三,国际开放和合作特别重要,我们知道第三支柱其实借鉴了很多国际上的经验,所以在很多操作细节上、专业能力提升上还有很大挑战,它的涉及面广,特别是国际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参与我觉得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是走过来的,我们遇到的问题他们以前也遇到过,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第四,保险业有哪些优势?保险业的长期资产管理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还有长寿风险管理,应该说是保险业的优势。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供应能力还不足,对于长寿风险管理可用的工具还不是很多。相应的产品上,保险业在发展投连产品上走过一些弯路,但是走过弯路不代表投连产品就不适应市场,在私人养老领域,投连产品其实是最适应养老金市场的一类保险产品,并且在欧洲发展得很好,已经成为保险业产品的主流。还有定期年金、终身年金,在账户制下,我们要适应账户制,而不是反过来改变账户制,在账户制下的投连产品是年金,年金对于长寿风险的管理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很少有公司敢保终身的年金,说明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专业管理能力需要我们提升。养老金市场的投入需要更多、更专业化的分工。

  第五,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的管理会向集中化、头部化集中,可以说强者愈强,只有少数公司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佼佼者,他的费用更低、专业能力更强、投资收益更高才能站稳市场,不是先收费用后服务。对于这个领域,需要投入更多和更坚定的决心去发展它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我想对市场来讲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做。

  在政策方面,我觉得应该少一些管制,因为这是私人养老金,我们应该让市场去说话,让市场来试错,这个市场才会最后形成更强的养老资金管理者。养老金最大的风险是抗通胀的风险,如果不能抗通胀,我们的钱就不值钱了。另外一个风险,我们现在是老龄化、长寿化,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能是管理的资产资金更长了,但是长寿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讲可能是带来更大的挑战。

  主持人,我主要谈以上几点,谢谢!

  张翼:谢谢商老师的演讲,他说的这几点都是保险行业非常关心的问题。长寿险虽然今年才开始建立,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前景可观的。商敬国老师既从欧美经验出发,也从我们国家面临的未来趋势出发给出了论述,尤其是对商业保险行业给出了一定的建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个大的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强者愈强,适应于老百姓需求的改善的情况,发展制度优质性的变迁会更加明确。

  接下来有请中国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综合处处长刘卫老师发言。

  刘卫:主持人、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上午好!

  我是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综合处的刘卫,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

  刚才听了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发言深有启发,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工作,汇报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国家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都有个人账户的设计,但是这三个个人账户的定位和功能还是有些不同的。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已经定型并逐步完善,由政府主导负责运行,其中职工个人缴费的8%体现个人的养老责任,全部计入到个人账户。退休的时候按照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完毕以后由基金来承担,国家承担长寿的风险。这一点也已经深入人心。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中的个人养老金二者都是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为满足不同群体对更高品质老年生活的需求,提早进行财富积累的两项制度性的安排。企业年金制度是从2004年建立实施,2017年做了修订完善,它是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自主建立的,采取信托模式进行管理。具体操作过程中,账户管理人要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是一个计账账户,实际资金是由市场金融机构在投资运营,职工只有在离职、调动的时候个人账户的资金才能在不同计划之间转移。职工也只有达到退休等领取条件以后,管理人才按照职工选定的领取金额和领取方式把相应的资金支付到职工个人指定的资金账户上,这个银行账户一般是指职工的工资卡或者是社保卡,领完为止。这是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的特征,是计账账户。

  个人认为企业年金信托管理的模式有两个有点:一是用人单位代表委托人在与年金管理机构的溢价中容易占有优势,对机构投资的监督或者说是督促比较到位,有利于争取比较好的投资收益。二是企业年金四方管理人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安全性比较强,投资范围也比较符合养老金的属性和要求,整体运行也比较稳健,所以很多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职工对这个好感非常深。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补齐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今年11月25日在36个城市先行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是由个人自愿参加,采取个人账户的模式。它是有两个在参加的时候就要建立的账户:一个是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个账户本人唯一,它主要用于记录个人参加这个制度的全流程信息,提供查询服务,包括一些核验的服务,这个账户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另一个账户是参加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费购买金融产品、归集收益等等,这两个账户分别为一一对应。需要说明的一点,资金账户是封闭运行的,参加人只有达到领取养老金等条件才能从这个账户里提取资金,切实保障补充养老功能。

  个人养老金采取账户制,除了能够直观体现它的私有属性外,也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方便参加人的操作,体现在入口比较便捷,可以实现缴费就能享受税收优惠。老百姓往资金账户里交的钱,通过商业银行汇总到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再共享给税务部门,参加人就可以直接通过税务系统实现个税的抵扣,比较方便。另外就是参加人购买各类的金融产品都要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完成,而不需要再绑定多个资金账户,这也比较方便。二是个人养老金的账户制能够切实实现补充养老的功能,也就是说,达到基本养老金领取的条件才能领取个人养老金,这样的话也可以管住出口。

  从11月25日启动实施以来,在各参与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动下,目前个人养老金的账户开户已经有1000多万人,开端总体良好。

  这是简要介绍了三个支柱个人账户的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重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情况,明确提出过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包括学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二、三支柱也都很重视,意见建议也比较多。比如增强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实施自动加入机制。再比如提高个人养老金的缴费上限,打通二、三支柱等等。前面各位领导提到打通二、三支柱的建议还比较多,认为二者都采取个人账户的,都具有私有属性,存在打通的基础,打通以后,可以实现以二补三,促进第三支柱较快发展。国外也有相应的做法。

  刚才在介绍基本情况的时候我也说到了,虽然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都采取个人账户的方式,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企业年金里的个人账户是计账账户,只有转移的时候才能从计划到计划,而且没有让个人通过开通资金账户来承接这部分资金,这样可以避免资金的流出,起不到补充养老的作用。而个人养老金除了有计账和核验功能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起步的时候还有资金账户,用于归集缴费、收益、享受税有、购买金融产品,资金账户是可以在不同银行开立,以及在不同银行间进行转换的。

  学习国外的经验我认为还是需要立足我们的国情,研究二、三支柱打通要论证好两个问题:

  一是打通要解决什么问题。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这两个制度各有各的定位和功能,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也不尽相同,是不一样的补充养老渠道,二者并不矛盾。相比起来,特别是对于金融知识不太丰富、投资能力不太强的大多数职工来说,有诸多管理人负责的企业年金似乎更加稳健一些,也更省心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特别是央企也向我们反映,有的职工就想个人多交一些企业年金问行不行,说明职工对企业年金也是非常信任的。如果不加条件地允许企业年金转移到个人养老金,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个人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挑花了眼,如果出现了亏损,反而不利于保护职工的养老权益,特别是投资能力比较弱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不是二选一,职工完全可以既参加企业年金又参加个人养老金,如果说是为了发展第三支柱,刻意转移第二支柱的基金,我个人认为道理上不太能说得通的。

  二是如果打通需要什么条件。上面说的不是绝对不能打通,目前一些职工在离职以后由于新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原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其中的资产只能作为保留账户多年动不了,也无法个人投资,是一种损失。此类情况可以研究考虑允许其转入到本人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由个人来投资。当然,除了二转三,三转二是不是也要同时考虑。具体从操作层面看,这个事情还很复杂,因为制度的运行模式不同,转移的时候还需要对转移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核验,包括各自的政策符合的合规性,账户资金校验,有多少享受税优、有多少没享受,要确保合规性。目前企业年金数据是散落在各管理人,如果靠每个年金计划跟个人养老金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转移不太现实,效率也低。这就需要考虑是否要建立统一的第二支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这样既有利于二支柱信息集中统一管理,便于同一支柱内比如都是企业年金内,或者不同年金制度间比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转移,不同计划间转移,都可以实现,同时也有利于二、三支柱的打通。这是具体操作层面。从更高层面说,还有利于为老百姓提供三个支柱的综合服务,现在第一支柱、第三支柱都有了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第二支柱还是一个缺项,如果能够补齐的话,三个支柱都可以提供老百姓一张社保卡就能查清楚自己三个支柱养老权益,也便于个人能够提前规划自己的养老安排,进行提早的养老财富的积累。国家也能够掌握三个支柱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推动三个支柱的协调发展。

  下一步我们打算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探索推动二、三支柱发展的有效举措。从市场角度而言,金融机构也应该立足二、三支柱个人账户的私有属性和特点,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加强资本市场的培育,开发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有条件的群众积极参加。

  以上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张翼:谢谢刘老师。他的发言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个人账户的资金属性和安全性,以及能不能二转三,三转二这样的关系出发,深化了我们对第二支柱跟第三支柱的认识,在将来养老金市场变化情况下,这种认识不管对我们是学术的研究还是实践层面的政策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刘老师的发言让我们深化了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4位嘉宾发言到此结束,按照大会日程的安排到了休会时间,谢谢大家,谢谢嘉宾,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谢谢各位领导的参与。

  上午的会议日程到此结束。

  韩克庆: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到会议的邀请,主持今天下午第四单元的理论探讨,也感谢郑老师给我提供学习机会,见见各位新老朋友。我们这个单元一共有6位讲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朱俊生教授,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谭中和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的孙永勇副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的孙守纪副教授,还有社科院郑老师团队里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两位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和高庆波老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听他们6位的真知灼见,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是15分钟,先有请朱俊生教授第一个作发言。

  朱俊生:谢谢韩老师。特别感谢郑老师、房老师和齐传钧老师之前跟我的沟通,我分享两点,大家都知道个人养老金,也知道它有发展的潜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发展潜力其实要取决于制度安排。我觉得郑老师一直在强调说如果这样一个制度只是一个少数人的制度,我们需要把它变成多数人的制度,才有可能去充分挖掘发展的潜力。

  我们看第一点,如果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或者说养老金结构的改革,都决定了个人养老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想大家都认同,但是这个市场潜力的释放确实需要我们政策继续完善。虽然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刚刚落地,但是我们看到背后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我想结合一些国际经验,特别是美国第三支柱的发展来做一些探讨。

  中美养老金体系的比较大家都很熟悉,去年底美国三支柱养老金的资产加起来42.3万亿,美国去年的GDP第一次超过23万亿美元,所以它的养老金资产是GDP的183%,中国我用最新的数据也算了一下,同口径我们不到11%,我们跟美国比我们的养老金资产占GDP的比例不到美国的1/18,我们远远低于绝大多数OECD国家。

  具体看一下美国的私人养老金资产。在42.3万亿总的养老金资产当中,私人养老金资产39.4万亿,中间第三支柱是13.9万亿。它是怎么发展这么大的一个私人养老金账户制的资产?我们看到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跟我们其实有些类似,其实也是累退的,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讲,虽然养老金的绝对水平高一点,但是它的相对替代率却更低。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讲,他的替代率比较高,但是养老金的绝对水平其实并不是很高,所以其实对于美国人来讲,不管是高收入还是中低收入都有补充养老的需要。在美国家庭储蓄当中的首要储蓄的原因,在40岁之前可能更多的是购房、成家、教育,但是40岁之后主要是养老,所以养老成为美国家庭储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美国的第三支柱或者其他的养老金计划的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截止到去年底美国的第三支柱的覆盖率的人口加起来是37%,当然它也有各类的个人退休金账户来覆盖。我也看了过去20年的数据,基本上比较高的时候是41左右,比较低的时候大概是40以上。我们看到是37%。所以整个的养老金资产是13.9万亿。美国临近退休的家庭拥有私人养老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全部的美国人75%,中高收入群体95%,中等收入也超过80%,达到81%,中低收入也是69%。

  美国养老金计划的覆盖率是比较高的,对一个退休家庭收入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回到中国的发展来讲,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储蓄率远高于其他国家,2020年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做一个比较,中国的总储蓄率是44%,世界平均26%,我们远高于世界平均和主要的经济体。同样,我们把中国的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跟OECD的40几个经济体做比较,我们远远在其他国家之上,我们的比例接近40%,所以我们的国情是我们在养老金市场没有多少储备,但是我们有大量的短期储蓄,100多万亿,2/3以上是一年期以内的,而且疫情以来,因着消费的压缩,我们的储蓄增速其实更快,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储蓄就增加了13.2万亿。

  前面讲了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大量的短期储蓄可以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但是到底转化得怎么样?其实像郑秉文老师之前所分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个制度的功能定位,它是一个少数人的制度还是一个多数人的制度,很显然现在是一个少数人的制度,其实这个市场潜力难以充分地挖掘的。我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匡算,我参照美国第三支柱的覆盖率做了10-40%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这些人把1.2万的税收优惠额度用完,我们现在这个制度当中实际能够有一些吸引力的其实是缴纳个税的群体,但是我们这个群体目前的总的人数只有6500万左右,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缴费的基数之下,在这样一个参与率之下,我们会发现每年其实市场的规模相对是比较有限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意思。

  但是反过来讲,我们如果把它变成一个多数人的制度,把它变成一个面向8.9亿,将近9亿劳动人口数量,我们在同样的参与率的假设之下,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市场的潜力体量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我想说市场潜力大家都在讲,但是能不能发挥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个制度能不能进一步优化。

  怎么优化这个制度?简单讲三点:

  第一,拓宽参加范围。现在我们仍然给出一个门槛,就是你参加个人养老保险才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这个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的第三支柱其实是去中心化的、是独立性的、是精算中性的,它应该可以覆盖所有的人群。我们这些年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就业并不好,容纳就业的其实是新经济、新就业形态当中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所以我们需要把这样一个制度的门槛降低,让他们来参与,这样我们第三支柱才可能变成一个基础性的、普惠性的、兜底性的制度安排。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不应该设任何门槛。

  第二,财税政策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我梳理了OECD国家,他们所有的储蓄经济化的财税激励政策,我用一张表来给各位展示,我们现在确实是EET,EET也确实是主流,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只有EET,这是第一点。

  第三,做EET的国家往往有它的一些税收上的制度跟中国目前其实不完全一样。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EET的吸引力其实也很难充分发挥。

  简单讲,基于国外这样的一个研究,简单有几点结论:

  1.现在我们的领取环节设置3%的实际税率,这个税率相对于过去的税收递延养老金的试点其实有进步了,当时是7.5%,其实有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发现有一个问题,对投资收益部分其实应该明确免税。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一般的投资,我不投资于养老金的资产,我投资于别的,目前没有资本利得税,但是现在的个人养老金制度3%其实是包含投资收益的,削弱了税惠的力度。如果把中国跟OECD其他的国家做一个比较,特别实行EET的国家,那些国家通常是有资本利得税的,所以它的EET的税惠力度吸引力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资本利得税,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在领取的时候对投资收益部分做免税的扣除,这样我们的税惠才发挥出应有的吸引力。

  2.提高税惠额度。我也知道之前我们的一些部委希望能够提高税惠的额度,但是目前还是12000,12000对于3%缴费这一档一年只有360块钱,只有对收入比较高的群体才会有一些节税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难以很好地调动这样一个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去适当提高。第三个,我们国办发的文当中,希望未来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机制,来提高税收抵扣的额度,但是这个动态调整机制到底跟谁挂钩目前不得而知,希望把这个加以明确,这样未来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调整。

  3.拓展税收优惠模式。不仅仅只有EET,EET高收入群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对于低收入群体其实没有办法享受,所以这个制度的公平性和覆盖面是很难在EET之下有比较充分的提升,所以我们可能要同时采取TEE的模式。除了税的模式,财政补贴其实在国外也有很多的实践,比如德国的里斯特养老计划,比如澳大利亚鼓励中低收入群体参加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向个人缴费匹配缴费。我们的城乡居民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拓展,来更好地提升制度的覆盖面以及公平性。

  第三,建立二、三支柱对接机制。今天上午我们看到一些部委的领导也在讲这个问题,我想做一点展开。首先我想说的是二、三支柱的对接,第一个意义就是因为我们第二支柱有些人会离职,离职转移到第三支柱是非常天然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保护雇员的利益,从美国来讲,它是非常普遍的,所以美国的个人储蓄金账户与其说是第三支柱,不如说是二、三支柱的混合体,美国的家庭当中拥有IRA的大量含有从401(K)计划所转来的基金,具体的数据我不想展开。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二、三支柱对接还有另外一层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税优政策的对接,现在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目前覆盖的人群只有2800多万,我们有基本养老保险,同时有企业年金的,目前的占比不到6%,绝大部分人没有,如果把二、三支柱打通,特别是税优政策打通的话,我想说很多没有建立年金计划的可以把税优额度用在第三支柱,或者有企业年金计划,但是企业年金计划的额度没有用完的,也可以追加个人养老金,我想在中国谈二、三支柱对接还有这一层特殊的意义。

  重复一下刚才讲的结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结构改革决定我们有巨大的潜力,但是这个潜力的释放需要从少数人的制度变成多数人的制度,这样一个政策导向的调整可能非常地重要。

  谢谢韩老师。

  韩克庆:谢谢朱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党的二十大也提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最近我们也看到个人养老金。朱老师从中美比较的角度对美国的养老金账户和中国养老金账户做了比较,这里面也涉及到能否把个人养老金作为市场化推进的突破口,也是蔡昉副院长上午讲到的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朱老师提出了非常好的政策建议,降低门槛、提高额度、对接二、三支柱等等,都非常有启发。

  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谭中和。

  谭中和:谢谢韩教授,谢谢郑教授的邀请。下面讨论的话题可以说接着朱老师的话题,我今天的话题是《建立养老金财富积累机制的几点思考》。

  二十大报告专门有一章是第九部分说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里面提到了三个方面的大内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就业,这三个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我认为是第一次的表述,是说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个财富积累机制我认为也包括着养老财富的积累。我下面要讨论的养老财富不包括养老的以房养老的其他资产,主要是养老金方面。

