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互联网造车:安好“轮子”,更要颠覆“脑子”

林淙 上海证券报

    1913年,福特汽车的流水线为世界装上了疾驰的“轮子”。百年后,汽车工业再次驶向了发展的“岔路口”。这次,互联网成了把控“方向盘”的主角。

  最近,三六零携哪吒汽车要“闹海”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观国内汽车行业变局,前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登台亮相,后有百度、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前辈相继下场。一派热闹景象中,究竟是“泳池下饺子”,还是“海阔任鱼跃”?

  问题的根本,回到了互联网到底能带给汽车行业什么上。

  “用软件定义汽车。”这是三六零董事长周鸿祎为新能源网联车构画的未来。花29亿元入股哪吒汽车,成为仅次于管理团队的第二大股东——第一着棋,三六零选择落在了“技术赋能”这一关键点上。

  不谋求实控权,更追求一种“化学反应”和“链式反应”。周鸿祎直言:“我投资造车不是资本的无序扩张,而是把我们的数字化技术、人才、资金和基因给传统的汽车制造业。”

  在他看来,与过去“以发动机为灵魂”的造车模式不同,未来的战场会更加聚焦于软件、芯片、云计算、物联网、AI等被互联网反复锤炼过的产业技术。

  与之逻辑类似,在造车路上“先行一步”的小米董事长雷军曾提出:“要把汽车看成一个产品,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做成在某个价位上相对最好的产品。”日前,雷军高调宣布,这款“产品”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这种“产品经理式”的思维,也在“国产新能源车三小龙”的成长史中不断被证明。譬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即公司每两周举行一次的汽车产品会,他一定会到场,随后高密度抛出关于细节的修改意见。“用户体验”被其视为重中之重。

  再来看百度。今年1月,一句“是的,百度要造车了”的宣言,让早早涉足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度,正式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站在聚光灯下。

  这一步的踏出,让李彦宏自己也颇感意外。“刚创立百度的时候,恐怕从来没想到过,有一天我和汽车工业会有这么紧密的联系。”

  而跨入“造车”领域,又像是互联网企业在时代浪潮下的大势所趋。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带来了传统造车底层技术与思维的彻底重塑,汽车所能承载的流量上限和工具复合属性都被加速放大。

  另一方面,中国正逐步构建起新能源汽车完整的产业链,且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研发及创新优势。尽管我国本土车企在传统变速箱、发动机等领域与德系、美系老牌车企尚有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崭新赛道里,固有的技术鸿沟被填平,双方重新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政策已经很明确,就是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造车正是以虚拟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一个典型场景。

  如何做到虚实相融、携手共进?“合作”成为这场“汽车新工业革命”的主旋律:华为和北汽联手,百度与吉利合作,阿里选择上汽,滴滴联手比亚迪,三六零入股哪吒……正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当今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单打独斗是很难赢得这场“战争”的。

  当然,要想“弯道超车”,亦须警惕“中途翻车”。无论何时,在基础制造上精耕细作,在核心技术上创新突破,在合作共赢中取长补短的道理都是颠扑不破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革命在追求更聪明“脑子”的同时,也要装好结实“轮子”,加强“抓地力”。

  由是观之,当技术、资本、互联网思维,与“汽车行家们”的专业技能相碰撞,其内在机制更像是一种新老“基因”的优势重组。身处如今硝烟四起的“互联网造车战场”,各“战队联盟”最重要的使命或许并非在残酷厮杀中一决胜负,而是并肩探索我国智能汽车的未来,让“中国智造”行得稳、跑得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