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银河证券2021“财富论坛”圆满收官

胡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胡雨)自9月25日“启航”以来,中国银河证券2021年“投资有道-财富论坛”累计走进兰州、桂林、武汉、佛山、中山等12座城市,邀请近30名行业内重磅嘉宾与投资者线下零距离对话,力绘财富曲线。11月6日,“投资有道-财富论坛”来到深圳,这也是本届论坛的收官之战。 

  作为中国银河证券为高净值客户准备的投资盛宴,“投资有道-财富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论坛以宏观行业研究、投资交易策略、时下热点行业为主题,邀请“策略+公募+私募”组成嘉宾阵容。本周深圳场的三位嘉宾就是来自公、私募领域一线资深从业者,围绕时下资本市场诸多热门话题和重点行业,分享财富管理的真知灼见。

  

  “投资有道-财富论坛”深圳站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银河证券 

  把脉政策机遇 解码国防军工产业 

  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等内容。本场论坛上,鹏华基金量化与衍生品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陈龙,就此通过深度分析军工行业的政策动向、运转逻辑、发展方向,为投资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防军工行业的投资逻辑和行业机会。

  陈龙首先指出,国防军工具备一定的产业链属性,与装备制造、材料、信息化等行业环环相扣,核心产业方向分为武器装备制造和国防信息化转型。“具体来说,武器装备制造是指包括航空、航天、船舶和兵装等的多个领域,产业链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分系统、总装和设计等上中下游全链条。”受益于“十四五”期间装备列装的放量建设目标,陈龙预测武器装备的稀缺性会引发估值溢价预期。除此之外,随着“十四五”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启动,国防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军费重点投入的方向之一,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该领域的国产自主可控产业也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由于国防军工行业与国家政策紧密相结合,陈龙在分享中为投资者梳理了“十三五”以来我国军事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后指出,“十三五”之前是我国重点型号装备定型或者小批量列装阶段,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加大实战化训练,解决从有到使用、再到逐步形成战斗力的问题。展望“十四五”,将是我国武器装备的放量列装阶段,通过新型装备大批量的列装,正式形成我国军队全新的作战装备体系。

  陈龙强调,“十四五”是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战略窗口期,军工行业将迎来重要的产业拐点,政策红利和产业高景气度趋势已然十分清晰,具备长期成长逻辑。“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应该关注2022年排产计划落地、估值切换带来的跨年行情。”展望后市,陈龙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该板块跨年行情。

  聚焦行业热点 优质观点持续输出

  本场论坛不光精彩呈现了嘉宾对某一具体行业板块的专题分享,还邀请行业大咖结合行业热点事件,对资本市场热点动向加以分析。 

  拥有24年投资经验、历史管理规模曾达到399亿人民币的誉辉资本董事长董良泓即在论坛上分析了“能源安全”与“双碳”蕴藏的投资机会。他表示,“双碳”代表着全球传统工业时代的结束和新发展时代的开始,与中国现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间点重合,同时又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能够对话合作的,少有的且处在优先位置的领域。

  董良泓预计,未来电站建设会进??个高速发展期,同时也会输出到“?带?路”的沿线国家,帮助其建设太阳能电站系统及配套设施,这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除新能源外,董良泓也在会上表示,看好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票,特别是聚焦在制造业领域的相关个股。在具体投资标的筛选上,他指出投资者应着重关注主导产品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的企业:即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属于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有关产品;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产品;或属于国家和省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等领域。

  上海衍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胥烨在分享中介绍了量化投资这一投资战略,通过分析量化投资战略的发展历史、国内量化基金现状以及量化投资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投资流程和操作逻辑等,在波谲云诡的资本市场中为投资者分享一种科学客观,以计算机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投资方式。胥烨认为,虽然近两年国内量化私募异军突起,百亿量化私募已超过10家,头部机构已迈过千亿大关。但国内量化投资的规模还是远不及成熟金融市场,国内量化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随着本场活动的结束,本届财富论坛也已正式落下帷幕。通过该系列活动的举办,中国银河证券希望通过为投资者分析当下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剖析A股市场投资机会与财富配置策略,提升资管行业大时代背景下投资者的选择与配置理念,最终帮助投资者管理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