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券商托管业务加速“跑马圈地” “四大龙头”拿下近六成私募托管份额

上海证券报

  2022年上半年私募基金托管“成绩单”出炉,银行与券商形成了“三七开”的竞争格局。在券商的市场份额中,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四大龙头”上半年拿下了近六成份额,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强。在非银行业分析师眼里,私募托管业务是券商多元化竞争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意义在于撬动整个机构业务链条,而机构业务有望成为券商竞争的胜负手。

  “四大龙头”上半年拿下近六成份额

  2022年上半年,私募行业稳步发展,私募托管业务继续扩容,券商加速“跑马圈地”。据私募汇App显示,截至最新备案公示日6月28日,商业银行托管的私募基金数量为46531只,占全部私募基金数量的28.3%;证券公司托管数量为117914只,占比达71.7%,已占据私募托管业务的主导地位。

  杭州某中型券商的机构业务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形成如此格局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券商的交易、托管业务一体化程度高,证券类私募需在场内交易,券商在此基础上衍生提供了托管外包服务;二是券商的托管估值核算系统具有优势,尤其在量化私募领域一些更复杂的会计核算上,券商对投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优势明显;三是从代销产品看,银行主要以公募产品为主,而券商重视布局私募销售端,将私募销售作为业绩增长点。

  最新数据显示,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占据了券商私募托管业务量的前四位,在今年上半年拿下了近六成份额。其中,招商证券遥遥领先,私募产品托管数量达到26988只,占比23.11%,已连续8年保持第一;国泰君安的托管数量为18791只,占比16.09%;中信证券的托管数量为15615只,占比13.37%;国信证券的托管数量为8389只,占比7.18%。

  此外,华泰证券、兴业证券的托管数量均超过7000只,占比均超过6%,业务量不断逼近国信证券。

  用私募托管撬动“机构+”业务

  作为券商多元化竞争体系的重要一环,私募托管业务的价值在于撬动整个机构业务链条。

  “私募基金托管业务本身并不是很赚钱,费率也从前几年的千分之三,降到了目前的万分之五左右。但这项业务可以拉动机构开户和交易、杠杆融资、证券拆解等。”深圳某券商的一位机构业务负责人表示,私募基金托管有助于券商挖掘机构客户综合价值。曾经红火的券商通道业务正面临挑战,通过私募基金托管来打造“机构+”服务体系,对新格局下的券业竞争来说,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压力测试。通过优化机构服务营销服务体系、加快机构业务数字化建设,有望形成“代销+托管”的完整布局,为券商不断增厚收益。

  招商证券多年来维持私募托管业务“一哥”的名次,与其私募业务的整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招商证券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私募证券交易资产规模达3296亿元,同比增长57.39%,私募客户股基交易量同比增长167.98%,50亿元以上重点私募客户交易覆盖率达80%。

  招商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面向机构客户提供了一系列服务产品,如面对量化机构客户提供了包括PB系统、极速行情交易、量化平台、算法服务、衍生数据等在内的服务,各项服务覆盖了机构客户全业务周期。

  深圳超量子基金合伙人聂稳对记者表示,私募基金选择托管的券商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券商的专业程度、客户服务水平,包括托管环节中管理人需要操作的流程是否便捷、托管平台系统是否成熟完善、资金划拨是否快捷、合规风控是否完善等;二是托管券商是否能提供一些资本引介的增资服务;三是托管费率。

  不断巩固机构业务“护城河”

  目前,券商针对私募机构市场的“跑马圈地”正在迅速推进。

  “机构业务规模大、增速快、空间广、链条长、价值率高。”招商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郑积沙表示,“机构客户需求呈现综合化、定制化趋势,对券商牌照资质、资本实力、产品设计、风险管理、销售渠道均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

  各大券商在包括托管在内的机构业务上不断巩固“护城河”。国泰君安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不断创新机构客户服务模式。PB(主经纪商)业务为机构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交易环境,优化量化交易急速交易平台。托管外包加强客户服务和运营管理,深化国际化布局,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中信证券也提出,进一步拓宽全方位、多领域的托管外包综合业务布局,引领多项业务创新。据其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已在同业中首家推出集基金募集、投资人服务和合规管理于一体的管理人业务平台,以及推出自主研发的私募基金电子合同签约系统,上线多批次清算运营平台等,提升对机构客户的服务效率。

  华泰证券则在2021年年报中提出,2022年主经纪商业务将依托全业务链服务体系与金融科技优势,持续强化客户运营,分类分级优化客户服务,进一步扩大客群规模,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平台赋能打造业务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实现业务价值多元变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