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陈友新:全面注册制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

周璐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周璐璐)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董事总经理陈友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面注册制是全市场、全产品的注册制,体现了全面性、规范性和可预期性,体现了统一性、完善性和包容性。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成功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将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 

  对资本市场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

  在陈友新看来,全面注册制是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工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和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及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注册制框架。注册制改革坚持三个原则,即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成功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使得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更加清晰。二是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增强了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提升了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形成了有进有退的市场生态,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资本、科技正向循环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三是中介机构执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注册制给投资银行带来了重要的业务发展机遇,也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投资银行更好地履行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使命,切实履行好“看门人”职责,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文化。四是有助于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注册制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证监会与交易所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晰,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有助于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

  陈友新说,本次全面注册制是全市场、全产品的注册制,体现了全面性、规范性和可预期性。本次全面注册制不仅仅是主板或IPO的注册制,而是惠及沪深交易所主板、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以及已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各类产品的全面注册制。层级上,既有证监会规章、规范性文件,也包括证券交易场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方面的业务规则;内容上,既有投行业务领域的IPO、再融资、并购重组,也涵盖了交易、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产品上,不仅包括股票,还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优先股、存托凭证等。

  对于已实行注册制的板块而言,特别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已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注册制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的改革要义。对于证券监管机构而言,注册制提高了审核注册的效率,让企业感受到了“开门办审核”的安全感;对于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而言,审核注册可预期性的提升,让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增加了获得感。

  陈友新还表示,全面注册制是水到渠成的,体现了统一性、完善性和包容性。本次改革基于试点注册制经验对试点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优化和定型,统一规则表述,取消“试点”字样等。对于主板而言,也延续了之前注册制板块的包容性。

  针对已实施注册制的板块,例如科创板依托包容性的发行上市条件,实现了未盈利企业、特殊表决权企业和红筹企业上市,聚集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企业,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显现。又例如创业板在坚持“三创”“四新”定位的前提下,在行业方面具备较高的包容性,明确除未实现“四新”融合发展的负面清单行业外,其余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的创新创业企业均可以申报。此外,创业板设立多元化上市标准,简化发行条件,板块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本次全面注册制改革,既凸显了“主板将突出大盘蓝筹定位,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在上市条件方面与其他板块拉开差距”的特征,也在上市条件中延续了之前注册制板块多套标准的包容性,还对主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条件进行了精简优化,与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条件和发行程序趋于一致,红筹企业、CDR和特别表决权制度等各板块的上市要求也体现了统一性。

  在陈友新看来,四年来,注册制改革沿着市场化方向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国家战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体系更完备、功能更强化、效果更显著。

  全面注册制改革,比起试点期间的科创板,在再融资审核方面,将优先股纳入注册制审核范围并将发行主体拓展至科创板上市公司,分类审核制度扩展至科创板上市公司。在重组审核方面,优化主板“分道制”审核机制并扩展至科创板,保留当前主板与科创板“小额快速”审核的差异化制度安排。允许主板、科创板采取直接定价方式,并取消科创板新股配售经纪佣金。比起试点期间的创业板,最大突破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尚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也在规则上取消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我们期望,借以本次全面注册制,对符合大政方针、关乎国计民生和国际竞争的战略产业或行业龙头企业IPO或再融资,能够进一步开放前端沟通以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在信息披露要求和再融资品种适用条件方面也能够日臻完善和适度差异化,进一步提升优质龙头企业的融资效率,增强注册制后资本市场的活力。”陈友新说。

  推动投行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将如何重塑投行产业链?陈友新表示,全面注册制给投资银行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也会对原有业务模式形成重大挑战。全面注册制对投资银行的行业研究、价值发现、质量控制、客户服务、直接投资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投行由单纯依赖牌照的通道业务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陈友新说,在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头部券商综合实力占据优势,客观上导致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到来,未来投行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分化。一方面,头部券商依靠综合实力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但相互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基础坚实、前景广阔,深耕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精品投行也将占据一席之地。

  陈友新进一步表示,为适应全面注册制的落地,投行业务条线应深刻理解“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内涵,沿着行业逻辑“以投资的眼光选项目”,实现从“可批性”向“可投性”的观念转换。同时,投行应全面提升执业能力,促进投行业务深度转型。一是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对投资银行来说,质量控制工作生死攸关。二是提升价值发现能力。全面注册制下,包括主板在内的各板块新股发行将全面实行市场化询价,定价承销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此,首先要通过对行业和企业业务的深刻理解,挖掘优质的、能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上市资源;同时,要充分做好发行准备工作,提高投价报告撰写质量,加大路演推介力度、丰富推介方法,审慎合理定价、夯实定价基础等。

  以中信建投证券为例,陈友新介绍称,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坚持走均衡全能的发展路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打造“行业+区域+产品”的全方位业务布局,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一体化,统筹各业务线为客户提供全产品、全周期的优质综合服务。对券商拟申请立项项目从是否符合投行业务发展定位、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市值和行业排名、业务规模等方面予以筛选,对客户进行分类和分段管理做好准备。强化行业组研究能力,深化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在项目准入阶段即从不同角度评估客户质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不断提高优质客户占比。不断强化三道防线的风险和执业质量的意识,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不断完善公司内控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项目执行质量的控制,通过培训、制定执业操作指南等方式提升整体的执业质量水平,积极引入智能化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不断完善的执业评价和考核问责机制。

  随着全面注册制来临,未来投行业务将向专业化、价值型转型,不断提升投行与其他业务条线的协同和协作,为实体经济和优质客户提供更多产品线的系统性服务,也是全面注册制时代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总之,随着资本市场发展进入全面注册制的新时代,投资银行业务也要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陈友新说。

  顺应深化市场化改革大趋势

  在陈友新看来,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是全面注册制的本意。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使资本市场在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攻坚硬科技、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体系更完备、功能更强化、效果更显著,是推行全面注册制深层目标。

  对于投资者来说,陈友新建议,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发行上市常态化,投资者要顺应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提高对市场、对行业、对公司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估值定价能力,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公司,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其进一步表示,一方面,增强政策敏感性,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通胀高企、世界各国加速布局硬科技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已从产能驱动、人口红利驱动向科技驱动、产业升级转变。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企业的效应已逐步显现,汇聚了一批如中芯国际、华秦科技、复旦微电等市场认可程度高、研发实力雄厚、盈利能力突出的科技创新企业。对于投资者亦是如此,在宏观层面把握住政策导向、时代前沿、科技前沿,才能够发现更多的投资价值机会。

  另一方面,提高投资分析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全面注册制下,资源配置更为市场化,优质资源高效地向优质标的倾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市场价格涨跌不再靠资金推动、概念推动,以往“炒小、炒新、炒低、炒差”的逻辑已行不通,更多的要回归公司基本面,要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为投资者来说,要对行业趋势、公司质地有准确的判断,只有有增长、有技术、有业绩、有社会价值的公司,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长期认可,也会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收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