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政策持续加码 万亿二手车市场迎来发展机遇期

李嫒嫒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二手车消费再次迎来政策东风。

  “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将对二手车的流动性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会提振国五排放标准的二手车价格,丰富二手车市场的车源,加速二手车置换新车的过程,对汽车市场整体有着推动效果。”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政策加速落地

  近年来,我国二手车市场持续获政策支持。自2020年4月出台《关于明确二手车经销等若干增值税等征管问题的公告》后,相关部门先后发布《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关于推进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便利二手车异地交易的通知》等。

  今年以来,为提振国内二手车市场,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5月底,国务院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的迁入限制,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规定。

  从6月开始,该政策在全国多个城市执行。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重庆市宣布全面取消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入限制,这意味着上述地区已明确放开国五限迁。

  “二手车加速流转对新车销售有利。目前大部分城市已取消二手车限迁,但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还存在国六门槛,其他城市的国五及以下的高端二手车就无法进入一线城市市场,部分优质二手车价格被低估,车主不舍得低价卖车去更新车辆。车源全国流通无阻碍,扩大了资源合理利用,消费者也有更多选择,从而拉动次新车主更新置换新车。”崔东树说。

  市场前景广阔

  促进二手车消费政策持续加码,正是基于我国二手车市场巨大的潜在市场考量。

  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居全球首位。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二手车流通作为汽车全生命周期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盘活汽车存量、拉动新车增量、促进汽车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表示。

  同时,我国二手车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二手车与新车销量比例不断上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758.51万辆,同比增长22.62%;交易金额达11316.92亿元,同比增长27.32%。2000年我国二手车与新车销量比为0.1∶1,2021年销量比达到历史新高0.87∶1。

  但这与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商务部数据显示,在成熟的国际汽车市场中,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量的比例一般在1.5∶1以上。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二手车市场尚有2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随着二手车政策松绑,二手车市场会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年均增速可能会超过20%。今年二手车的交易量有望登上2000万辆新台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日前表示,到2025年二手车交易量将达到3000万辆的规模。

  痛点亟待解决

  尽管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有不少痛点需要解决。

  崔东树表示,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二手车限迁、征税办法束缚以及缺少临时产权登记曾被认为阻碍二手车便利流通的“三座大山”。2020年二手车增值税改革政策实施后,取消限迁及恢复二手车商品属性,成为行业的主要突破方向。

  “目前急需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制度,即二手车被商家收购后,给商品二手车编码,这个编码可以用临时性号牌进行区别,并以这辆车的编码替代号牌进行流通,但不能上路行驶,同时给流通环节的商家进行临时产权登记。二手车恢复商品属性后,就可以自由流通了,在没有最终使用者购买之前,每次交易无需走提车、过户等流程,这能够极大降低成本,提高周转效率。同时,二手车按照商品来记账,还可以在银行做抵押,能够获得融资,从而帮助二手车企业快速成长。”崔东树表示。

  我国二手车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在江苏从事了十多年二手车销售生意的李彦泽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二手车价格往往是“因车而议”,由于全国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及认证体系,导致市场信任度较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规模难以做大。

  “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尚不规范,二手车普遍存在质量隐患问题。汽车上很多配件属于易耗品,使用过后难免出现问题。经销商在收车验车的过程中一方面难以发现,另一方面有可能隐瞒质量问题,这就增加了车主买了车还要花钱去修的风险。此外,部分地区二手车交易税还很高。”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