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凯尔达拟修改公司名称

董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凯尔达近日回复了科创板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对于公司名称与业务实质是否相匹配的问题,公司指出,使用“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与发行人聚焦焊接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情况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为此,拟将发行人名称修改为“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明确发行人主营业务聚焦的具体领域,并已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实质重于形式

  上交所要求从实质重于形式角度说明公司名称与公司业务实质是否相匹配。

  公告显示,焊接机器人已成为发行人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也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发行人相关产品目前仍局限于焊接领域,短期不会应用于搬运、喷涂、码垛等其他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因此使用“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与发行人现聚焦于焊接机器人领域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为此,公司拟将名称修改为“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明确主营业务聚焦的具体领域,并已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出具《市场主体自主申报名称预留告知书》,对该修改后的名称进行预留。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该事项后,公司将办理相关更名程序。

  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9788.43万元、40900.78万元和59425.1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925.14万元、2057.88万元和7404.93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4%、7.88%和4.31%。

  2020年,公司焊接机器人及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合计销量约3883台,占我国工业弧焊机器人行业整体销量约14.53%。报告期内,焊接机器人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89%、43.89%及61.47%,占比持续提升。

  强化主业

  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960.37万股A股,募集资金总额将由实际发行股数和发行价格确定。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建设项目、装配检测实验大楼建设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募集资金合计约3.17亿元。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

  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建设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主要通过外购引进。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产化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的占有率,该项目拟装修改造生产车间,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开展工业焊接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的生产,将公司自主研发技术运用到生产中,扩大产品市场规模。项目建成后有助于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对现有厂房的改造、生产线设备购置、生产设备安装等。该项目拟投资7275.87万元。

  装配检测实验大楼建设方面,公司拟规划新建装配检测实验大楼,为机器人生产线提供装配检测场地,同时建设研发检测中心,扩大研发、检测场地,购置研发设备,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建成后,公司的研发试验环境将得以改善,产品装配测试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装配检测实验大楼及地下停车场,购置装配、检测、研发相关设备等。项目拟投资15426.71万元。

  另外,为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满足现有生产、销售的资金需求,加大公司自产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与伺服焊接系统等高性能焊接设备的推广力度,公司拟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

  提示风险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技术、经营等方面存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5456.95万元、4251.92万元及4076.9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3.71%、10.4%及6.86%。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7519.72万元、7536.28万元、12525.1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3.10%、43.33%、49.58%。公司的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和库存商品构成。其中,原材料占比超过50%。公司表示,为保持生产稳定,响应市场需求,需保持一定的备货。若下游市场发生变化,客户订单减少,将导致公司所购原材料无法正常消耗,存在减值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焊接机器人业务收入分别为14234.23万元、15866.79万元以及34819.9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89%、43.89%以及61.47%。焊接机器人业务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公司自产机器人整机于2020年6月投产,并逐步应用于公司焊接机器人的生产。2020年,搭载公司自主研发机器人整机的焊接机器人销量为76台,占公司同期焊接机器人销量的2.79%。该业务是公司未来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焊接技术更新迭代风险方面,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统计,电弧焊接设备占各大类焊接设备比例为53.7%,电弧焊接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焊接方法。公司表示,若激光焊、电子束焊等焊接技术未来突破其应用局限性,大幅降低应用成本,拓展应用范围,将对电弧焊接市场造成冲击,公司产品及技术存在被替代或赶超的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