  一、建立养老财富的积累机制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企业、居民各方面财富积累非常快,但是存在的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富结构,比如居民财富中用于养老的不管跟国际比还是跟内部结构比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群体间的财富,包括养老财富差异是越来越大的。这里的养老财富主要是养老的资产和现金,这个资产主要是投资的方面。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但实际上在增长过程中,低收入组、中间组、偏下组共40%的家庭6亿多人,年收入为1万多元,也就是人均每月接近1000元的水平。这是一个总的财富积累。

  再看养老金的情况,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缴费基础就是工资,城镇企业非私营的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从2012年4.6万提高到去年10万多块钱,年均增长9.6%,实际增长超过7%。私营企业人员工资从2012年2.8万增长到去年6.2万,年均增长9.1%,实际增长接近6.9%。各省和各地区的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从2016年到去年,年均增长6.5%。

  但是看我们的养老金,到去年底参加养老保险超过10亿多,只有结存6万多亿元资金,尤其是城乡居民的积累是比较少的。包括城镇职工的参保的一共4.8亿人,累计结存只有5万亿元养老金。

  今年上半年,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到2.76万亿元,但是覆盖的人数是非常少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规模大概是将近2万亿。这是总的我们所知道的资产情况。

  按照我们国家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可以看到,在号称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资产占71%,这不仅是随着单位和个人承担着较高的费率,同时国家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不到30%,个人养老金刚刚一个多月,大概1000多万户进行了开户,具体的资金还没有看到有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的数据。当然,养老保险还有其他的比如面向特困人群的,也就是过去说“五保”家庭、低保、高龄津贴的。实际还有一个类似个人养老金的商业养老保险、特定养老储蓄,还有慈善互助等等,但是主要还是中间的这个支柱。所有加起来的养老资产财富也是不足的。

  清华大学老龄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退休也好、未退休也好,养老资产占比是比较低的。在养老资产中,基本的养老保险,不管在职还是退休占比都是很高的。

  二、养老金财富积累面临矛盾和困难

  为什么养老金财富积累没有积累起来?这对我们未来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利的。

  一是养老财富的积累机制不规范,我觉得不光是不规范,恐怕我们还缺少,特别是缺少增长机制。各类人员获得各种养老财富收入的机会不公平,企业年金这么多年只有少量的企业和少量的员工参加。税收调节方面也有问题,现在个人所得税实际演变成为工资税,我们现在收入是多元化的,除了劳动报酬外,还有其他的技术、数据、信息等等参与了分配,其他的就没有像劳动报酬工资这样纳入进来,所以导致养老特别是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在一个确定基数的仅仅看工资性的报酬,但是现在按照工资来衡量的话,拿工资的人都是处于中低收入者的水平。

  二是不同人群养老财富积累差距不断扩大。2020年我有项研究是在同一制度,城乡居民跟职工养老保险没有可比性,同一制度里养老待遇水平差距非常大的水平。还有很多低收入人群、特困人群、留守农民2亿多人一直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年龄偏大,改革开放之初打工的农民大概5000多万又回来。在我们公布的4.8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中,发现2/3的人,大概3亿多人月均收入低于8000元,为什么8000元?个人养老金制度如果是按3%税前扣除,个人养老金三大好处:税前优惠、税收递延、领取低税率,我们发现8000元以下正好是3%,5000-8000的水平。2/3以上的人,这还是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水平相对固定和较高的,他们对3%显然是没有感觉的,所以他只有在领取的时候收益年化达到3.5%以上才有感觉,而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所以对于大部分瞄准的可能就是上边这个超过1万块钱以上的,而这部分是很少的。

  三、几点思考

  一是建立养老金财富积累首先要开源再开源,现在只有国有资本的收益划转养老金,我们还应该再扩一下,像国有资源比如林草湖海土等等把它的转让和增值的收入拿出一部分转入养老金积累。建立发行养老保险债权、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尤其被征地后的农民,农民的问题仍然是社会保障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农民被征地后,有一部分补偿,但是以后土地的增值,比如建工厂、建高铁再增值部分就没有他的事儿了,这恐怕是不合理的,要把一部分持续注入到他的社会保障资金里去。

  二是调节税收结构,将部分高税收产品直接划入到养老基金里。调整个税的项目和内容。也就是说我说的不能是把个人所得税演变为工资税。

  三是要考虑建立面向城乡居民和已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前面说过低收入者根本就无缘,也不感兴趣个人养老金制度,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像有些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实行的万能账户有保底,比如3%,在这个基础上再有浮动的费率,有固定的费率。还有我们现在退休人员可能对这个也不感兴趣,因为他不存在税的问题。我们可以允许子女为法定赡养的父母购买投入这个产生,同时给予一定优惠。

  四是优化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比如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供款的职业年金,单位交的部分是计账,能不能改为实账,财政要掏钱的。否则只有他转移的时候再给他变实,这样可能会实际影响到养老保险的财富,改革养老保险缴费办法,发挥养老保险的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改变养老保险中实际上是收入越低的人承担了较高的费用,这叫累退现象。还有一条是在很多人失业过程中,失业金给交了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就断掉了,建议修改社保法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人员不单有失业金交医疗保险费,也用于交纳养老保险。

  五是出台政策允许企业列支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建立补充的养老保险。关于这点医疗保险也有,很多企业已经规定拿出比如工资总额不超过4%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为什么不可以在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基础上再有这么一笔。

  六是源头解决部分暂时经营困难企业缓交或者免交养老保险,以及职工的持续参保问题,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交费能力。

  七是探索符合新业态人员和低收入人群个人养老金制度,采取固定收益的办法来吸引他们。

  四、小结

  要使每个人养老财富得到积累,这是我们共同富裕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三个问题要解决:流量、积累、服务。流量问题是收入问题,积累问题是存量问题,把存量做大。服务问题是设计好的产品,还有法律法规政府的监管,以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韩克庆:谢谢谭院长。谭院长刚才从建立养老金财富机制的必要性,又给我们展示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我看都是他自己的研究,比方说一支柱占71%,二支柱29%,三支柱实际上还没有展开。同一制度内的基尼系数很高,非常有意思。谭院长提出要开源再开源,税收结构要调整,我也想到,比如说个税能不能从工资税转成以家庭的这种征缴单位。我觉得谭院长说得非常地专业。另外,对于现行养老保险的实账运行,最后从流量积累服务三个方面来建立养老金的财富机制,我都非常赞同,也非常受启发。感谢谭院长。

  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孙永勇教授,有请孙老师。

  孙永勇:谢谢韩教授。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次养老金报告中分担的部分,主要是账户养老金计划运营方式国际比较与借鉴。

  因为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账户养老金计划,对这个运营方式进行比较,我们知道账户养老金计划有几个角度可以把它分成几种类型,用自由度来分、用法律形式分、用计划成员特征分。不同的账户养老金计划的类型会影响到它的运营方式,为了进行比较,我们就挑选了一些国家的账户养老金计划。比如说美国的退休账户,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新西兰的KiwiSaver计划,智利的强制退休金计划,还有英国的,还有德国的、瑞典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我们挑选的主要涉及到有账户的相关的都把它纳入进来。

  美国的个人退休金账户的运营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体系,市场中间的各个相关主体都参与进来,各自承担职责,所以他的治理主体是比较多的,市场化程度也是最高的,政府的监管方面,基本上监管的强度,管制方面比较少。

  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制度一般可以分成四个类型,有行业基金、公开报价基金、公司基金、自我管理的基金。所有的基金基本上都是在受托人结构下进行管理的,它也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运营模式。

  新西兰的计划是由政府资助的自愿性退休储蓄计划,从运营方式上来讲仍然是以信托的方式运行,也是由市场化管理公司负责投资管理的,但是它有稍微强一点的监管,政府的介入也稍微大了一点,后面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会谈到这一点。

  智利的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是专门建了私营退休金公司来进行运营。

  德国的有两个都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是企业养老金制度,还有一个是里斯特养老金计划。是2002年根据《德国企业养老法》而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现个人账户制。采取的是公司运营,养老基金会、互助养老保险协会,另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机构,他们来运营。他们都是需要遵循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定,按照公司来运作的。这样的话它有两个层面的治理结构,首先有一个理事会,然后有一个董事会,董事会下再设执行委员会,理事会是监督董事会的,董事会下面的具体执行有执行委员会。

  里斯特计划也是德国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计划,是德国第一个基于个人账户向所有人开放的私人养老金计划,它覆盖的目标群体主要是那些法定养老金支付水平降低而收入受到影响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孩子较多的家庭。这样的话,这个政策设计就比较有意思,不仅有税收优惠,还有财政补贴。个人养老金制度政府是按人头给补贴的,前面新西兰的那个KiwiSaver计划也是一样的,也是政府有补贴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但是政府提供补贴。因为现在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建立,人们也在讨论补贴的问题,这实际上其他国家有先前的做法。里斯特养老金没有专门的养老金账户,它是在银行里面有一个银行账户,通过这个银行账户进行合同的转换、接收补贴和退税等功能,产品供给者多元化,几乎囊括所有类型的产品管理产品。

  但是政府是有监管的,这个产品你们都可以提供,但是你们的产品需要到我这里来审查,符合了就可以提供你的产品。另外它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投资的回报问题,刚才前面专家也提到了,他有什么理由参加呢?他如果担心血本无归了,他为什么还参加呢?这里有一个投资的名义回报不会负,实际上就相当于有一个兜底的规定。

  下面一个简单介绍的就是英国的,英国曾经搞了一个自动加入机制,前面有一次养老金报告中间我们谈到过这个自动加入机制。为了配套这个自动加入机制专门建了一个国家层面的职业养老金计划,怎么运转的呢?是建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叫国家职业储蓄信托公司,里面有董事会,有雇主委员会、雇员委员会,下面再设立各种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下面有首席执行官,指挥一个系统进行运营、进行运转。

  瑞典,大家都知道瑞典是名义账户制度,我们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际上现在有一点名义账户的样式,瑞典是怎么解决基金储备的问题?他是另外建一批,也就是国民养老基金,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有四个国民养老基金,另外还建立有AP6、AP7,也就是说政府专门设的有AP基金,它的管理就是一种公司管理模式,有董事会。这是一个典型的AP6的运行模式,首先有董事会,董事会下面有风险审计委员会,董事会下有总经理,管理一个运营的部门。

  新加坡大家都比较熟悉,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有几个不同的账户,它的运营方式是典型的基金会型,就是高度集中管理,由中央公积金这样一个机构统一负责,中央公积金局下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基本的内部运行图就是这样的,董事会里面有主席、副主席、各方代表,下面也是各种委员会。

  我们把所有的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在美国是高度市场化的,在投资等方面没有要求选项,也没有默认选项,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投资是有很广泛的选择的。在监管上仍然是采用原有的监管体系,就是多头监管,证监会管证监会的,保监会管保监会的,它是比较严格地遵循了谨慎原则。

  澳大利亚超级年金虽然是一种强制性的安排,政府不参与它的活动,政府也不提供收益保证,但是它在制度规范和监管上比美国要稍微严格一点,它有一系列的专门的政策法规,它有三个监管机构。

  新西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比较特殊的KiwiSaver计划,这个是自愿性的,但是政府更多地介入了,它有补贴,有税收优惠,还设计有默认投资策略,并且还对各种投资组合进行了限制。

  智利的限制就进一步增强,它是专门的私营养老金公司在运营的,运营的私人养老金公司一般情况下是根据用脚投票来选择更换之类的,政府是实行比较严格的监管,采取以量化标准为基础的严格监管模式,包括对投资范围的限制、对投资对象的限制,另外对进入市场的投资产品有一个风险评级制度,专门对它进行风险评级,让大家看得到。

  德国的企业养老金运营模式是我们刚才讲的,典型的是双层治理结构,理事会是参保职工的代表构成,政府力量没有过度介入,但是强调运营过程中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合格、可靠,适合这项工作。

  里斯特养老金我刚才提到过了,它也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品。

  前面都是政府不强力介入的,后面三种是政府强力介入的,就是英国的,只有一个受托人就是国家职业储蓄信托公司,为了解决单一垄断带来的问题,设计了四个方面的限制:治理结构、信息等等。

  而瑞典的名义账户制度下的国民养老基金运行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型的,它有几个基金公司,它们也是相互独立的。

  新加坡的是由中央公积金局,政府干预的力度会更强,它的机构就是一个独立的半官方机构,而且基金运营监督,运营过程中也深受政府影响。

  前面我们比较了,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几个支柱都有养老金账户,第一支柱中我们刚才讲了,它是一种信托型的运营模式,第二支柱也是信托型,第三支柱现在基本上应该是契约型。中国的账户养老金运营在第一支柱中目前来看,面临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受托人虚化,管理人单一。啥叫受托人虚化?现在的规定就是地方政府直接把这个钱交给基金理事会来管,管理机构只有基金理事会,而委托它管的是地方政府。

  在第二支柱中现在需要做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人选择权的问题,也就是说既然是个人账户,你让个人感觉不到个人的权利在哪里,这里面一个突出的就是个人选择权。

  第三个是正在弄的个人养老金中的基本问题,什么样的机构是合格的机构?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什么样的投资组合是合格的投资组合?我们需要设定规定,去筛选合格的投资机构,提供合格的投资组合。

  关于这几个问题我们简单谈一下:

  1.原来我们曾经有过省一级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曾经尝试做过这个事,如果我们将来想把受托人做实的话,可以考虑重建省级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二,现在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身上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全国社保基金本身是一个战略储备金,而我们现在基本养老保险金性质和它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能不能另外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一个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再讨论。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那样的在某一些方面可以学习借鉴。

  2.投资选择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犹豫了很久,主要是有很多条件、很多因素限制了选择投资权,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做一些探索,就跟我们前面讲的有些国家做过一些探索,比如提供默认投资组合,如果他不选我们可以给他有默认投资组合,然后提供合格投资组合,也就是说如果他想选,他不知道怎么选怎么办?我们可以设置合格投资组合,划一个范围,让他在中间进行选。

  3.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来讲,关键仍然是甄选合格的金融机构和设置合格的投资组合的要求,我们在前面讲其他国家也提到了,我们现在已经宣布了好多机构已经进来了,当然了,也是甄选了的,但是还是要进一步完善甄选的这些东西。第二个更重要,让个人养老金参与者怎么选?你得把投资组合设置好,就跟商场一样,就跟平台上的产品一样,他到那上面可以挑,所以提供给他可挑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在前面就得有一系列的设置,有审查、有挑选,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到那里选,不然的话又回弄成原来那样,参与人直接找金融机构,一头雾水,怎么选呢?

  4.监管的问题,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比如说美国还用原有的监管体系,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国家实际上是有另外的专门监管体系,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可以考虑专门监管机构,但是比较难。所以可以考虑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层面设一个协调参与的各个机构的委员会,也就是说仍然维持现有的各部门协调监管,但是加强沟通。同时,随着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专门的监管也要加强,你可以在人保内部强化监管力量,增设个人养老金监管的专门的部门等等。

  韩教授,我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韩克庆:谢谢永勇教授,孙教授从账户养老金各国运营模式的比对,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德国、英国、瑞典、新加坡不同国家典型运营方式介绍了账户养老金的运营,通过比较,我感觉孙教授把握了一条主线,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了两个类别的区分进行讨论,应用到对于中国的对策,提了很多对策,建立省级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这是我印象比较深的。除了社保基金理事会外,目前的主体还是社会保险的各级的经办机构或者税务机构进入的财政专户这块,这块怎么跟社保基金理事会摆。我受到启发比较大的是账户养老金的运营受市场成熟化程度影响非常重要,第二是在制度内部的关系,还是回到蔡昉研究员说的谁轻谁重,包括发展顺序谁先谁后,一支柱、二、三支柱之间轻重、先后问题也非常重要。感谢永勇教授带来的精彩发言。

  下面有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守纪老师。

  孙守纪: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向大家汇报一下账户养老金涉及的管理费用的问题。这对于完全积累制的养老金来说,在缴费、投资风险确定的情况下,管理费用是决定养老金积累金额的核心因素。哪些因素决定或者影响管理费用?

