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三孚新科上官文龙:像蚂蚁一样去做突破

张问之上海证券报

  “IPO后,公司的重点依然是沉下心去做事。”谈及上市,三孚新科董事长上官文龙表示,“公司业务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进口替代、环保趋严、下游电镀加工企业的园区化发展、新型表面工程化学品需求不断增加等,均将为公司未来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面向未来,三孚新科发展思路清晰,将从内生性和外延性两方面寻求突破。内生,即组建专业团队,继续突破核心技术;外延,则在国内外寻找优秀的技术团队,吸纳进来,迅速补齐短板。

  自主创新形成“护城河”

  “早在10年前,公司便向高端领域发起挑战!”上官文龙说。彼时,我国表面工程化学品行业市场多被国际跨国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少有涉及。

  据介绍,三孚新科业务前身——广州三孚自1997年开始从事表面工程化学品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表面工程化学品研究的企业之一。2004年,公司研发中心成立。“对配方型企业而言,核心在于研发。也正是因为研发起步早,公司才得以发展至今。”上官文龙对此颇为自豪。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三孚新科已经发展了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同时,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比例,2018年至2020年累计研发投入3819.48万元,累计占营收的比重为5.48%。

  自主创新推动下,三孚新科研究成果丰硕。公司拥有PCB水平沉铜技术、PCB化学镍金技术、无氰电镀技术、高耐蚀化学镍技术、ABS无铬微蚀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获得30项发明专利及3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推出了无氰、无铬、无铅、无镉、无磷、无氨氮、低COD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型环保表面工程专用化学品。

  凭借突出的研发能力、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技术服务,以及多年的经营和发展,三孚新科在PCB、电子通讯、汽车及五金卫浴等诸多表面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取得成功,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表面工程专用化学品提供商之一。

  公司已积累了近千家客户,与众多细分行业优质企业建立了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招股书显示,近年来,三孚新科业务规模保持快速发展,营收和净利润稳步增长。2018年至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88亿元、2.21亿元、2.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12.47万元、3804.02万元、5520.27万元。

  正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在上官文龙看来,即使已经成为国内表面工程化学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必须承认国外企业尚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公司如今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实现IPO上市,但依然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像蚂蚁一样去做突破。”

  对研发而言,高素质研发人员、硬件仪器设备投入、上线测试的机会缺一不可。人员方面,公司已具备专业的核心研发团队以及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和技术服务队伍;上线方面,公司自2016年进入胜宏科技后,已实现突破并进入多家公司的产业链;仪器设备方面,尽管公司一直保持较高研发投入,但与国际巨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成为此次IPO募投资金的主要投向。

  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外,三孚新科此次IPO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替代氰化电镀的高密度铜电镀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主要用于研究并完善无氰高密度铜镀液的配方,完成无氰高密度铜镀液和镀层的各种性能测试,并围绕示范项目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产品分析服务和培训服务。

  “募投项目并不直接增加产能,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研发实力和测试能力,为公司带来研发、测试和示范推广等间接效益。”据悉,对于配方型企业而言,核心技术主要体现为产品配方、客户生产工艺方案和工艺控制,从研发中心小试、中试、产品成型、再到批量落地,周期往往需要两至三年,产品“护城河”较高。对三孚新科而言,除主要产品已进入产业头部企业外,公司储备产品ABS无铬微蚀专用化学品已经在路达工业实现小规模应用,高效单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电镀添加剂已在钜能电力实现小规模应用……

  “当前,公司发展正面临历史性的机遇。”上官文龙将公司的优势形象地总结为:市场空间大、轻资产、技术门槛高、客户黏性强、产品附加值高及产业政策扶持。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和产业升级的深入推进,公司从研发初便聚焦的环保、节能等优势将日渐凸显;在电子化学品等核心电子材料“进口替代”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内优势企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5G商用的推进,通讯设备、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进一步带动电子化学品需求的增长。

  谈及“十四五”发展重点,上官文龙表示,三孚新科将持续投入研发力量,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行研究,充分把握产业升级和国产化机遇,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为我国印刷电路板、通讯基站设备、手机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健康可靠发展贡献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