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强风险控制 关注核心资产

池云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海证券 池云飞

  A股市场4月份小幅上扬,上证综指收2860.08点涨3.99%,深证成指收10721.78点涨7.62%,创业板指收2069.43点涨10.55%。行业板块方面,4月各板块整体有所回升,但结构性仍较为明显。从风格上来看,成长股较受欢迎,申万中、高市盈率指数分别上涨7.83%及8.17%;中大盘股受到青睐,申万中、大盘指数分别上涨6.87%及6.88%。基金市场方面,4月基金市场整体业绩回升明显,中国股基指数上涨7.29%,中国混基指数上涨6.18%,中国债基指数上涨1.25%。

  从目前国内外形势来看,全球市场整体波动明显下降,A股市场进入了相对平稳运行阶段。长期来看,内需的提振及“新经济”产业的发力有望推动A股市场整体走强。理由为:第一,国际疫情蔓延速度有所稳定。全球确诊人数虽仍在增加,但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已有一个月保持稳定;第二,国内宏观刺激政策,将对冲疫情影响。虽然5月国际疫情仍将大概率扰乱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但目前中央的财政刺激政策依然较国际其他经济体更为温和,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强,以对冲疫情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疫情下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反向助推“新经济”产业发展。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同比下降6.8%,但是在生产及需求双重疲弱的外部环境倒逼下,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GDP细分产业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等行业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第四,大部分行业估值仍处在低位,未来上涨空间较大。房地产、农林牧渔、非银金融、采掘、公用事业、银行、交通运输、建筑装饰、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等行业市盈率水平接近4年来底部。

  虽然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但短期来看,未来市场波动性可能会回升,结构性行情仍将持续,仍需警惕估值风险。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成长股估值目前处于4年来最高位,创业板、科技龙头市盈率分别处在97及100分位,存在较大回撤风险。第二,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高位的壳资源、ST以及业绩连年亏损的企业可能面临更大下跌、甚至清盘风险。第三,国际原油需求的持续低迷,以及油储成本的上升,将加大上游原油企业的负担,或爆发大规模债务违约,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影响国际经济恢复的预期。第四,全面复产复工后,疫情二次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

  大类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理性长期投资者的必备武器,多元化配置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以平衡的多元配置结构应对多变的未来不失为上策,但合格投资者或更应该在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市场投资,当然,投资节奏是关键,任何孤注一掷的行为都值得警惕。短期内,固收品种及黄金等避险资产可有效降低组合波动,宜作为分散化工具持有。长期来看,权益品种整体仍优于固收品种,国内权益优于海外权益。

  权益基金:

  关注“新经济”产业基金

  在创业板注册制度改革下,拥有核心资产,业绩稳定的公司将更受市场追捧,而ST、壳公司及长期亏损的公司将面临更大风险。短期内,市场波动有望加大,结构性行情将大概率持续,高溢价公司估值风险依然存在,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选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投资方向上,关注有助于防疫控疫的医药卫生板块;内需刺激下有望受益的必需消费、可选消费、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农林牧渔等行业板块;把握5G、新能源车、高端制造、云服务、新基建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基金恰当配置时机。

  固定收益基金:

  把握可转债及信用债投资机会

  在央行逆周期货币政策发力下,利率债基金有望持续受益,但长期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正股市场企稳下,优质主体价格有望回升,相应可转债资产将受到追捧。信用债市场目前虽仍有压力,但在政策扶持下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宽松,企业融资成本及融资难度有望降低,未来信用利差有望得以修复。目前可关注高等级信用债及城投债投资机会。配置型投资者建议遵循从基金公司到基金经理,再到具体产品的选择思路,重点关注具有优秀债券团队配置以及较强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信用团队规模较大,拥有内部评级体系,具有较强的券种甄别能力,具体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管理规模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QDII基金:

  黄金仍具有配置价值

  在各国政策刺激下,国际金融市场恢复较为显著,但国际疫情仍未出现拐点,目前基本面并不能有效支撑股价继续上涨,应谨慎持有国际权益QDII产品;内地复产复工率持续回升,大部份在港上市内资企业较A股更具估值优势,港股QDII产品性价比较高,但需警惕短期风险;从避险、分散、抗通胀的角度来说,黄金产品目前仍有较高配置价值;疫情扰动下原油需求端进一步疲弱,全球油储空间告罄,短期内原油价格或再次触底,叠加移仓成本较高,短期内原油商品QDII的长期投资性价比较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