  大家看图,当管理费用占资产比例为0.5的时候,在一系列假设下积累下来,退休的时候基金管理费用占基金总额是11%,如果投资管理费用提高到1.5,管理费用占基金总额30%。一个点看起来不是很显著,但是积累30年、40年就非常关键了。所以如何降低管理费用可以看理论怎么说的。

  分成两个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认为市场化竞争让消费者选择是降低管理费用最有效手段,所以要给予参保者更多的选择权,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理性的投资者总能够选择管理费用最低的。但是这可以用一价定律来描述,但是一价定律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阻碍因素,认知不足、追逐历史回报率、收缩成本,以及一些营销的偏差等等个人行为偏差导致的管理费用比较高,难以实现降低管理费用的目标。

  行为经济学提出每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自控能力的,普遍存在惰性、拖延。这时候分散化市场竞争并不能够必然降低管理费用,而在市场竞争基础上,适当通过采取集中化的管理,反而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费用,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自动加入、提高参保率、实现规模经济。二是给出有限选择权。三是默认投资。四是账户集中化管理,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管理成本比较低。账户集中化管理也可以和金融机构谈判的时候有更高的溢价权,采取批发式的委托投资管理,也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这是理论上两个不同的观点。

  国际的经验是对于如何降低管理费用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参保强制程度、集中化管理的高低程度。参保强的程度对管理费用影响不是很大,集中化管理程度对管理费用影响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澳大利亚超级年金是强制参保的,但是分散化市场竞争的,管理费用比较高。德国里斯特也是分散化市场竞争的,虽然是自愿性的,但是管理费用也比较高。和管理费用比较高的相比是集中化程度比较高的,比如瑞典的积累制养老金、英国NEST、玻利维亚个人养老金都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导致管理费用比较低。

  澳大利亚我们比较熟悉了,完全市场化竞争的,1991年开始建立的,受到当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澳大利亚这是业内共识,管理费用非常高的,受到广泛诟病。比如2004年初期金额是7000亿美元,成员缴费6500,投资收益是3780亿,但管理费用大概1580亿,占投资费用一半左右。和OECD国家比,澳大利亚年金费用率是OECD国家平均值的两倍,非常高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核心是因为它这个制度设计分散化管理核心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竞争来降低管理费用,但是无论从个人角度说,因为个人的惰性、信息不透明,很多参保人并不关心管理费用,没有意识到管理费用对最终权益的影响,这是从个人角度。从雇主角度,很多时候雇主选择默认基金有重要影响力,但是雇主对管理基金的费用关注也不是很多,他往往关注其他方面的利益。三是管理机构提供了宣传特别多,收费不透明阻碍了进一步降低管理费用。四是监管资源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德国里斯特费用也非常高的,可以和瑞典做比较,选了几个不同产品,可以看到高回报率情况下,里斯特这三个产品管理费用占比达到30%,还有高达40%。瑞典AP7管理费用占比只是6.4%。如果把管理费用占总金额比例换成收益率的话,德国里斯特很多养老金相当于降低了收益率1.37个点,收益率每年降低1个点,30年、40年就影响很大了。在低收益率回报情况下,结论也是类似的。里斯特养老金有财政补贴,但是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他们收取的管理费用往往大大超过财政补贴,政府财政补贴变成了对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用的补贴。为什么费用这么高呢?一是产品费率非常复杂,不透明。二是里斯特养老金60-70%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的时候往往采取了比较高的预期寿命,导致个人领取权益比较低,德国精算学会比统计学等等都要高很多。三是监管政策更多向保险公司让利,比如以前利差、费差、死差收益分配给个人,但是2005年之后把比例改变了,90%利差分配给个人,费差利润50%归公司,死差是保险公司可以获得25%,相当于监管政策更偏向保险公司。四是产品设计比较复杂,竞争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充分。

  再看几个正面的例子,主要看瑞典的。瑞典有AP1-AP4,我们重点看AP6,它主要是对适当积累制的管理,费用是比较低的,前面有和德国的比较,如果看历史数据它也非常低,管理费用占比不超过0.27,3%,从历史来看是不断下降的,随着资产规模的下降,管理费用由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呈现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的。瑞典AP7为什么管理费用比较低呢?一是它属于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强制参保,规模经济比较明显。二是有限投资宣传权,由AP7负责管理,默认基金,除了默认基金还有5类基金可供选择。三是默认基金采取目标日期基金形式,采取被动的投资管理模式也降低了管理成本。四是集中账户管理。五是批发式的委托投资管理。使得养老金管理局是市场唯一的招标方,和基金公司谈判的时候具有很强的溢价能力。

  它有非常独特的管理费用的返回制度,对折扣率有明显上限下限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还要把管理费用返还给基金。做了简单统计,据2015年统计的数据,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收的费用是62亿克朗,其中42亿克朗返还给基金公司,使得参保人的收益增加了15-20%。类似的像NEST管理费用也非常低,是0.3%。美国联邦政府TSP管理费用更低,核心是集中化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

  具体到中国的强调比较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现在也处在试点阶段。目前看到我们采取的试点阶段还是分散化竞争模式,这种模式对降低管理费用帮助不大,我们也提一些建议,可以采取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有几点:

  一是自动加入。如果回顾过去20年养老金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或者学术突破的话,可以说自动加入相关的研究是可以排在排行棒第一名的。再回顾过去20年养老金改革政策实施比较成功的制度,自动加入的制度实施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对个人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参保率的影响因素,除了自动加入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提醒提示、养老金规划、宣传、参保补贴等等一些有效措施。还可以采取默认递增的参保缴费率和缴费金额。

  二是有限投资选择权。

  三是自动加入必然和默认投资基金相匹配的,很多人可能不做出选择,就需要默认基金。这时候构建中国投资选择框架,核心是有限选择权,以此来提高选择效果,降低管理费用。

  四是集中制的账户管理的好处有几方面: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账管费用,还可以通过溢价降低投管费用,还便于政府的监督、税收优惠的落实、补贴的落实。还有利于打通二、三支柱的联系。还有集中化账户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养老保险的经办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五是批发式委托投资,如果是账户化集中管理的话,这种投资的委托会有更好的溢价权。

  六是前面五项制度落实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能是建议国家级综合性公共管理平台,这个平台是综合性平台,是账管平台,也是投管平台,还是领取的平台,也是兼容二支柱的平台,也是宣传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监管的平台。

  中国个人养老金的发展面临三个最核心的矛盾:非强制性与参保意愿、缴费能力与缴费要求、精算公平与缩小养老金,这三个矛盾不能很好克服就不能利于个人养老金的长期发展。缴费要求和缴费能力从供给端需要建立低成本的、综合性的养老金管理平台提供低成本的养老金产品。需求端通过自动加入来扩充需求。精算公平与缩小养老金差距不能仅仅寄托于第三支柱,要从三个支柱、多层次角度解决。

  我就简单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韩克庆:谢谢守纪教授,守纪教授从理论分析到国际经验、到制度设计全面阐释了账户养老金管理费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发展第三支柱、发展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聚焦的问题,讲得非常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进行集中化的账户管理,创办或者创建国家级的管理平台,非常有意义、非常受启发,内容也非常丰富。谢谢孙教授。

  接下来两位发言者都是郑老师核心团队的成员,一位是张盈华研究员,一位是高庆波研究员,首先请张盈华给大家作报告。

  张盈华:谢谢韩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又在一年一度的盛会和大家见面。我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从一个特殊群体——零工经济的劳动者,通过账户养老金的制度完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效覆盖的一些思考。

  零工经济从国际看,它是一个界定,国内也有像灵活就业、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平台经济劳动者,还有新就业形态等等。有很多概念是相重叠的,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去雇主化。在去雇主化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能够解决对他们的有效覆盖?我想账户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想从这个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国家的个人账户在三个支柱里面都有体现,但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第一支柱个人账户目前有很多争议,主要是在个人账户的定位上。比如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经就有过地区试点个人账户,比如说海南采取“大统筹、小账户”的方式,深圳采取的是“小统筹、大账户”的方式,这两个试点后来被采纳的是一个,相当于是一个中间模式,我们在1997年的时候,按11%的费率来界定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后来在2001年因为要做实,就缩小了做实的比例,个人账户的划入费率是8%,一直持续到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们对个人账户的属性划分是不一样的,海南几乎把个人账户看作是私有的,所以要做小,而深圳认为它是基本险中的一个部分,承认它是一个公共属性,尽管它是大账户,但是它是一个公共的。关于它是私有的还是公共的,学界其实是有不同看法的,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在1999年财政部的一个报告里面曾经提到过,说基本险的个人账户余额是不可继承的,实际上也是在认可它的公共属性,因为它要共济。但是有很多学者提到说个人账户的空账实际上是在挪用个人储蓄性资产,认为个人账户是强制性的私人养老金,可以划入到第二支柱或者第三支柱等等这样一些看法。对于个人账户不同属性的认知,实际上是决定了大家在研究第一支柱个人账户的时候对于它的规模大小、去留问题,是虚账还是实账等等,大家的出发点就不一样。

  我们一直在考虑用名义账户这种给付的计发办法来改善我们的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用它的自平衡机制来改善这种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认可它是一种公共属性的,对于这样一种认知也就决定了个人账户能否划入到第二或者第三支柱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早晨我们也听到有建议说把个人账户的一部分划入到第二或者第三支柱去做实我们的私有的个人账户,就是第二、第三支柱,有合理性,但是也需要认真一点,目前我们国家的第一支柱,也就是公募养老金个人缴费只有8%,单位缴费长期以来是20%,现在降到16%,即使降到16%,雇主的缴费依旧是雇员缴费的2倍,这和很多国家的缴费比例是不太一样的。有的国家是一半一半,有的国家是甚至于雇员缴费比例更高,大多数国家至少雇主是承担了2/3的缴费,雇员还要承担1/3的缴费,我们国家如果把个人的缴费部分从第一支柱划走的话,实际上相当于弱化了个人在第一支柱的缴费责任,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学术问题。

  在第二支柱里面,我们一直关于第二支柱的定位,它的这种理念还是有一些困扰,有一些困境,是什么呢?是因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的起源是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个身份出现的,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探索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当然它是由于国企改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变,出现了降低企业责任,降低政府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前提就是企业有能力、有意愿自愿建立,所以在最初的一些研究,甚至认为我们在基本险替代率比较高的情况之下是可以不用考虑扩大企业年金规模的。在2001年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有将近6%的单位,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实际上是加入到了企业年金的,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了25%,但是在基本险的参保人数里面,我们这20多年,实际上它的比例提高并不是很明显,从2001年的不到5%提高到现在不到9%,从这样一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这20年大量的参加企业年金的依旧是以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主,这样一个制度实际上是对私营单位或者说今天说的零工经济人员并不是很有包容性。

  在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的时候,2004年试行办法出台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政策规定,就是加入企业年金的前提必须要加入到基本险,这样的话就是把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捆绑起来,加入第二支柱必须要以加入第一支柱为前提,不仅要加入,企业还要按时足额缴费,这对于很多有意愿想要加入的中小企业或者是个人来说,它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或者是有一定的制度上的限制,这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第三支柱上面,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定位是一个补充式的还是一个替代式的,如果是一个补充式的,叠加福利,提高它的待遇保障,世行专家曾经也是将第三支柱或者叫第三层次,认为它是高收入者获得更高收入替代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如果要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的话,前提必须要有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保障,然后在上面再累加,这对于我们今天说的零工经济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所以个人养老金的这样一个账户是否应该是一个叠加的属性,在制度设计上面是否把它看作是更高的收入保障的一种追求,还是需要重新考虑,至少从层次角度考虑,也应该从支柱角度考虑,这样我们才能把零工经济的人群纳入进来。去年中国劳动学会有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里面有超过1/3的月收入是低于5000的,是不够个税标准的。还有近一半的是在5000-7000元的范围,如果把这样的零工经济从业纳入有能力缴费、可保障的群体,或者三支柱体系有效覆盖的这样一个群体里面,我们现在必须要考虑他们的这样一个缴费的能力、缴费的意愿以及制度的包容性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力量参加第一支柱,又没有一个雇主参加第二支柱,当然他就没有意愿参加第三支柱,所以第一支柱过高的替代率、第二支柱的雇主化的这样一个要求,可能就挤出掉了第三支柱的发展。这是一个关于三支柱的认知。

  对于零工经济如何参保也有很多国外的探索,我这里列举了一下,也写在了报告里面,比如自主加入且自主责任。英国在引入自动加入机制的时候就认为个人是对个人的缴费负有全部责任的,个人对你增加养老储蓄是负有全部责任的。还有一些国家是强制注册的,比如说乌拉圭,他们允许这些零工经济人员在他们的手机App上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平台企业不去承担这样一个雇主责任,你自己可以去缴费,这个是强制注册的手段。还有用合同约束雇主责任,比如说南欧国家,像西班牙、意大利,他们明确这种Uber司机和平台具有雇员雇主关系,所以对雇主责任是通过合同或者法律来约束的。还有一种是使用者付费,就是你在购买这种东西的时候要多付一部分钱,作为零工经济从业人员参保缴费的费用来源,相当于谁是购买者谁来承担这样的雇主缴费责任,当然他不是雇主。还有一种是按单自动扣缴及由平台企业配比缴费或者分担筹资责任的。这也是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方式,还拉美国家的方式。

  这些国家的这样一些探索对我们考虑零工经济人员参保也好,他的保障也好,都是有启发的,至少有一点启发,就是账户的这样一种载体是很有用的,不管是强制的也好,自主的也好,不管是使用者付费还是雇主匹配付费,都是通过账户这种方式来实现大家的这样一个资金的汇总,实现参保资金的来源。这是一个启发。

  我们国家零工经济者如何去参保?如何去纳入到这样一个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里面?需要了解零工经济从业人员的就业特征。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共享经济发展报告里面提到,2020年我们依托互联网就业人数8000多万,其中仅滴滴平台就1000多万,但是他们的认劳率都非常低,就是没有什么劳动合同,很多零工经济人员认为他收入不稳定,所以是断保的主要原因,这是他们工作的特征。如果把零工经济也纳入到整个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里来考虑的时候,可以看到,如果将他们纳入进来是有多重好处的,对个人而言可以平滑生命周期的消费;对于社会来说,可以避免收入保障风险聚集,因为很多零工经济人员都是参加的居民保,居民保一旦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的待遇将会和职工保中间的基尼系数可能会非常大。而这种差距可能会成为将来社会的一个新的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火药的点,一个爆发的点。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将就业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零工经济也纳入到我们的这种保障的体系里面,可以避免他们的就业歧视或者就业排斥,职业身份的这种排斥。比如说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这两大群体天然的对立,就是因为一个缴社保、一个不缴社保,一个是正规的,一个是不正规的,一个是有雇主、有平台、有靠山的,一个是完全靠自己的,这两类群体这种身份的不同、成本的不同,也就导致他们竞争中间并不是平等的,出现了很多职业的排斥或者身份的排斥。对于我们这两类群体之间的磨合,边界给它模糊化,实际上有利于经济形态的融合。

  最终我提一些建议,怎么去发挥账户养老金的制度效能对于零工经济人员的包容性?首先我有一个认知,消费型的福利过大就相当于竭泽而渔,高福利国家只给你发钱,躺在福利上,收入关联性的福利可能只是授之以鱼,让他有退休后的保障,但是资产性的福利是让大家有一个不断增值的机会,所以应当考虑把零工经济也纳入到资产性的福利制度里面,让他们有资产、有养老的资产,而不仅仅是有一个将来收入的保障,基础的保障。

  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三个支柱之间的关系,在1997年的时候,当时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替代率是58.5%,这个大家都知道,个人账户要承担38.5%的目标替代率,到2005年目标替代率提搞上去了,到59.2%,但是个人账户承担的目标替代率降到24.2%。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替代率是考虑到我们要把当时比较高的替代率,尤其是1997年制度刚建的时候,那个时候平均替代率是超过80%的,80%的第一支柱替代率降下来实际上是为第二、三支柱留下空间的。到现在确实是降下来,可是我们的这种降下来是一种被动的,是由于养老金的增速没有工资增速快而产生的这种被动结果,并不是我们提前提早让利出来给第二、三支柱,所以,我们现在替代率降下来了,第二、三支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一支柱的挤出对于第二、三支柱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的替代率比较高,相对来说比较高,没有让渡出这样一个空间,或者说让参保人更多地依赖在了第一支柱上面。这是我们目前的问题。

  对于这三支柱,我们要考虑要进行一种探索,我认为应该是一种系统观的探索,不能单说第二支柱,也不能单说第三支柱,我们要把一、二、三支柱放在一起。所以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第一支柱的替代率不降下来,第二、三支柱是发展不上去的,从长远考虑来说,第一支柱的替代率可能要加速降低。第二支柱的壮大,在考虑自动加入的时候,还要了解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因为我们现在自动加入一定是面向的是这一拨群体,而不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已经纳入进来了,所以要考虑中小微企业的需求,要从多层次需求的角度设计多层次的自动加入机制。对第三支柱来说,除了一个亿的纳税个个体,我们要把他们纳入进来,还要考虑未来我们还有一些没有在这个纳税群体里面,那些零工经济人员,那些低收入的,相对低收入的零工经济人员应该用什么样的差异性的政策引导措施将他们引入到这样一个制度里面。

  所以账户一定要设计好,如果设计不好就可能成为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有人说它是新瓶装旧酒,因为现在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完全和缴费年限挂钩,就相当于计划经济的时候是以工龄挂钩的退休制度,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这样一种习惯思维,这种路径依赖依旧是存在的,不仅缺乏这样一种公平,也没有效率,比如说它又是一个公有的公共的资产,但是它又可以被继承,又缺乏这样一种激励的参保,如果制度设计不好的话,将来可能会要,我认为可能必然这个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是要进行改革,甚至是要重塑的。第二、三支柱产权是比较明晰的,但是账户的效率还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说怎么把储蓄变成资产?怎么让它更便于携带?怎么能够适度?我大概粗略地算了一下二、三支柱,我们国家的税优力度已经不亚于美国401(K)和IRA合在一起的税优力度,为什么我们不能撬动大家去参与呢?就说明我们这种税优的制度和我们的参与人群之间还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匹配性,如何增强二、三支柱账户的吸引力等等都是需要市场和政府的智慧的。

  最后提一点建议,关于零工经济或者平台企业的劳动者参保,首先我们认为平台,我说的是平台,就是2021年当时界定的,三分法界定的第二类群体,他们没有办法确立劳动关系,但是又和平台有一定的被管理的这样一种关系的时候,我认为平台企业,至少这样一种群体,他是非雇主,但是应当有责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缴费或者是匹配缴费,帮助这些骑手也好,快递员也好,去参与到第二、三支柱,甚至第一支柱,如果我们的制度是包容他们的话,这些企业非雇主,但是有责任去匹配缴费。另外,我们的参保要更加灵活,既然你面向的是灵活就业的群体,参保要灵活,要有一些零星收入、按单收入,而不是按月缴费的方式,可以用后台管理的方式,比如零星扣款,但是按月去汇缴到财政专户、社保专户里面,等等这样方式方法的创新上来包容我们的零工经济,要考虑到账户养老金的流动性诉求,之所以大量的储蓄变不成养老金资产,就是因为养老金资产腰背锁定到退休,对于很多具有流动性诉求比较高的群体来说,我们中国人不光自己花钱,我们还要对家人、给子孙后代都要花钱,这个流动性的诉求非常高,要考虑账户的锁期要适度,要有限地可以去提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去提取,并且有一些归还的要求和不按时归还的惩罚,这样适应零工经济人群的需求,让我们的账户更有吸引力,打造零工经济友好型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以上是我的分享,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韩克庆:谢谢张盈华老师,张盈华老师从定位模糊、理念之困、认知偏差分别阐释了一、二、三支柱目前个人账户的相关问题,同时以零工经济如何参保作为个案,对账户养老金的完善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很有启发意义的想法,比如系统探索、适当提高二、三支柱在养老金中的替代率,思路非常清晰,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研究课题。谢谢。

  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

  高庆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点感悟。领到任务的时候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类似于杂谈的东西,因为我预期到很多东西前面各位已经讲到了。我的主题想从认知偏差谈起,做下前景展望。

  内容包括三部分:认知偏差是什么、多层次体系中的目标定位、最后做前景展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今年4月份的时候7号文发了,咱们国家从1991年提出来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到今年4月份制度真正意义上的框架才算是确定,7号文做了很大的变化。从1991年提出多目标层次以后,1995年的时候,套用世行说法是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制度基本提出,1997年算是正式确立。第二支柱2004年已经确立了,企业年金制度,2015年、2016年加了职业年金,采用同样框架体系。第三支柱就比较困难了,一直到有税收优惠的制度试点是到2018年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刚才标的时候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第一次引入了EET模式,因为在各界很多年一直呼吁引入EET。所谓EET就是三个环节:购买一个环节、持有一个环节、领取一个环节,每个环节是否免税,在最后一个环节收税的时候,各界一直在呼吁,有很多文章介绍了优势,2018年这个引进来了。但是当时有两个非常大的限制:一是仅限于商业保险公司。二是它是依托于企业的制度,必须有企业单位参加参保,7号文是什么样的变化呢?一是范围大了,税优模式还是采取EET,但是税收优惠幅度从7.5%变成3%。二是不再仅限于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公司进来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事情它不依托于企业了,因为它要求的是只要你参加了基本养老制度,两种哪种都可以,换句话说它把依托于企业的限制拿掉了。最后有一个新的东西就是在企业年金制度里缺失的个人选择权加进来了。

  在这样背景下,我看到了很多特别乐观的预期,那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讨论第三支柱也好,讨论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好,我们可能有很多大家都很熟悉但却被经常忽略的问题,从平均预期寿命谈起。过去很长时间里,无论第二支柱期间,还是诞生之前,包括到现在,这20余年间,关于各种类型账户制度规模预测的文献很多,通常切入点有:一是国际比较,国际是水平,中国是什么程度,做个比较。二是谈当前制度缺陷,当前制度存在什么问题,怎么完善。三是从人均预期寿命。大家来看澳大利亚精算署的生命表中,澳大利亚精算署在2010-2012版里面关于预期寿命做了特别明确的总结,反思了在过去125年间,他们到底因为忽视率死亡率改善造成了多少预测偏差,澳大利亚生命表最早是在这里,1895年的时间,当时预期寿命是45,再往后看,假设这个人活到了45岁以后,排除掉各种计算误差,我们当然零岁预期寿命和特定年限的预期寿命不一样,但是剔除掉这个误差之后,澳大利亚精算署得出的结论是整整低估了6年以上,大概6.8岁是被低估的。那中国预期寿命,我们并没有那么漫长的人口统计,这是2001年五普平均预期寿命71.4岁,2010年74.83岁,2020年77.93岁,大概每10年提升3岁左右,这样的估计偏差是人口学界里不会被忘记,但是在我们做养老分析的时候,这是常常被忽略掉的一个东西。而公众的时候做预测的就是另外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我们在各界做预测的时候,学界也好、政府也好,它看到的是滞后的数据,而公众的认知滞后的幅度就更大。我在这里没有列一个文献,我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世行豪斯曼先生总结了OECD的经验,里面有一个结论说尽管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OECD国家已经老龄化现实存在非常严重了,但是人们认识到老龄化的现实存在是在20余年以后。在我们这个领域人非常熟悉,那时候只要一提起哪个国家要宣布提高退休法定年龄了,伴随的新闻基本上哪国群众上节抗议了,这就是实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老龄化的现实存在一方面被低估了,但另一方面公众对它的认知又严重滞后于真实水平,而这个制度本身是基于公共个人的认知来实现的。

  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意愿是行为的前因变量,那么认知决定意愿。每个人在符合他的认知水平里做出决策的时候,出现滞后是非常难以避免的。

  从这个话题延伸出去,另外一个主题是我们经常会包括一个制度的时候忽视另外一件事就是资金其实是一个池子,我们今天讨论的都咱们国家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体系,世行、国际劳工组织等等很多国际组织提倡的是多支柱、多层次的缴费体系,但是无论怎么样把这个制度服务的提供者怎么拆分,三个支柱其实就是不同的养老服务提供者给你做的东西,但是职能没有变,因为目标都在后面,保障老年待遇。换句话说,在所有时代里面,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这些钱都是在当代消费中扣掉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是天然存在上限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制度面临的讨论其他的制度发展的话,必须看作一个整体看,我们先看第一个例子,这就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生物收益率的概况,这是我用变形艾伦条件做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平均工资增长需和制度内人口增长,我们会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年份制度内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两位数,剔除掉这些年制度内人口增长向下的趋势,那什么样的回报可以在过去的时代超越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来自个人账户制度的竞争。刚才的部分讲的东西非常轻,就是收益统筹部分。那个人账户吗?2015年记账利率很低,到2016年以后有一个非常高的收益率,记账利率是8.31%。8.3、7.12、8.29,在同一个时期内社保基金收益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养老保险部分投资回报在这里,历史回报率很高,这是另外一种的竞争。下面的两块部分一支群体问题也好,年金部分也好,前面有很多老师讲过了。收益差异我想特别强调一句的是,收入差异本身不光决定了参保者的范围有限,而且税优的模式本身就意味着扣掉生活成本第一支柱之后,当前的税优政策其实并没有惠及到他们,他能参加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那么这里特别再提一句的是后面的两个东西,三支柱强调短期内面临着要理顺制度内部关系问题的另外一个根源在于我们2022年的7号文实际上把制度的层层叠加的制度还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制度作为了一个问题放在了这里。如果它没有能力参加城镇职保的话,参加了城乡居保+第三支柱也是一种选择,他会不会这样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在这样情况下,公共政策又应该怎么做?

  既然是从认知偏差谈起,大家也会很熟悉,这实际上是行为的路子。那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点在这里,因为按照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它的收益率有两个部分组成,人们应该有寻求长期稳定预期的心理和付诸实践的预期,这个地方称之为心理收益率。那我们按古典经济学模型算出来是实际收益率,把这两个部分叠加,如果大于真正决策利率的话,那实际上可能产生参保行为。这里附带一个例子,就是当前寿险参与者显然是可以证明心理收益率存在的。在我们国家现在制度框架下面的情况下,我建议是和大家比较接近的,加入什么呢?既然有了个体选择权,期待服务提供者们提供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且简化决策历程。我们都知道在2006年的时候美国PPA法案引入了自动加入机制,自动加入了以后,大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和我们现在制度当前困境是一样的,投资选择权开放了,但是你面对一大框的产品,那么2007年美国打了一个补丁就是合格默认投资工具(QDIAs),这两个制度变革也就是21世纪以来,可能在OECD国家最主要的趋势。

  不要把目光只放在EET上,中国现在的制度框架天生就是TEE,尤其是那些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的群体,EET对于他们而言相当于征收了一个非常高的管理费,显然他们是不愿意参与这样的制度,那么怎么样可以把这个制度的群体做大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人口结构摆在那里,而且被长期低估了,所以从更长期来看,每个人终将为自己负责,那么个人养老金前景必然可期。但是短期内我个人持审慎态度,发展过程并不一定一帆风顺。而且最后一个感触是由于第三支柱或者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制度框架刚刚构建,现在还处于大范围试点阶段,所以我个人预期是未来制度仍处于完善进程中。公共养老金制度缴费率和待遇之间是否能达到平衡,缴费率能否继续下降,这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二、三支柱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尤其2006年以后,怎么样把他们做联动是一个问题。

  回应前面郑教授的那句话,我们的目标是怎么样能构建一个覆盖更多人的制度。公共政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排序,我们怎么样能为更多的人群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我们目标所在。

  谢谢!

  韩克庆:谢谢庆波老师以发散性思维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认知偏差、多层次体系发展前景做了很多思考,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记账利率和社保基金实际差异率之间的落差,我想用巨大落差。个人的心理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的关系,或者是落差,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叠加性的制度还是替代性的制度,我自己就想只要不是傻子肯定不会选替代性,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很强大的福利性制度安排,叠加还是替代过程中,如何发挥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空间,做大或者做强或者叠加上公共养老金制度之后未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空间在什么地方,我想接下来把时间留给下一个单元实践总结的主持人徐敬惠总。

  徐敬惠:我就接着开始第五个环节,进行实践总结,也是实务上的讨论。

  今天的环节里有好多位重量级的嘉宾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请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涛先生。他是国民养老的法定代表人,黄涛总有丰富的经历,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做介绍。国民养老受到市场上广泛的关注。最近银保监会出台了商业养老金的试点,国民养老也是其中之一,明年1月份开始可能会推向市场,这是市场上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接下来就有请黄涛总来跟大家做分享。

  黄涛:首先非常感谢社会保障论坛的邀请,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向各位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宏观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很多资深的专家学习。正如刚才徐总所讲,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是今年才刚刚成立,到今天正好9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今天这个话题也非常切合国民养老最近一段时间业务发展,以及未来战略定位的思考。我觉得可能第三支柱下账户制的研究可能是下一步的重点方向,同时因为整个的养老保险产业是属于整个的大的人身险或者说是寿险行业的一部分,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整个寿险行业还是以保单销售非常重视产品、非常重视销售队伍的建设、渠道的打造等等,但对于账户制的研究应该说不如其他的金融行业门类那么深入,特别是银行业。银行业天然的在支付结算、清算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在银行业大家看到服务水平高,可能有一些个别化的特色,但是实际上来研究银行业哪一家的运转效率比较好、客户满意度比较好,实际上核心的是它账户管理能力很强。无论是对公账户、个人账户、同业账户,如果说某一家银行实现了很好整合的话,特别是在后排又实现了有效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话,这家银行一定是优秀的银行,大家可以看得着。比如大家感同身受,比如说招商银行服务不错,为什么不错?背后我理解还是账户管理的服务不错,投资账户、存款账户,乃至汇款收付账户,也给我们很多借鉴,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第三支柱个人账户的问题

  这一次给我们印象很深刻,刚才社会保障方面的几位专家都提出来,无论是一、二、三支柱,都涉及到账户的问题。我们仔细观察,近期无论是国办的7号文还是银保监会11月20号左右发布的108号文,关于商业养老金试点,实际上把很多的篇幅或者把首要的决策点放到了账户。特别是商业养老金的108号文试点,它认为什么叫商业养老金业务呢?它实际上把四个类型放到一起,一个是叫账户管理,第二个养老规划,第三个资金管理,第四个风险管理,可能我们原来做传统寿险业务觉得更多的是第三个、第四个,但是实际上从一个养老金的服务来讲,从一个商业企业来讲,应该是从账户管理开始,做好养老规划,然后才有更有效的资金管理,我觉得这对整个的下一步,不仅仅是养老金资金的管理,也对整个的应该说寿险行业的转型都会有很多的探索。

  我原来从事银行的时间比较长,来国民养老筹备期间我也在思索,中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到底有什么大的区别,当然区别有很多,都是金融行业,大家知道甚至资产负债的记账方式、资产负债管理的方式都不一样,其中对客户端的服务模式我想有差别,可能有些头部的寿险公司现在已经做了很多的探索,但是应该说整个的保险行业还是以保单为中心的。我见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很多同事,来自于其他的保司,我也在探讨,我说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公司呢?很多同事跟我讲就要设计一个爆款的产品。我也在想,但是银行不完全一样,你看到的市场上无论是国有大型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他们首先是我的客户是谁,这些客户需要满足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他,这些产品以什么样更加低成本的方式去提供、去维护,我想这可能在业内还是有不同的方式的,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和保险做生意的方式不一样,甚至依赖的渠道也不一样。我们也很难相信,我们的代理人队伍出去给他卖一个账户,不是卖产品,我也在想怎么样把银行和保险的特点结合起来呢?应该说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应该说养老金融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切合点。

  第二页我是给大家介绍,实际上在7号文里讲了,他把个人养老账户分成两块,一个是个人养老金的信息账户,大家知道这一块的功能,包括登记个人信息、记录个人养老金的缴费、投资、收取、抵扣,它是参加个人养老金享受税收优惠的基础,所以这个账户的基本维护者或者整个的管理者是在人社部,具体是在人社部的信息中心在承担。另外还有一个账户叫个人养老金的资金账户。按照目前国内的监管体系来讲,能够开资金账户的当然是银行,尽管个人养老金能够投资于理财、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但是大家知道前不久,自从个人养老金个人政策实施以后,各家银行,银行应该说比公募基金、保险公司更积极,为什么?它是在抢占这样一个基础环境、基础功能,因为账户是在银行开的,包括我们公司也有很多银行到国民养老来,你们员工的个人账户开了吗?这也反映出个人养老金政策的一些政策特点。

  第二块是商业养老金账户,12月1号,刚才我给大家报告的银保监会发布了这样一个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通知,是从明年的1月1号起开展试点,大家知道,应该说广义的第三支柱,应该说既包括有税收优惠型的,也包括没有税收优惠型的。我理解的第三支柱与7号文所讲的是个人自主缴费、自我积累,按照市场化运作这样一个养老金的积累和领取的机制,对于7号文下的就是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最典型的,能够感受得到的就是每年12000的额度,对于商业养老金,从银保监会发言人的角度来盘,目前是没有政策优惠的,没有税收优惠的,但是他怎么样去吸引老百姓来自主进行积累呢?我想对于账户制的设计就很重要,至于刚才有些专家所讲,在调研的过程中,老百姓并不是把税收优惠作为个人养老金积累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目前情况下,个人缴税的人群占整个劳动人口的比重实际上是比较低的,特别是考虑到税收额度优惠的一些限制,享受到税收优惠的人就更少,所以作为一个个人自主缴费积累、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里头,应该有一些创新,我想这种创新在账户制方面的创新应该是创新的重要领域。所以在商业养老金里头,也是提出来,商业养老金首先是账户管理的服务,所以他把合同管理,就是跟老百姓之间的这种契约管理和账户管理是结合起来的,特别是在账户管理方面既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长期积累,甚至持续领取的需求,另外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流动性管理的需求,所以他把一个账户分成两大类型账户,也就是锁定账户和持续账户,在这两个账户下来去绑定银行的资金账户,所以在商业养老金里头就不像是个人养老金,个人养老金政策是要求个人养老金的资金账户是有唯一性的。商业养老金账户可以绑定或者变更本人的多张银行卡,实际上是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从商业养老金产品来看,应该说它没有规定说你就只投资、理财、存款商业保险和公募基金,从11月到12月初无论是证监会和银保监会,对于能够进入个人养老金政策优惠的产品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对于商业养老金哪些产品能够进入,我想下一步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刚才大家讲的一些方面,我想我们这些商业样到保险公司也在思索怎么样提出在商业养老金下能够合适的产品。

  我这里归纳一下第一点的内容,对于第三支柱下个人账户的基本特征,应该说这个账户我想是整个养老金管理的起点,也是属于受托管理的个人投资账户,账户的资产完全归属于个人所有,由个人进行自主的投资和决策。第二个,应该说账户采取了三重账户的架构,从信息管理到资金以及可投产品,这样的维度来构造一个交易级的账户。第三个,从运作模式来看,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或引导,个人自愿参与,市场化、法治化运作。这里我讲的政府支持当然是指有税收优惠,政府进行引导,第三支柱下既然自主缴费、自主积累,应该说是个人自主决策的事,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像储蓄率比较高,在整个的投资市场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讲,或者头部金融机构来讲,能够对老百姓的养老进行一定的引导,我想也对整个的环节,第二支柱或者第一支柱的压力是有帮助的,实际上也是更符合现实的一种做法。从管理来看,应该说如果允许开立账户的机构有严格的业务,要确保账户的持有者的资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我们也比较了一下国际上对于个人养老账户的一些开立的机构,我们看到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实际上他为了扩大个人养老或者是第三支柱养老的便利性、可得性或者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他也在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也允许除了银行以外的像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包括保险公司,来为客户开立个人的退休账户,这样能够起到更加便利的情况。因为可能有些老百姓偏好于买保险产品,正好为他提供一些账户的服务,我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对成本节约有帮助的。

  二、个人账户制下养老保险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来自于一家养老保险公司,我想对于一家养老保险公司,怎么样落实个人养老账户呢?我想首先可能还是要建立自己的账户体系。最近我们学习了7号文和108号文以后,各个专家的意见,包括借鉴经验以后,我觉得一家养老保险公司最后的,应该说它的竞争能力或者服务能力,可能主要取决于它的账户管理能力。从国际上也看到一些头部的养老资金的管理公司,像富达,包括安联等等,无不在它发展的历程过程中,从一个产品的制造商、产品的提供商变成一个账户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我们想这可能是下一步银保监会,今天上午宏鹤主任倡导的养老保险公司转型的一个方向。这里我也列了一下,一个客户在一家我们这样的公司,他可能有保险的业务,也有商业养老金业务,乃至他还有年金业务,等等,能不能在账户方面进行综合的管理,为客户提供一个全景式图,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个人的养老客户所需求的。

  应该说这也是在商业养老金政策里所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基于账户管理,可能需要养老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一个养老规划方面的服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有投顾服务,包括在银保监会关于理财和银行参与个人养老金政策里头也提出来,商业银行也要为客户提供养老方面的咨询、投顾服务,对于养老保险公司本身基于账户的管理,也应该提供养老规划的咨询,也就是说在了解客户一、二支柱养老资金缺口,乃至他第三支柱的资金能力,和他下一步的考量的情况下,应该说建立更好的模型,然后来测算他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财务收支的缺口,来形成相对清晰、量化的养老目标。在这往下底层才涉及到配置产品的问题,我们可能很多的,过去的很多做法,我们设计了这个产品,可能是隔壁这一家的保险公司,左家的保险公司、右家的保险公司已经有了,卖得不错,所以我们也要有,有了怎么办呢?一个给渠道商更高的费率,一个,把我们给客户的吸引力增加,承担保本的、保息的收益率更高。但看来下一步对养老金融,我们觉得这个思维逻辑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更加地在账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去了解客户,帮助客户来配置多元化的养老产品,实际上是整个客户的终身财务安全,乃至生命周期,尽量地来减少这种养老风险。实际上国民养老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取决于很多数据的积累,我们希望能够给客户提供的不是从某一个产品,说我们有一个专属养老,我们有一个年金险、两全险,而且是从给你提供一个账户,这个账户下我帮你测算自己的未来60岁以后,你的养老金的缺口,或者说你养老的需求怎么来定制。

  第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既传统又不完全传统,也就是说在养老金金融服务里头,要给客户提供一个长期稳健的养老资金管理的服务。我理解从原来的,我上边写了,传统寿险的资金运行模式,要变更为养老资金长期管理的模式,正因为有了账户制,才使我们养老资金无论从负债还是资金的长期投资或者价值投资,在逻辑上才可成立。因为刚才我记得上午的论坛里头好几位专家也讲,老百姓现在不太接受五年期以上的,封闭期五年期以上的产品,但是养老金融产品恰恰封闭期比这个还长,又强调长期的积累、长期的领取,甚至终身领取。怎样把这个逻辑讲明白?我想它是基于账户管理、基于养老规划,最后在这个范围内才会有自己的长期负债的资金的获取。才会有自己的长期投资或者价值投资。

  刚才大家讲了很多的全国社保,或者相关投资机构的一些投资成功的案例。我们从事养老金融以后,我们也很羡慕,但是存在什么问题呢?作为一个养老保险公司,它是一个商业个体,作为商业个体,第一个,得受市场的考验、竞争者的竞争,第二个,得受监管者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安全性、流动性,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收益性。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时候,对资金运作,所谓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审慎投资应该说带来很大的挑战。我想有些投资机构,因为资金是不太考虑负债的特点的,实际上也给它的资金运作或者久期管理等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我想作为养老保险公司来讲,这种挑战是非常剧烈的,我们只有从底层开始做起。

  第四个方面,我想作为养老金融来讲,还是要有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我们也在看,提供一个养老金融产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乃至资金管理还不够,因为大家知道,现在好多养老险的产品,包括年金险、专属养老往往60岁以后可以领取,但是实际上如刚才保障中心的几位专家所讲的,过去的几十年,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实际上是长期增长,当然这也是造成了整个社会保障的负担的重要因素,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也给我们产品、给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实际上我们看到,我们说60岁以上到70岁左右的人应该还是年轻的老人,这些人内在的风险保障需求也是很强烈的,怎么样去满足?譬如说即使是他领取了养老金,无论是哪一个支柱之下的,他也有医疗服务、长期护理等等,甚至老年人意外伤害等等方面的需求,怎么样去对接这种需求?我想是不是在账户管理,为个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更长期的规划的范畴内去解决问题呢?从而使我们寿险公司的产品或者产品体系更符合逻辑、更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最后,大家看到,有些头部的保险公司,像泰康、太平、人保、国寿等等一直在做特色化的养老服务,我想有了账户制、有了养老规划,可以使这种特色化的养老服务更有针对性,更使金融和服务形成一个更好的商业养老的闭环。我是在想,作为一家持牌的金融机构,很好的一个优势就是很好地运用杠杆,所谓杠杆,比如说资本金是一个亿,我能做10亿资产的业务或者20亿资产的业务。如果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放弃这个杠杆带来的好处,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实体产业里头,实际上我自己在想,是不是也会限制自己一些金融服务功能的提升?恰恰是在哪个层面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到个人账户下积累养老资金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商业养老闭环方面我想还是能做很多工作。

  当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刚才前面有一位专家专门提到零工人群,我觉得实际上中国的养老问题,我觉得在个人养老金政策下应该说是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当然是迈的步子很大,但是实际上我理解,我们做了养老保险公司以后,觉得真正需求养老的人群恰恰是零工人群,或者银保监会说的新市民、灵活用工人群,我想他们实际上是下一步拉长距离时间来看,这一部分人的养老需求会十分迫切。比如个人养老金政策是有税收优惠的,但是恰恰这一部分人群跟我们享受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人群,我相信是高度重合的,应该说这部分人群的养老保障的迫切性更多是补充性的。刚才大家也在讲是补充性还是替代性,可能要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考虑,对有些人纯粹是锦上添花,有些人是补齐不足,有些人可能第三支柱就是所有的基本上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支柱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我想实际上对我们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我想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觉得是要解决这部分问题的。

  第二个是在产品及投资方面,应该说整个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还是整个寿险公司的这种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应该说我看到以后,觉得我们寿险的销售,刚才也有专家在讲,我算了算,整个销售成本还是非常高,这也是从某种角度,市场上是比拼的,比如说基金公司、银行的理财,包括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但是客观造成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可能不会受老百姓的喜欢,或者他认为你的收费、你的定价不够透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用脚投票,会选择大家能理解的或者稍微低廉的金融产品,这一点要去解决可能是行业性的。也是整个金融系统的问题,我想至少在养老金融方面需要开新的篇章,能够建立一个很好的渠道成本、管理成本、产品成本可控的模式。当然我刚才也讲到,商业养老金的长期投资管理机制,大家都想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都想跨越经济周期,但是大家也知道,前不久,我看资本市场不是太理想,包括债券市场也波动,理财公司,包括保险公司的绩效马上就公开化了,实际上给一个经营层,乃至于给一家独立存在的商业企业很大的压力,怎么做取舍?怎么在照顾自己的短期和中长期的利益?我想能不能有一些机制性的解决方案,这确确实实对养老保险或者养老金融的投资方面能够,包括估值、信息披露方面有一些特色化的东西,否则还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我看长期投资,或者说价值投资会打折扣的。

  第三方面是信息和数据,现在应该说对于大家所讲养老金政策刚刚开始实施,应该说还有好多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去完善,包括个人养老的信息、资产等等,是不同的机构在管理,且相互独立的状态,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去完善,包括我刚才讲的,怎么样做好养老规划?怎么样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提供一些专业咨询的资格,完善投资者教育,应该说让老百姓对自己的养老真正负起责任来,我想这个还是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最后,应该说还是个人账户制在国内,特别是第三支柱下的账户制还是新生事物,尽管我知道第二支柱下也有账户制,但是应该说这种账户制并没有让C端、让客户端理解,现在在第三支柱下的账户是让C端有明确的契约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推广是需要时间的。

  三、政策建议

  我给这次论坛提供一些个人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持,我想还是要采取丰富的政策激励手段,能够使我们的产品销售,包括内部偿付能力的计算能够朝着降低成本,能够同时普惠大众方面,作为一般的商业保险,收取费用一定的成本是合理的,但是本身我理解,商业养老保险,特别是第三支柱本身就是应该是普惠型的,而且我自己相信,随着下一步政策的发展,国家的重点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放到连个税的门槛都交不起的人群怎么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普及专业的养老咨询服务。我想政府扮演什么角色、监管机构,乃至企业,包括养老保险公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可能需要一定的规划,这也是需要进行完善,使老百姓觉得对自己的养老有信心,回过头来也有利于更多的财富积累,也有利于,包括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的资金。

  三是希望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甚至包括住房、养老,包括各种方面的信息,包括一、二、三支柱之间的信息打通,我想可能是需要下一步做的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我重点提出来还是二、三支柱之间的联动问题,我想既然把第三支柱,现在通过7号文、通过近期的实施都推出来了,可能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也倡议需要打通二、三支柱。譬如说对于没有条件或者愿意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是不是它隐含有一个工资额度的5%?能够支持企业职工来参加第三支柱。还有一个,已经参加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从职者,在离开原有单位以后,他原来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怎么转入第三支柱养老账户的问题,能够继续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刚才有几位专家所讲,我想二、三支柱比较良好的机制的互换,要把二支柱建得更好。大家知道,美国的401(K)实际上是给IRA供款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上愿意解决养老问题的资金充分运用好,实际上使我们的财政、使我们的资金运用,包括整个社会体系的和谐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感谢大家,粗浅的观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这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徐敬惠:谢谢黄涛总。黄总发言非常精彩,做了精心准备,讲的内容都是重量级的。黄总从对保险公司,原先是基于保单管理出发,来展望国民养老保险今后在养老金个人账户管理上的一些思考,我认为讲到要害的地方。尤其是在逻辑上梳理非常清晰,就是基于账户体系来提供养老的规划服务,这样的话才能养老金的管理,以及所带来的保障需求、养老服务的配套。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从我多年从事保险角度看,黄总是有多年银行经历,视角更加宽广,对未来账户管理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业界指导意义非常明显。

  下面有请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许欣先生,许先生长期在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包括嘉实基金、富国基金,从基金公司的经历看账户养老金管理和财富积累到底怎么做。

  许欣:大家好!我是中欧基金的许欣。下面由我来分享一下我们的主题《个人养老金开启净值化财富管理业务的新时代》。

  我从三个部分来阐述这个话题:

  一、个人养老金业务对净值化零售财务管理业务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在净值化时代情况下,财富管理业务面临两个大的痛点:一是怎么低成本获客。二是净值化客户对于产品的波动和客户预期管理,这段时间大家可以感受到银行理财,很多净值化理财产品出现波动之后,给客户带来巨大影响,负债端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客户巨大的赎回导致资产端运用方面带来新挑战。我们认为在个人养老金业务是有可能对于这两大痛点形成比较好的解答。

  财富管理业务中有几个关键点:客户、客户跟业务之间的强黏性、客户所发生业务的期限是否具有长期性质、客户体验怎么样这四个关键点。个人养老业务围绕这四个关键点,以及刚才提到客户端的两大痛点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个养业务提供了账户制方式,明确了个人养老户作为唯一的资金户,这是专款专用的,户内资金是无法提前取出的,只能用于投资,是用养老的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同时,国家给予了税收优惠,相当于是非常强的刺激因素,让客户会更愿意往这个账户里缴存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因为有避税优势在。这两个点为获取客户带来很多先天条件。

  同时,个养业务面对纳税客群大概几千万,这部分客群跟现有财富客群是高度重叠的,因为在个人养老账户上进行多元化的产品品质的,包括了养老储蓄、理财、基金、保险等等各品类,帮助客户进行了比较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这几个要素将有效地解决客户,以及客户的体验、预期管理的问题。同时,个人养老制度还在不断优化中,一个是存在一种可能性是进一步提高激励力度,扩大覆盖面,比如现在养老税优模式是EET,如果转化成TEE模式,那对于现在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相当于是EEE了,相对他们来讲是进一步达到了避税效果。第二个角度如果将来进一步提高1.2万账户的额度,将进一步增大对于养老人群的吸引力。

  二、个养业务成功的关键点

  一个是要打造用户友好的个养账户,所谓用户友好的账户是指方便客户开户、缴款、抵税,因为现在的账户相当于是电子钱包,它让客户通过账户缴费的方式形成习惯,我们不是在账户中售卖产品,而是围绕这个账户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让客户的养老资金在账户中形成一个闭环。货币基金和余额宝的产品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货币基金传统方式是以收益率排序作为展示的,客户把它作为一种投资产品看待的,拼的还是收益率。但是余额宝是类似账户的方式,本质是货币基金,但是给客户体验感是账户的方式,客户在进入投资的时候更多体现为账户资金的存取,而不是产品的销售。这样的话,就从过去比拼收益率的方式变成账户体验的方式,即便余额宝收益率很低,但是客户仍然对它有强黏性。再比如看到海外IRA的账户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场景感。所以未来围绕客户的账户,进一步可以实现自动缴费、默认投资,甚至退休以后的赎回的筹划都是大有可为的。

  还有不光是实体账户,还要建立养老的心理账户。因为对实体账户而言,其实就是一年1.2万的投资上限,但是这个额度对实现提高养老退休后的替代率帮助不大的,特别对中高收入群体而言,这个替代率是非常低的。关键是从养老账户而辐射出来更大的实际的运用资金账户,帮助客户进行更大范围的账户的资产配置,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最终的退休后的替代率。

  我们认为应该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宣传,包括现在已经纳入了理财、存款、基金、保险,其实还有很多细产品,比如公募基金中只纳入养老目标基金,未来其他的产品包括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权基金各种产品都可以以合适时间纳入到范围里。

  我们也认为最终要提高养老替代率关键看账户收益率,目前国际上两种模式:欧洲和美国模式。欧洲模式账户更注重资金安全性,把大量资金配置在低风险的产品方面,但是整个账户收益率也是相对比较低的。而美国养老模式就是配置在比较高的权益类产品方面,获取比较高的账户收益率。经过长期的复利效应后,明显看到高收益率账户带来养老替代率价值会更大。而怎么发挥到账户收益率呢?关键要重视权益投资的价值。

  三、公募基金如何更好助力个人养老业务

  个人养老业务和公募基金在海外是相伴相生的,今天在公募基金业务中,美国市场半数以上都来自养老基金,这是为整个资金负债端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帮助的。同时通过权益投资,坚持长线基本面投资的方式,这把养老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进行养老投资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要选择最好优质的底层标的,主要是选择那些对于整个经济、对整个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企业,优质公司,通过伴随这些企业的成长而共同成长。客户通过进行养老金投资又投资到最终实体经济中去,让个人利益和国家经济高度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全球最大的资本国际是通过长线基本面的投资,选择最优质底层标的获取长期回报。用博弈的方式,对冲基金并不太适合养老金的投资。

  我们也建议要建立比较清晰多元的产品图谱,产品刻画越清晰更利于进行整体的配置。

  要想让客户最终获取好的体验有三个维度比较重要的:账户、账户中不断输出给客户好的内容、不断提升客户体验的服务。账户中展示的不是单一产品的罗列,而是围绕账户本身怎么帮客户进行好的资产配置和长期持有。而好的服务最关系到整个客户的盈利体验,怎么不断优化客户的账户的效果,包括增加它的配置的有效性。这三者结合的头部体系是有助于提升整个养老投资的盈利体验的。

  最后谈谈中欧在个人养老业务方面的布局和投入,我们是高度重视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我们把这个作为公司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同时我们公司是标准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员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这保证了公司长远经营和战略稳定性。我们也是最早一批发行养老目标基金的公司,现在有多年的时间,同时积累了非常好的运营记录。我们也希望在这次个人养老金业务开闸之后积极参与,为我们国家养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

  徐敬惠:感谢许总刚才的分享,许总刚才从账户的体验,站在客户的角度做了很好的阐述。尤其是讲到用户友好的账户,这是一个关键,因为有一个实体账户,还有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两者之间怎么结合好?同时指出,我们现在有众多的个人养老金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图谱怎么刻画?刻画后实际上是有利于去做规划以及让客户能够更加清晰了解不同产品的特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请出的嘉宾是朱海扬总,朱海扬总我们非常熟悉,他不仅是有寿险公司的经历、有养老保险公司的经历,现在也有基金公司的经历,他的视角肯定来得更加新颖和独特,我们请朱总给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朱海扬:谢谢徐总。感谢徐总,也感谢秉文老师和社科院的邀请,徐总是我的老领导,秉文老师又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我都特别尊敬,能够在这个论坛上和大家做一个汇报感到非常地荣幸,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探索、借鉴与展望”。

  这个话题是我们参加了咱们这个报告当中的一部分的撰写,我相关的同事做了一些解读。我看了一下今天整个会议,我都参加了,有很多的内容可能是重复了,我就把重复的内容尽快地过去。

  首先,我觉得今年是个人养老金的元年,我们做了一个梳理,从4月21号7号文开始到11月25号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实际上个人养老金的探索我自己就经历了大概有15年,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保险业开始探讨,到现在真正地出台很不容易。我自己对账户型养老金的理解,认为它是一个投资性的养老金,投资性的养老金我认为有四个特征:

  1.纵向共济。既然是在个人账户里面就没有横向共济的职能在里面,也没有公平的职能在里面,公平的职能可能是在税收的额度,是在覆盖面的选择等等方面。在账户性养老金里面就是自己的缴费,年轻时候的缴费,退休的时候领取,这是纵向共济的理念。

  2.增值效率为主。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资本市场,这个就像央行有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一定要有资本市场才有意义,所以说我想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国养老金的发展促使了美国股市的繁荣,还是美国股市的繁荣促进了美国养老金的发展,这个事情我们也只有在实践中来看中国的养老金发展过程。

  3.以工龄价值进行估值。这个里面有几重含义,刚才许欣总讲到是一个净值性的产品,我非常认同,如果我们是基金业这样的,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摊余成本法,在企业年金当中也有,这个可能就更像一个契约型产品,同样的,个人养老金如果还是去买一个,比如说储蓄或者是一个委托型产品的话,这样的话,它更多的又变成了一个用不着进行个人化、账户化,就是产品,所以工龄价值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点。

  4.个人的风险收益特征需要匹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说个人风险的收益特征匹配非常重要。未来这个人群特征有变化,比如说第二支柱,它可能是一个单位的群体,到了个人养老金可能是一个同年龄的养老目标就是同年龄群体。

  这四个特征我自己的理解会随着个人养老金的改革发展,甚至政策上面局部地完善都是有意义的。

  7号文是4月21号发布,到了保险、基金、银行、理财都分别发布了各自养老金的管理规定,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份额也出来了,基金业已经可以购买。

  我们看一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概述,首先参与的人群已经很广泛了,包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我觉得这次的制度相对对银行比较友好,银行承担了四个职能,第一,它是账户管理人,第二,它是销售平台,第三,它是产品提供方,第四,它还是很多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托管行。对于保险业和基金业来讲,他的角色可能更多的就是一个产品提供方,所以说个人账户制这一块银行也承担了很多的责任。理论上来讲,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个账户现在是由银行来开的,养老金资金户天然是银行,以后会不会养老金账户一直会由银行来开?我们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现在是唯一的,唯一的原因是因为税收各方面需要对以身份证为依据的1000块钱一个月的额度的确认,如果现在咱们在汇算清缴的App上面,因为这个是2018年之前做的研究,现在从2019年开始个税可以汇算清缴了,我相信银行的唯一性这个事情经过几年之后也可以扩展了。

  再下面就是税收优惠,税收优惠现在跟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这也是将来二、三支柱打通之后的一个障碍,因为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是鼓励分期领取,在领取的时候实行的是梯级税率,而个人养老金是按照3%的税率统一收的,也就是说一次性领取或者分次领取都是3%,这两个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在我们的研究项目当中,我们总结了一下境外的情况,境外刚才我看到孙教授也做了很多的阐述,我就很快过去。在美国个人是通过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股票经纪商多种渠道来设立自己的IRA账户的,所以开户的机构,刚才讲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不是资金户,这个实际上是各种金融机构都可以做的,这样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才能够做这样的账户的服务,否则就只能做一个产品提供方了。

  在香港这儿是强基金下的二三支柱是共同建立在一套账户体系下,账户是由核准受托人开立,目前都是信托公司,分布在银行和保险业。

  在英国是通过个人储蓄账户(ISA)参与个人养老金几乎。英国的个人养老金计划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具有低费率的存托养老金计划(SHPs),和面向高收入全匹配并且投资更为灵活的自主型的个人养老金计划(SIPPs)。

  马来西亚我拿出来单独讲一下,它其实有一个点特别好,就是马来西亚的EPF有一个平滑机制,所以马来西亚的EPF有可能跟瑞典的AP1都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做一个平准基金的试点参照。刚才讲到公允价值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其实可以在计划用平准基金的方式进行收益的平滑,也可以在估值方面采用,比如说摊余成本法的平滑。过往在整个世界上来讲,瑞典的AP1和马来西亚的EPF这一块,为我们未来自己做一些收益的平滑,如果受托人来承担一定的责任,它未必要从DC型的信托型变成一个DB型的负债型的这样一个模式,它可以对收益进行一部分的分配或者削峰平谷,我觉得这个是有参考意义的。

  在国内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践,在2018年的时候,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开始了税延养老保险的试点,这个试点主要是产品制,产品制会发生什么问题?在单位代扣代缴的个税下面,购买税延个人养老保险比较麻烦,因为一个养老保险公司操作的时候并不知道你个人的收入是多少,因为当时采用6%和1000块钱孰低,所以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税收递延是当期免税,业务时间比较长。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保险的产品是期缴的,每期都缴,其实现在试点的办法跟咱们现在的办法有一个衔接的问题,有同学已经在问我了,我在2018年参加了个税递延性的商业养老保险,已经开始买个税递延的产品了,我现在再参加咱们的个人账户制怎么办呢?将来我是两份都有呢?我不是都赚了吗?如果只是一份对我不公平,因为我可能不想再买保险的时候我还得期缴,转向基金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可能后面一些细节上也需要做一些衔接。

  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制解决了两个问题,在账户层面上直接代扣代缴或者汇算清缴,这个是跟单位的人力部门基本没有什么关系,比较简单,缴费领取的是税收的问题,在账户层面解决。将来肯定会在在职的时候在某个地方延了当地的个税,在领取的时候到了另外的一个地区,将来可能这个方面也需要做一些研究和探索。

  国内的个人养老金实际上还有一些是产品,比如说我们的个人养老金的保险产品比较简单易懂、安全稳健、长期保值,还有现在只纳入了6家公司的金管产品,在银行理财这一块是截止到9月底,我们总募集的规模是1132亿,它的特点是收益比较平滑,而且费率比较低廉,这是亮点。养老目标基金现在是129只纳入到了投资目录,总规模也是接近1000亿。银行养老储蓄也有5年、10年、15年期,刚才很多专家和领导谈到了流动性的问题,就是说设立持有期是有流动性,老百姓很关注流动性,我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一点点不太一样,它不仅是流动性的问题,持有期的设立实际上是剥夺了投资人的选择权,因为我们知道在企业年金当中,受托人来做,如果托管人做得不好的话,受托人可以更换托管人,作为一个年金计划是为全体员工负责的,这没有问题。我们个人养老金可能是一种后端集合,后端集合就是产品多个委托人一个投资人,这样的话委托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干涉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行为,它所反对的就只能是我赎回了。我们去选择一个5年和10年的产品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你能做得好还是不好,如果你做得好那没有问题,只是流动性的提升。如果做得不好我想更换的时候我是换不了的。所以在后端养老金产品,后端集合的模式下,我个人建议持有期其实是不宜过长的。因为账户已经封闭了,所以持有期的问题越长越好,可能就是相对而言你是让投资人本身,你把他的选择权给,相当于取消了一样。

  我们国内还有实践就是在账户上的实践,实际上这么说,因为税优的账户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实际上还没有成熟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和运作的经验,我们也看到在这个月当中,很多银行和基金公司也好,并没有全部开通,在流程当中目前保险和理财的产品好多还没有上线,好多银行、基金公司都做了投教养老专区,包括像蚂蚁上面也有养老专区,我们天弘的App也有很多的功能。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整个的流程打通顺畅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最后我想讲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第四部分。我们对三支柱养老基金的特点对比,真正的第三支柱的养老金才是真正的长期性的资金,个人养老金具备封闭性、长期性和匹配性三大特点,第一支柱的时候,大家讲了名义账户、个人账户下面的一些情景,更多的其实是一个现收现付制,所以它是一个养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为主的特点。第二支柱就像我们讲企事业单位员工发起的养老金计划,但是没有选择权,我们个人参与感不强,当时我们看,其实在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103号文是有的,可以4%缴费,为什么不缴呢?因为有一个问题就是保留账户的问题,如果我自己是一个理性人,我将来肯定是要变化工作的,万一新工作没有这个企业年金计划,我就只能做保留账户一年期存款,我如果给自己个人缴费不明显就是亏损吗?所以其实第三支柱建立应该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觉得企业年金个人缴费的部分,很多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在第三支柱下面的个人养老账户是税延养老金账户,是唯一而且封闭的,积累的是个人的生命周期的纵向公益基金,所以说他有个人投资选择权,也能够匹配自己风险承受能力,通过长期积累可以减轻养老负担。而且我认为也不仅仅是把个人养老金看成是一个养老的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他将来是我们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共同富裕的一个解决问题,因为它的目的是解决了账户性养老金在中国的一个增值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想税收优惠应该就会推举到第二位,而投资收益率是首要的因素。

  对比一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的业务模式,他们都比较相似,我们可以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发展模式和市场格局的分析,对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做一个参考。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都是收入相对较高的纳税雇员,业务特征都是信托型业务,退休后才可以领取,有个人账户都是DC型的账户积累制,资金流入稳定,规模稳定增长,但初期的规模小、盈利难、投入大。落地都是基于后望的,但是实际市场容量是不及预期的,刚才讲到开户的人群有多少,我估计3%,3%这个税率的人恐怕就不太愿意进去,因为1000块钱一个月,只有30块钱的延税,970块钱是本金,这个本金的收益将来再收我点税的话,本来我是税后的。所以这一块可能低税率的人群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除非产品的收益率特别有吸引力。在差异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年金受企业盈利情况影响,个人养老金客户的面积会更广,特征是年金是企业代扣代缴,三支柱可以自主缴费,而且汇款的来源也不限于是他本人,只要转到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资金户当中,谁给钱并不控制,所以有的时候企业也可以支持一下。

  企业年金偏前端集合,受托人主导,个人养老金是偏后端集合。在市场特征方面,我看产品提供方增加了银行储蓄和银行理财,在投管机构这一块是年金集体决策,三支柱是个人决策,所以三支柱个人决策的情景下,它又是一个普惠型,是一个小额投资,可能未来的投顾,特别是智能投顾的监管和规范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总结一下借鉴和参考,养老金市场周期比较长,需要长期的培育,个人养老金的客户更广泛,我们觉得还要探索新的获得客渠道。需要重点解决的个人客户选择难的问题,产品太多了,刚才有老师讲到默认选择,这也是一个麻烦事,因为现在咱们是统一的平台,你如果像刚才海外在美国,每个机构可以开一个客户,是机构给你提供一个默认选择产品,这是没问题的,咱们现在是统一平台,在销售平台上放谁家的产品做默认选择,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后面包括个人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还有领取期的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觉得它有三个点:

  1.个人养老金将改变资管行业的模式。因为资管行业的现状其实更多的是产品制,未来会从产品,以产品为核心变成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核心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养老投资的需求是账户管理、个人确权、自主选择、匹配个人生命周期、职业特征、风险偏好等等,个人养老特征还有小额普惠、固定现金流、个人生命周期匹配,要配置投顾,要有投资的指导和提醒。我们知道最后它会,以人为核心要考虑个人的特性、场景、产品,

  2.改变公募基金的投资模式。因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的行为会变成,首先改变投资者权益资产长期配置的比例,现在大家都偏向稳健型的产品,第二要改变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它是持续性投资,而不是全额的进出。

  3.不断提升资产规模。对基金管理来讲,它必须直接触达客户,理解委托人的需求,所以客户画像很重要。还有一点投资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我们注重一个预判,你说这个资产配置怎么做、预判怎么样,对,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对,而这是养老金投资的一个本质,因为我的养老金是未来的一个现金流,并不是这个月就出现的,下个月工资才有,下个月的缴费才出来,所以它的应对能力是很强的,市场下跌了,正好有钱出来,我来应对,这是养老金非常有优势的特点。在公募的前提下,市场下跌了大家都要赎回,我想买的时候没钱了,都赎走了,应对一下子受到了限制,所以这个会改变公募基金的投资模式。

  4.改变公募基金销售和服务模式,原来都是线下销售为主,现在一定会变成线上销售为主,原来是注重首发,现在会注重持盈。原来是从无法接触客户,现在要变成直接触达客户,提供普惠的服务。

  这个我前面讲过了,它一定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增值样本。

  三点建议。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我觉得账户制是我们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还有几个点。

  1.建议资产机构都可以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才能做到以账户为中心,否则它永远就是一个产品提供方。

  2.要结合差异化的需求不断丰富账户的种类与功能。像美国富达可以从交易策略、场景、税收、工作方式、客户群体多个维度设置不同的账户,马来西亚EPF甚至可以结合宗教信仰等等,年龄缴费设置这样一个账户功能,新加坡就更不用说了,它可以在年轻的时候把养老金转成住房,可以去购买,等到住房还完了以后再去加速养老的积累。

  3.二、三支柱的衔接,这个衔接特别是对保留账户的人员非常有意义,这个解决了之后,既可以解决企业年金个人缴费现在卡住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第三支柱的来源问题。

  时间快到了,谢谢大家的聆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徐总。

  徐敬惠:谢谢海扬总,海扬总在这个领域非常有经验、非常有造诣,无论在实务上,在理论上,在跨支柱、跨领域产品服务账户的特性研究上有独到之处,讲得非常实在,而且提出比较好的建议,谢谢。

  下面有请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宋纲先生讲讲银行账户管理者的角度怎么理解个人养老金的业务。宋行长在光大银行总行担任过投资与托管业务部老总,在光大银行养老金管理中心做过老总,是非常有经验的。

  宋纲:谢谢徐总。尊敬的郑老师、各位同仁、媒体朋友、各机构朋友:

  我今天是相对比较窄的视角,因为从业的原因,我2002年进入光大银行的托管部,大概2004年开始接触养老金业务,2006年比较正式地才开展全市场化的服务,作为账户养老金不得不说企业年金账户是国内真正意义的由市场化运作而且非常规范的账户管理模式,基本养老的形式还是有特殊的安排,只有企业年金在特定的历史环节上承担了这样重要的职责。今天花点时间给各位汇报一下这个历程,同时把我的一些建议和观点也共享一下。

  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的建立过程分了大概四个阶段:1991年基本养老转向由国家层面上完全地统一制,变成企业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这才开始有。其实那时候已经有补充养老的概念,只是各种各样的形式,并没有把它完全地约束下来。同时这种账户很多是台账形式。那么到了试点时期,关键是有些政策性支持了,这时候大量的央企建立了初期的补充养老,这个时期将近经历了10年时间。而真正的确立就是企业年金的两个办法,20号文、23号文出台以后,2013年-2014年。在税优业界的大家一致呼吁一下,2013年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国内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新的税优方式来实现的。

  个人账户基本结构发展过程就分成了四个阶段:固定账户阶段就是那时候2004年、2005年明确了,尤其2005年各家首批,大概10家账户管理人机构,8家账户管理人机构根据各自了解的情况赶快开发系统,这是6个固定账户,个人税前、税优、税后,企业税前、税后等等。再有自定义账户阶段,这时候麻烦在哪呢?很多从央企等等各历史成因上有个性化的需求,包括一些大的央企做了一些中人账户的缴费安排,比较特殊变成一大堆资金账户的结果。税优阶段是2013年103号文之后,这个时候非常明确地把税优确定下来。而这个税优确定下来,大家和理解歧异又不太一致,所以大家又讨论了很长时间,各地方,尤其是缴税阶段如何缴税,大家又争议了一段时间,然后最早是深圳还有几个重要的省市发文才把这个慢慢确定下来。最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可以互转的阶段,因为职业年金从2014年10月31日确立以来,加上从2018年、2019年、2020年,直至拉萨最后一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化,职业年金整个完全强制全部建立了。这时候企业年金就会出现企业人员和政府公务人员互转的问题。

  (图 见PPT)这个图的确是历史成因搞得太复杂,所以给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结构图,这样一张图是我这次合作作者用友金融伙伴们提供的,他也是在主流市场上提供最多的账户管理人系统。我直接拍脑袋讲,各机构可以讲清楚这张图的不过两三个人,说多点全行业也就50个人能把这些结构前后讲清楚,的确搞得比较复杂。职业年金账户简单一些,因为职业年金账户现在由各地社保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账户中心,在社保中心下设立的机构。企业年金完全由市场18家专业的账户管理人机构提供这样的服务。

  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数量增长情况非常有意思,2001年1.75万个,到2021年末已经达到11.75万个,企业数,20年间增长了6.7倍。职工从655万人到现在将近3000万人。其中2014年-2017年后面简单说为什么比较平缓。积累的基金首次突破千亿花了整整8年时间,大家知道现在职业年金虽然缴费各种原因已经开始到了一个小的瓶颈期,因为职业年金是2014年的积累,可能各机构很快要过到2万亿,但是一开始大家今年年初大概有1.4万亿了,真正市场化运作不足两年时间。而企业年金破千亿8年时间。2007年企业年金积累1519亿,首次突破万亿的时候,耗时17年,真的很久。2016年企业年金达到11075亿,第二次突破万亿就快了,在2020年,用了大概5年时间,现在2.2万亿,最新的数字已经破3万亿,因为最近我们还没有统计到今年年底的数字。

  (图 见PPT)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职工数的变化过程,很有意思的这几年。为什么平了呢?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所在,当时我们没有像这次第三支柱国家级的专业的数据的中心,机构那个时候还没有把“卷”字说得那么强烈,大家也是为了卷,大家互相竞争我在这个行业中提供的服务数量,难免会把一些非企业年金的账户记录也计入在了企业年金账户系统中,有些是企业养老计划、其他的福利计划也充做了企业年金账户数报给人社部,人社部没有太好的技术手段来获取数据的真实性,那么也就接受了这个数据了,接受的结果发现会有很大的问题。那么又不能把这个数往回捋,那就以时间换空间,大概花了这么长时间,把错误的数字全部替代掉。所以大家看到了企业年金企业数和个人数的增长,企业数还好看一点,个人数的增长在整个历史数据上这3年是停滞的。

  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的启示我做几点建议:

  一是当前的企业年金账户没有形成统一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设立规范,早期设立了较多的个性化账户,这也是为什么账户管理人叫苦不迭的重要原因。那么企业年金基金的个人账户数据没有对资质账户管理人机构的政府层面提供强制的备份,就像我说的所有企业年金现在目前都是由市场化的机构运作,假设机构的系统出问题或者数据丢失,那是非常恐惧的一件事。大家至少国家层面上没有给提供相应的机制,日本在政府还丢过养老金数据,何况我们机构而言呢。所以就会有账户管理人可能的失职风险。

  第二部分对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提几个建议,这篇东西是我们几个人大概9月初完稿的,当时没有知道今年年底第三支柱很明确已经确立可以缴费了,现在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体系,账户转换上是国家统一制定标准,员工离职会导致原企业年金的缴费从原单位免责角度,有可能对其离职员工进行保留账户,不投资或者保守投资,就造成这些员工年金资产,企业年金资产没有转出时,没有获得企业原单位的投资收益。其实就可以参考会计准则的一些模式,把二、三支柱打通,我们3个月前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员工企业层面的离职时,第二支柱的个人缴费以及企业归属个人的部分可以划入第三支柱。当然,税收等等一系列的需要配套。

  建议完了之后回顾一下,因为从业的原因,全过程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了解多一些,尤其光大银行也是首批银行中获得双资格的银行,当时只有工行、北京工行光大、上海交大、深圳招商,2005年的时候。我们拿到这个资格的时候也是投入非常早,在2016年我跟我们几个合作伙伴写过一篇,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管理与创新,我今天早上又翻了之前的文稿,发现当时我们已经提得很清楚了,企业年金账户平台如果可以统一建立,尤其是国家强制备份层面的统一建立,将会非常有意义。现在回想起来,如果8年前、7年前可以把这个事情建立了,实际上就是把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就已经建立了,它可以提供很好的安排,非常清楚。跟当时我们设想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现在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来实现了。非常好,也证明至少我们当时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花点时间做一个有意思的分享。对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参与率的判断。先不管别人,我们光大总行也给了我们3万户、4万户开个人账户的预算和责任,要求明年一季度开出这么多户来。大家到底什么时候,怎么参与,我们做了小的问卷,先调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现在有1100正式员工,其中问卷回来大概700多份。有30%的同事不愿意参与,大体上估了8000块钱是很重要的坎儿,是月收入的税后现金部分,如果8000以下参与率就会低很多,因为银行福利还是可以的,我们有企业年金、社保缴齐的、各种各样的福利安排。我们也是国有银行,收入水平有限,也没有高到那个程度。同时也说明现在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太多的参与率想参与。而且大概能参与的也不过就是不到1/8,愿意参与顶格缴面,就是银行前1/8收入较高的,至少月收入在1.5万以上。

  这时候看一组数字,国家统计局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均工资是8.8万,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10万块钱,10万块钱平均下来就是8000,这可是平均数,可不是中位数,中位数要比这低很多。所以我的最简单的判断,近3年内最有可能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的还是企业年金的这些参与人员,昨天光大银行上线了批量开户的功能,就是在我们光大银行代发的央企、国营部门的HR跟我们一沟通,缺什么我们帮你开,只要员工点一下“YES”就可以了,让他体验很好,仔细盘下来最大可能性还是这3000万人是最主要的个人账户的形成来源。至于其他的人,完全个人有比较大收入来源的不会在意这点点的延税安排,或者是收入低的私营部门更不用想了,每个月那么低的收入很难拿出比较大的金额。如果拿出300、500,意思也不是非常大的,非常年轻的时候,要到退休的时候才能领取,所以这需要相对有一段长的路要走。就跟今天几位专家讲的是一样的,我们也有这样的担忧。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郑教授、齐博士,谢谢各位的聆听!

  徐敬惠:谢谢宋行长。宋行长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分析回顾以及指出它的问题所在,关联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一整套的分析逻辑很清晰,提出的建议也非常实在,尤其是最后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下可能的参与率,这个参与率实际上并不高,大家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对广大群体的吸引力已经有所分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参与率不够高,但是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上、发展上的时间,我相信以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以后,参与率会逐步提升的。谢谢宋行长。

  下面请出的嘉宾是来自于保险行业的,是新华养老的总裁助理姜京总,姜京总是从事过多家保险公司的任职,在百年人寿、平安养老都担任过高管职务,下面请姜总。

  姜京:谢谢徐总。尊敬的郑教授、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中国社科院举办的养老金研究方面的年度盛宴,社会保障论坛。也是又一次见到郑秉文教授,每年年底都会隆重推出重磅研究成果《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今年是第12个年头了,整整一个周期,研究成果还是硕果累累的,在此向中国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及郑秉文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次会议的研究主题是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感觉也特别好,紧跟政策导向、贴近市场,聚焦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关心事和操心事,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个人养老金业务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国家监管政策频出,其中关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制的政策落地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今天能参加这个论坛和大家一起研究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我觉得很有意义。

  下面我将就养老金账户制方面的粗浅思考和大家汇报一下,也希望和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建设账户制下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美好的未来。我汇报的题目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制畅想曲”,分三部分内容:一个是对账户制的过去、现在做一个回顾,对账户制的独特优势做一个阐述,最后再提几点建议。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并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现在我们称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04年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也明确了企业年金建立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这样一个账户管理模式,第二支柱也有了自己的账户。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的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的模式。至此,我国的一、二、三支柱养老金体系都建立了个人账户制养老金的管理模式。三个支柱个人账户制三箭齐发。

  2018年5月1号,我国在上海、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实行了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开启了产品制框架下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然这几年试点效果未达预期,但是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很多专家也做过研究,随着《意见》的落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从产品制调整为账户制是本次个人养老金制度调整一个重大亮点,虽然未明确账户制的具体细则,但是在顶层设计上将前期试点中的部分痛点、难点问题通过账户制基本得以解决了。今年11月4号5部委联合发文《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落地,这个靴子终于落地了,大家期盼已久的。个人账户制具体流程、细则进一步得到明确,从实施细则看,各部委积极听取了各方的意见,理顺了各方流程,给参保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下一步第三支柱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广泛基础。

  第二个是谈一下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制较之产品制的优势明显。

  一是账户制将个人养老金共性的功能统一管理,为各行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灵活配置空间,减少了产品的管理成本,为第三支柱发展提供了动力。账户制将银行资金账户与账户管理统一结合了起来,积累期进账金额统一按照税优政策进行免税额度的控制,领取期统一按比例合并扣税,控制政策范围内的资金的进和出。在账户制下,银行、保险、基金、理财等各行业产品都不再单独设置资金的进出账的产品规则了。也不用单独控制税优额度,合并扣税,单独对接税务系统,原来这些都是大家操心的问题,将全部精力做好产品管理、投资增值服务等等,发挥行业自身优势,创新产品功能,同时产品的限制条件更少了。易于参保人接受,也降低了单一产品的管理成本。

  二是个人账户制打通了产品的壁垒,实现了各行业产品的自由流通,为丰富产品供给和各行业公司发展提供了机制的保障。在原有产品制模式下,只有把公司的个人税优保险产品一个产品类别,但要实现跨公司产品转换都很难的,过去几年的试点时间里也少有跨国公司产品发生业务转移,无法满足新业务、新产业、新业态下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但在个人账户制下所有资金都在个人账户的资金账户里,各行业产品均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风险偏好、需求偏好,按需要进行购买选择,在后续投资市场变化的时候,个人风险偏好调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的选择,包括资金重新配置,只需要买入和卖出的产品都在这个账户里,就可以实现这种随心的切换,随着投资风格可以进行切换,满足个人多元化的投资需求,真正实现自主的投资选择。所以说个人账户制突破了产品流通的壁垒,实现了各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自由流通,市场的可接受程度更高了,为丰富养老产品供给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平台支撑。

  三是账户制实现了统账管理,实现一账报税,为个人参加第三支柱提供了便利。为个人养老金提供信息查询的国家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可根据参加人的实际划入金额提供涉税的凭证,实现专项扣除,无须等到购买产品之后再通过产品端出具涉税凭证,相较于过去产品制涉税扣除手续便利了不少,也极大降低了个人参加第三支柱的门槛,有助于提高个人购买养老金产品和缴税的便捷性和参加的积极性。

  第三谈几点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未来功能的畅想。

  自今年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颁布以来,随着年度税优额度、税延比例、账户制、各方运作流程等一系列细则的落地,为全面建设发展第三支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中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改革是其中最亮丽的一笔,但在第三支柱发展道路上还有一些我们期待改善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覆盖面的问题,一二三支柱之间融合的问题,下面我谈四点建议和想法:

  一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应该发挥养老金汇总池的作用。个人养老金账户目前已经实现了各行业产品汇集的功能,未来应该把这个功能再扩大化,把一二支柱的个人账户资金也能给兼容并蓄进来最好。比如一支柱个人基本养老金的账户,个人在退休前可能会在多地工作过,并在各地区均开设了个人基本养老金的账户,但是每个地区账户里积累多少钱、退休时能领多少、在哪个地区领、如何查询等等个人并不清楚,我那天就有同事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在好几个地方工作过,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都工作过,在每一个地方工作的时候都会要求你开基本养老账户。到最后每个账户到底有多少钱、积累有多少也说不清楚。目前的这个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多多少少影响了各地人才的自由流动。二支柱企事业年金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可能在多个企业年金账户中均有个人账户资产,将来如果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具备了接受来自第一、第二支柱个人账户资金的功能,以上多账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参加人也不用因为工作调动原因多方奔走,进行账户转移,也不用担心各地政策不一样,未能及时接收合并,影响后面的退休养老。但是对于每个参加人而言,无论基本养老保险、企事业年金,还是个人养老金,我觉得将来退休了,这些养老金都是自己的货币化的养老金,同样用于养老费用支出的,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按照各自的相关政策该领多少领多少,如果能汇到一个养老金总账户当中将一目了然,只不过须将每笔养老金的来源标注清楚即可,账户信息汇总、资金汇总,这样养老金汇总池的作为就可以呈现出来。

  二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多个子账户管理功能。从实操角度看,无论基本养老保险、企事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个人参加者都希望能够一起领取,这样方便,但要真正实现“一账退休”还要考虑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三个支柱税制不统一问题,基本养老个人账户领取的是免税的,企事业年金个税账户领取的是累进税制的,个人养老金账户领取现在是固定比例税制的,不同税制下养老金也不能简单地汇在一起,如果要实现个人养老金汇总池的功能,建议个人养老金账户要实现多个资金子账户管理功能,子账户可以区分不同养老支柱、资金来源,并封闭管理,实现资金的独立运作,然后独立估值核算、独立投资、单独记账,这样积累期子账户彼此独立,领取期从各子账户中领取的养老金分别按照相应计税规则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资金账户领取所有的养老金,当然如果二三支柱以后缴税规则变一样了,都是固定税率了,那会更简单一些。这样一支柱比如放在子账户A下,二支柱资金放在子账户B下,三支柱资金放在子账户C下,这样可以实行独立的管理和运作。

  三是个人账户的默认开通制,自动加入曾经一直是业内,刚才好多领导也都谈过,自动加入一直是业内对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一个期许,以便能迅速扩大覆盖面,现在又有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但由于税优的覆盖面较小,所以可以考虑对第二三支柱同时执行自动加入即养老金账户默认开通机制,即企业和个人可以自动加入国家统一给建立的标准化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明确基础的缴费额和以身份证号为基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信息,这样不愿意参加也可以申请退出,不违背自愿原则,或者你不往里缴钱也可以,但是给你默认开出来这个账户,不是往里打钱,是默认给你开出来这个账户。这样在第一支柱也可以往里注入资金。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国家一直在倡导,还有下调空间,已经由20降到16%了,如果有进一步下调政策空间前提下,可以将下调比例,比如1个点、2个点调配给第二、第三支柱,比如参加社保了就默认开通第二、第三支柱,将第一支柱企业下调比例一个点,自动调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缴费账户里,并给它做实,原来都是现收现付的,并不一定做实,第一支柱的个人下调比例调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并给它做实,这样企业年金,如果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参加二、三支柱养老金可以选择退出,之前已经缴纳调配比例原路返回,重新进入一支柱相应的账户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重新参与社会共济。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进入第二、第三支柱,变成自己的钱了。这样有助于快速扩大第二、三支柱和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普及率。

  四是增设养老金个税起征点,向低收入群体扩面。现象我国二三支柱均采用EET模式,即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缴费环节和投资环节是不收税的,领取时收取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个人如果月均收入1万元左右,起征点5000块钱,再加上社保缴费和几个税前扣除项,基本上月收入1万的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且我国目前的政策是投资收益暂不收资本利得税,所以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在领取的时候,领取的金额实际是要收取个人所得税的,而且现在是没有起征点的,二支柱、三支柱都是这样。这里实际就包括了本金和积累期投资收益部分,等于都收税了。

  如果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投资收益往往是大于本金的,甚至2倍以上,对于月收入不高于1万元的人群而言,他不参加二三支柱,买其他金融产品,他的资金余额全是自己的,使用时也不用缴税,因此仅从税优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人基本没有动力参加二三支柱。而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19年我国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人数约854万,也就是说只有这854万可能是有税收优惠,能享受税收优惠的,这里还分级累计,真正享受1000元满额的人更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税优覆盖面实际还是很小的,绝大多数人不能从中受益的。

  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大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覆盖面,让更多人参加进来呢?建议在专属个人养老金账户内分期领取的养老金增设,二三支柱都给增设一个个人起征点,也可以算是有条件的EEE这种模式。为简便起见,建议与现行的个税起征点相同,每月5000块钱,月领超过5000的再分别累计计税,5000以内不收税,以后也可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提高,5000涨到8000,涨到1万都可以,这样参加者就不用担心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这样也可以真正鼓励养老金分期适度领取。避免养老金短期内被快速领完,存在“人还活着钱没了”的现象,真正可以满足退休后每月养老生活之用,也希望借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参加个人养老金。毕竟个人投资养老金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养老金投资管理,后者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安全性更高,收益更大,长期更稳定。所以也希望持续优化二三支柱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在账户制方面,真正把二三支柱的优惠政策带给千家万户,人人享有、便捷实用,实现普惠制的目标,促进二三支柱做大做强,才能真正缓解一支柱的负担,解决养老保险体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新华养老作为专业养老机构,一直专注于养老金的管理业务,也是愿意为国家建立多层次、多支柱保险体系践行国企担当贡献力量,我们不仅做好政策支持范围内的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也希望通过三支柱保险体系建设,让更多人知道养老政策和养老支持,树立正确的养老理念,认识养老积累的重要性,了解专业养老保险机构的产品优势、公司实力和管理特色,除了让人们参加税优额度内的个人养老金,还愿意参加非税优的养老金产品的购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第四支柱养老金。我想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夯实并进一步提升个人及家庭的货币化养老金储备,也希望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鼓励支持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履职尽责,践行专业养老保险机构的初心使命,承担责任,能够开拓创新,更多地去参与养老金的账户平台的建设和服务,更全面细致地做好基于参保人专属养老账户下的养老金全生命周期各项服务和管理,而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投资单一功能上,这样专属公司可以在官方平台上提供查询个人养老金账户信息,指定银行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并购买相关产品,设计定制养老金积累和领取计划、投资顾问等等各项客户关心和需要的服务。

  总之,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为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享,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而努力奋斗、持续奋斗。

  以上是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徐敬惠:谢谢姜总。姜总围绕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出了很多好的畅想,提出建立汇总池,它的功能可以起到产品汇集,三个支柱可以汇纳、异地可以汇入,一张统揽,方便参与者。另外一个又提出多个子账户的不同的管理功能,还包括自动加入机制,增设领取时的个人领取的税收优惠等等,这些畅想我认为都是一些比较好的积极的建议,可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下面有请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业部总经理宋湘茵,长期做战略工作,看看她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和建立是怎么样的看法。

  宋湘茵:谢谢徐总。我是太平养老战略企划部的宋湘茵,受公司领导的委托,也代表太平养老对社科院社会保障论坛的举办,还有《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表示热烈祝贺。现在时期比较特殊,好多老师身体抱恙当中,真诚地向各位专家和业界同仁问声好,希望大家都能一切安好,太平吉祥,期待明年可以回归到线下的方式开新一届报告的发布会。

  在郑老师的带领下,《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走过了12年,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裨益两多,也是指引我们业界前瞻研究的一盏明灯,对整个养老金市场的发展促进作用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团队从2015年开始跟随郑老师的团队参与报告的有关课题研究,这么多年工作本身也指导了我们公司的发展,见证了我们个人的一些成长。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在研究中跟学界和业界有增进了很多交流,互通有无,增进了了解。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代表太平养老向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和郑老师团队表示感谢和致以敬意。

  今年报告主题是《账户养老金和财富积累》,我们承担了保险业在账户养老金制度中的功能定位分报告的研究和执笔工作。从早上到现在听了很多专家、学者、业内先进同仁的真知灼见,收获非常大。但是因为今天时间比较晚了,我不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简要汇报一下我们立足专业养老保险机构自身实践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想法。

  截至目前,我们保险业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风险保障,凭借与养老金行业的天然联系和独特优势,保险机构深度参与了国家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运作、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及商业养老保险等区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梳理了在保险业参与账户制养老金制度建设的相关实践,从理论探寻、国际比较入手,总结分析了保险业在创新社会治理、长期资金管理、保险综合保障,以及配套服务衔接等四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的功能和特色,今天很多机构都讲了这些方面,我不详细展开。我们也坚定认为保险业在下一步的账户制养老金制度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我们有四个想法和建议:

  一是要做制度建设的有力促进者。包括强化类似于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受托人角色和作用,推动三支柱的政策打通,促进制度公平性和灵活性。通过三支柱在信息方面的互通,提升整体性和联通性,通过三支柱的资金打通,提高可及性、便捷性。这方面不管是行业监管部门还是今天的专家学者,有很多领导同仁都提出了类似相关的倡议和观点,表现出行业有非常高的共识。我们也希望下一步保险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在共同促进解决的具体方案,具体政策和具体办法落地过程中发挥作用,促进整个体系化的建设,制度的建设。

  二是做资金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保险业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第二支柱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服务基础上,累积了比较多的长期资金管理经验。进一步参与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把握好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平衡,充分体现与其他金融机构产品的差异化,不断地满足客户进行多元化产品配置方面的需求,都是大有可为的。

  三是做综合保障的主要承担者。这个立足点和着眼点主要是连接保险业的人身风险管理和养老资金管理方面的功能,在账户养老金中,通过个性化的养老保险产品的定制,降低个人风险和对长期养老资金的累计方面的一些影响,为参与者的退休前的积累期、退休后领取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保障。

  四是做服务配套的创新供给者。这点也是聚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家“十四五”老龄化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精神,银保监会也推出了《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等监管的政策和要求,着重在丰富养老金的领取形式与养老、健康、长期照护等服务相衔接和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这方面也是保险业可以大力发展的一个领域。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安排和总书记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的要求,账户养老金制度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正当其时、大有可为的,也顺应和契合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等宏观政策的导向,我们热切地期望在账户养老金制度建设中,保险业服务供给的创新方面继续作出更大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郑老师团队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半年来,我和课题组的伙伴们在繁杂工作之余,也认真投入了分报告的撰写,有辛苦,也有收获,限于我们团队的知识结构和从业背景不足,不妥之处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徐敬惠:谢谢宋总,刚才发言的时间尽管比较简练,但是还是清晰地描述出保险业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以及保险业自身具有的特色,四个角色我认为描绘得非常准确,也非常全面,谢谢宋总。

  最后请出的是刘方涛总,他也是专业养老险公司战略企划部的老总,他来自于泰康养老,有请刘总。

  刘方涛:谢谢徐总。感谢郑老师跟社科院平台,这是大家业内的一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客气的话就不多说了,因为我最后一个发言,我知道前面估计是把一些关于政策、市场、产品各方面讲得很多了,所以我在昨天准备这个材料的时候就把我们团队今年研究的成果稍微梳理了一下,想讲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给大家一个分享跟交流,同时也可以把我们的研究观点跟大家阐述,不妥之处多多指正。

  题目用的是国际经验视角下保险如何助力三支柱的建设。这个可能也是想既有国际的海外的探索,但同时也考虑到保险行业到底能出什么产品,最终我们能做什么,对这个判断和预期到底是如何。

  先说一下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经济形势,另一个背景是对人口的趋势判断。做养老金市场,包括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这个就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相当于展望2035年,其实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大L型的走势,而且未来可能在五年规划经济增长大概是5.5%,甚至4.5%,未来财政的收入情况、工资的增长情况大概也是这么一个大L型的走势态势,很多宏观政策,包括对财政的预期方面,其实要有一个客观和冷静的预判,这就是经济大势。无论是保险、个人养老金这些,未来都符合整个经济大势的走态。

  第二个介绍一下,我们做了一个人口方面的展望。其实无外乎,像养老金其实是对人的判断,也是对人未来的收入、预期,实际上我们其实根据“七普”数据出来以后,其实很清晰地可以判断出到2050年中国整个人口的结构以及包括未来人口的总量。2022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人口建国以来的一个拐点的年份了,去年2021年的人口净增还是48万,但是今年大概率应该是出现了负增长,这样的话,2021年将是建国以来人口的峰值,2022年开始出现下滑,甚至一直到2050年,整个中国的人口走势是一个下行的趋势。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情况下,我们判断205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大概是在12.38-12.97亿这么一个趋势,这样的话老龄人口占比,60岁以上占比会达到37-38%这么一个量级,虽然延迟退休这个政策估计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即使是延到65岁,以上人口占比大概也会超过30%以上,所以老龄化进程中国是非常迅猛的态势,而且未来的人口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养老的第一支柱的收支平衡问题,以及包括个人养老金的积累情况。

  这个前面先讲一下整个经济的大势和人口的大势。今年重点做了几个英、美、日、德等几个典型国家的养老金体系的概述。各国的三支柱情况,前面的专家学者们、老师们已经有过分享了,其中大家也提到了英国第二支柱的自动加入机制,甚至包括德国的多层次跟多支柱等等,都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些。在三支柱特点方面,像美国,实际上美国的养老金是最强大的,它的二三支柱占比超过了90%,甚至互通机制也很强,从401(K)到IRA,这个前面有一个负数,而且基金股票市场占比是大头。而在英国实际上这种信托模式也比较有特点,而且二支柱的自动加入,其实二三支柱的市场也是相对有一定的优势的,而日本是相对保守的一个市场体系,存款占比高,而且日本的养老金政策,甚至包括人口政策,实际上是给我们很多负面的警示跟借鉴。德国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包括像里斯特这些,这个就不多复述了。整个看起来对比英、美、日、德这些国家,他们的保险业是怎么做的?对我国的保险业有哪些借鉴点。

  首先美国这种强资本市场,它的产品形态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们重点看到了美国的这种变革年金市场的接受度比较高,这样取决于美国整个资本市场以及美国的消费者教育,包括美国的监管等等。所以说整个变革年金会不会成为我国未来市场动态的方向。对我国的养老年金市场来说会有多大的借鉴,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保险公司来说,在产品研发或者下一步导向方面重点关注的。

  英国的特点在于它的即期年金,它相当于在退休的时候打通二三支柱,做整个60岁,甚至到95岁这么一个长期的终生领取的规划。这个也是保险业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未来从缴费阶段我们是三支柱缴费,但领取阶段实际上其实是双账户领取,第一个账户是国家的账户,而整个二三支柱打通,作为个人的养老金账户。而日本实际上这种特点就属于是期限短、收益率比较低,甚至有一个负面的例子,我一会儿会介绍。

  德国是税收体系非常复杂,包括吕鲁普、里斯特这些,我们看完以后,想学德国,这个复杂程度太高。简单地看起来,就是美国的整个变革年金市场、英国的即期年金,包括英国的这种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自动加入,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点,在二三支柱,助力我国养老金市场的做大的一些路径。

  我们总结一下整个这些英、美、日、德的经验,面上的东西就不说了,直接就说美国的变革年金市场,在整个401(K)跟IRA互补的过程当中,它是多产品种类中的一种,而且这个在市场占比,美国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其实我国也曾经探索过变革的年金,但是这块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所以未来如果从消费者的意识各方面,未来整个变革年金是不是也会成为我国养老第三支柱方面的主力产品,这个还是有待观察的。

  而英国的优势就是领取期二三支柱的对接,形成终生的保障,这个其实是很符合我国的特点和现状的,英国的整个即期年金领取期这一块会做很多的规划和保障。而日本实际上其实是一支柱为主,还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但是三支柱发展得晚,也小,而且日本的三支柱基本上是年金市场没有做起来的,给我们一个负面的警示。而德国是通过产品制来做的,税收、补贴很复杂的一套体系,包括里斯特、吕鲁普这些,但是这些是属于德国因地制宜的产出,它的复杂程度未必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只能这么解释。

  我们借鉴下来,就是整个第一个借鉴的点,对保险公司,我们的一个关注点,就是变革年金,还有一个包括英国的即期年金,这个实际上在未来一段时间,其实也是想给监管提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是不是我们下一步可以探索的?甚至在产品保障、产品设计方面要提出一种有力的措施,这也是我们可以落脚的一些点。

  作为保险公司来说,我们在三支柱建设当中,我们也会经过前期的研究和思考,其实很多前期的研究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复述了,说几条干货就行了,一共五条,我重点说一下第一条、第三条和第五条。实际上其实前面有一些学者大家也提到了,参考英国的这种即期年金,做整个养老金领取的终生的财务规划,实际上其实我们参考,美国报告当中其实购买者年龄也是在60岁左右,而且其实我们现在从50-60岁群体是真正开始做养老的规划,而且他们的财富也属于积累的峰值,做养老规划不光是做最后三五年到退休时产品就结束了,在退休领取的时候,在60岁,甚至65岁,做出你到90岁,甚至到105岁之间这么一个终生的领取规划。而且同时考虑到养老的生活,甚至晚年以后面临的医疗、护理等等其他的支出。而且很多国家是以即期年金,这个是我们可以着重地Get到的点。

  第二条就是产品的保值增值,这个就不说了,但是第三条是给我们一个警示,从日本这边可以看到,就是长期利差的风险,保证可持续性,实际上其实日本给我们一个很残酷的教训,之前日本从经济开始进入低迷期以后,整个市场的收益还是一个大幅下降,我们判断,在1997年到2000年之间属于日本经济最惨的那几年,当时有大量的日本寿险公司相继倒闭,都是被高额的收益所拖累的。所以其实我们也面临一个点,因为我们总是讲养老第三支柱,实际上拼的就是收益率,拼收益率的话,其实市场来说,哪一个爆款产品的收益率高就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整个未来经济大势的走势下,这种高收益的产品是否可以持续?包括现在有一些中小公司可能也面临一些产品被高收益所拖累,在偿付能力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我们当然希望有一款爆款的年金产品,但是在现行的经济形势下,合理、稳健的认知其实也是很关键的,包括对消费者的教育各方面也是要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认知。

  第四条就是消费者的教育,包括长期的转化,这个不多说了。

  我想提的最后一个点,整个养老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尊重一个客观的规律,前面有专家学者讲到了,不是光靠某一款产品、靠某一个政策就能一下子把整个养老金市场推起来的,我们也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下面两张图挺有意思的,我们用的一个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老龄化的占比轴,我们可以看几个关键因素,人口特征用的是老年人口抚养比,包括我们看到了经济基础,这些过程当时的人均GDP水平反映它的财富程度,更是体现了它的支付能力。我们国家刚刚人均GDP超过了1.1,到1.2万美元,过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但是实际上这个1.2万美元的水平跟这些国家比是差得很远的,我们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同时我们的市场环境也可以看到,个人养老金占GDP的比重,这个积累程度,积累的比重也是非常薄的。

  下面的图可以看到,我们跟他们比起来的话,才相当于英国的大概是,老龄化程度真的是相当于人家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而且其实我们在对比政策的时候,发现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学人家当前的这种政策,或者人家比较成功的政策,而且我们更多的可能看到的是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在那个人口结构情况下,以及当前那个人均GDP水平下出台了哪些政策,而且实际上其实养老金的发展也要尊重客观规定,才能从这些国家在当前的阶段,在人家几十年前的阶段所发展、经历的事情,其实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或者我们未来5年所面对的一个现状,这一点就是给大家提一个关注的方向、一个点,特别是学界的各位朋友们可以多多从这个角度开展相关的研究。

  我就提这几点建议,谢谢大家。

  徐敬惠:谢谢泰康刘总。他刚才在讲的过程中非常好地从国际经验借鉴到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实践上来,尤其最后建议中强调要尊重养老金个人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包括它的发展路径,以及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夜之间通过某款产品和政策就可以把我们这么庞大国家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发展起来,还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累。

  我今天主持环节就到这里结束,谢谢所有演讲嘉宾,也谢谢线上所有的领导以及专家聆听。下面时间最后交给郑教授。

  郑秉文:谢谢徐总。

  会议开到现在,晚上5点30,整整一天的时间,大家非常辛苦。我们这个坚守是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过往的疫情3年时间里,中央几个主要文件,包括“十四五”规划,提到都是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历史上提及这个概念最密集的时候。同时3年前也是在2019年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提出要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讲,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根本问题,而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根本问题则是账户养老金的问题,因为二、三支柱都是账户养老金。而账户养老金的根本问题又是财富的创建、管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养老的社会财富储备将要从现在开始,我们从一个单支柱的三层次、三支柱不太发达的制度体系,向成熟的多层次、多支柱的体系迈进,并且设定了2035、2050两个目标。我们今天开这个会,题目是“账户养老金与财富储备”,实际就是落实这几年来中央始终提出的关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样一个战略规划落实的一个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今天产、学、研、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互动,提出了非常好的想法,很多政策建议都闪耀着我们各个部门的思想火花,可以说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回想10年前讨论的层次和水平是个什么样的?在那个时候,里斯特已经出来了,英国NEST已经出来了,发达国家的三支柱已经出来10年多了,可是10年后的今天再看看我们的研究水平那是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研究界、政策界和我们的实务部门是密切互动的,这个互动的结果推动着我们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向前发展,我们大家都共同在这个事业中成长、互助,形成了中国养老金一种专业精神,我们今天到这个时候是什么让我们凝聚在一起?不管在什么行业我们是有一种精神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了,并且一下子坚守了十几年,这个精神就是专业精神。

  最近为了提升内需、鼓励投资,学界和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企业家精神,我觉得我们研究社保的有这种专业精神,这种精神如同企业界的企业家精神,这个专业精神导致我们有今天的坚守,这个坚守导致我们有了第三支柱,而第三支柱就是账户养老金的最核心的部分。我们一开立就一千几百万开户数量,这就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的价值,而第三支柱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回想到2015年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在做课题的时候如何提出来的,如何跟基金业协会互动,如何把第三支柱养老金经过业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展现给大家,展现在我们全社会和我们专业人士的面前,这个历史是历历在目的。

  听起来也是非常感动,有人私下发微信说在疫情期间你们做了这么大的活动很不容易,确实这样。虽然大家都居家办公了,家里也变成游乐园了,家里又变成食堂了,我家也是这样,做点事也不容易,老的老,小的小,在这里我向团队也表示感谢,他们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这里最应该感谢的是发言的嘉宾、主持人,有二三十位主持人和嘉宾,我不能一一感谢了。我只是提两个故事:

  一是今天凌晨3点40左右,唐霁松副会长给我发微信他正在写稿子,我当时特别感动,我睡得晚是习惯了,但是唐会长人家凭什么睡得晚?人家在准备稿子。刚才很多发言人都准备那么好的PPT、稿子,都是专属的,我特别地感动,这就是专业精神,这就是坚守精神。有了专业精神和坚守精神有了这两种精神,我们养老金事业才有今天。

  二是大家今天上午一定注意到银保监会王宏鹤先生发言的时候没有露脸,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他私信告诉我早晨起来腰扭了,没办法露脸。我当时又感动,腰扭了还坚持在会上发言,并且也没有说,我这种心情又是一种感动、感谢。再比如今天上午发言的中国社科院的蔡院长,再比如今天下午发言的许欣总,再比如说姜京总,都是刚阳的,身体都很不舒服。包括我们团队也都阳了,他们也都在坚守,我们议程定不下来,好几个阳的发言人不能讲了,大家阳了也都在坚守。刚才多位发言人还讲到我们中心坚守了12年,发布了12部养老金报告,我也比较感动。说实在的,这是对我们的鼓励。这里好多都是老朋友,都是十几年的老朋友,我这里就不一一点了。主持人徐总他是我的老东家,我在长江养老做两届独董的时候,徐总就是领导。这12年的专业坚守,今天还在参加会议,又有这些回忆,我想到一个网络语言,我看抖音叫“老铁们”,我不知道今天用这个词是否准确,觉得没有别的词汇使用更能够表达我的心情。我觉得我是你们的老铁,你们是我们的老铁,我们相互铁,我们铁在一起,我们把我们的专业精神和坚守精神铁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说,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每一个人今天提的政策建议在政策面、研究面、实操面都非常地有建设性,有建树,很有思想火花。现在是在36个城市试行,我相信到明年底,到推向全国的时候肯定会有比较良性的调整,在相当可能的范围内是有调整的,否则就不能有36城先行的事情。

  今年非常遗憾,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只能云端相见,去年线下还有一个小型现场会,但今年线下小会所都不敢设立了。我坚信,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疫情高峰马上要过去,明年这个时候我们线下相聚,老朋友在一起,老铁们在一起,线下相聚有线下相聚的乐趣,哪怕一起吃个盒饭、喝杯茶都感觉心里特别温暖。

  在会议结束之际,我利用几分钟代表我们中心对今天所有的老铁们表示感谢,包括我们的媒体朋友也坚持到现在。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业界所有的朋友共同用我们的专业精神坚守下去,为中国的社保事业做出我们自己份内的贡献。

  我宣布: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现在结束!

  谢谢!

  ——结束——

会议议程

主、协办单位介绍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业子公司。公司专注养老金管理主业,聚焦长期资金管理,全面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业务范围包括政府养老金、单位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领域,经营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1年底,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接近1.2万亿元,向1万多家政府与机构客户、150万企业年金受益人、4,000万职业年金受益人提供“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累计为客户创造超过2,400亿元的业绩回报。
  展望未来,公司将积极融入国家养老战略,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受益人利益至上,坚守价值、坚信长期,以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增长回馈广大客户、公司股东、全体员工以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香山财富研究院

  香山财富研究院是香山财富论坛支持成立的民办研究型智库,是聚集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和财富管理行业领导者及专家学者的非营利性专业交流平台,旨在研究金融政策,交流投资理念,分享投资经验,提出政策建议。论坛成员主要是来自公募基金公司、私募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公司、养老金管理机构、主权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和有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家的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简称“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的一个院级非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旨在为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成为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政策型和研究型智库。中心英文为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Studies(CIS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英文缩写为CISS CASS。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学科、跨领域等学术优势,加强与国际社会保障学界、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保障业界的密切合作,搭建国际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研究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验教训,引介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理论不同流派的最新发展,追踪国际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市场的改革动态,传播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保障理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坚持追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简单透明的制度设计,建立适应大国崛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争取与中国国家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