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农历甲午年(1955年)1月,在距离南通千里之遥的香港,一个人的诞生注定要延续其家族的辉煌——那就是名贯千年、至今文脉不衰的南通范氏。他就是范扬,一个在当代画坛可以大书特书的人物。
之所以说范扬的艺术值得大书特书,实在是因为他的艺术探索包罗万象,很难用旧有的传统科目去定位,也不能简单地用工笔或写意的类属来框定他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反映出艺术批评的滞后性,对于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画家来说,任何盖棺定论式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因此,笔者只能针对范扬近期的艺术实践,粗略地梳理一些线索,并在评论范扬的长篇累牍的“文海”中加以涓滴之水。
▲《飞鱼? 拔火罐》 54 x 59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世事绘”——新《世说新语》与艺术家的仁人之心
范扬近年来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创作思路——对国内外实时发生的事件进行日记式的描绘,他称之为“世事绘”。这种开创性的绘画思路和风貌真可比拟为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早已广为人知。其诙谐而雅洁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倜傥豁达的风度以及全方位的视角,深刻地勾勒出魏晋世风,并已然成为后世文脉的典范。再看范扬的《世事绘》,堪称画坛的奇迹,二者颇多暗合之处。从笔墨的运用来看,较之其大幅人物画更为洗练,语言纯熟又不乏机趣,并极具现场感,让观者如临其境,仿佛被带入事件发生时的场域。作品对人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一目了然,恰如史迁之笔法,所绘之人,善恶与忠奸立辨,时时流露出作者的情性:或悲天悯人、或激扬喝彩、或无声啜泣、或血脉贲张、或冷眼谛视。笔者幸得范扬先生贻赠一帙,观览全书,真当得起世界人文领域图像化的百科全书。
▲《武大靖拿下短道速滑世界杯首尔站冠军》 38x 43.3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以2017年创作的《如是我闻——范扬世事绘》为例,他描绘了“高铁车头‘雾霾金’”“白海豚误入内河”“伦敦冲天火”“怀孕的麻醉医生”“自驾车开窗引熊袭”“美国将在韩部署‘灰鹰’”“怒斥医托骗钱”“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垮塌”“北京拆除违建”“摩苏尔全面解放”“美国佛州海滩救援”“印军越界现场”……
在笔者看来,这一帧帧精彩的画面,体现的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仁人之心与人文关怀。在他内心深处,也包含着对世间百态的审视。《孟子·尽心上》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画家最本真的道德情操;也是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范扬在看到这些静止的画面后,用他神奇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图像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外人看来,这是唾手可得的时事信息,但在看似轻松爽利的背后,展露出艺术家的敏感和洞察力。正如范扬本人,在轻声细语、悠然豁达的笑靥背后,是无数生活的磨砺与深沉的思考。只是他的艺术方式总是举重若轻,恰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古语,总是微言大义,或寄奥赜以寓言,或融妙理于掌故。他总是隐藏起他的雄心,以一种轻松愉快的面目示人。这让我想起范景中评价贡布里希的文章,看似平实流畅,实则只有一流的读者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2014年 李坚柔获中国队首金 》35.7 x 45cm 纸本设色
或许这就是他身上特有的魏晋风度吧!
“为奥运喝彩”——理想的高度与文化传播的桥梁
在范扬的“世事绘”中有一种题材最具代表性,也最值得我们关注——体育题材。“体育”曾在中美外交史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还依然记得1971年的“乒乓外交”。正是通过体育的窗口,驱散了文化间的芥蒂,加深了文化间的共识。范扬近年来穷尽心力,耕耘在这个尚未被开垦但却极为重要的沃土上,并结出了令人叹服的硕果。
2016年6月12日,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的“巴赫中国行暨范扬体育题材作品鉴赏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范扬的艺术成就及在文化担当、文化传播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专门发表贺词,现摘录如下:
“您优雅精美的艺术作品抓住了奥林匹克之精神,将会为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游客带来启发与灵感,也使得全世界的观众们能进一步欣赏到中国传统艺术。您艺术作品卓绝的表现形式也独一无二地融合了体育运动与文化,这也是奥林匹克委员会所积极倡导的”。
▲《2月28日五棵松体育场冰球赛》33.5x53cm 纸本设色 2017年
那么,范扬的这项开创性的艺术实践究竟有哪些价值?为什么他的作品可以让巴赫震撼,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变得无碍。
当我们翻开中国美术史,人物画所表现的范畴大多是历代帝王、朝臣轶事、才子佳人、商贾渔樵、仙道名儒等等,多半是威严的、世俗的或浅唱低吟的题材,而全面地展现力与美的内容则并不为多。宋代曾有画家表现“蹴鞠”,但那是宫闱内的消遣,身着官服,是权力集团的游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作品并没有反映最广大的、最值得尊重的公众的情感。反观希腊的雕塑、法国的巴洛克艺术,处处展现雄健的体魄,并洋溢着生命的伟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范扬的艺术实践无疑是开拓性的,是人类由对自然的征服到挑战自我的由衷赞美。范扬的体育题材纵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但绝对称得起当代的压卷之名。
▲《12.20 贾宗洋雪中取金还》 45.8 x 34.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范扬笔下的体育题材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板块:
1、铭记辉煌时刻
这一板块主要是以优雅而准确地线条,记录中国体育事业中载入史册的时刻。当中国的运动员在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和赞美时,作为艺术家的范扬也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欣喜之情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些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成功,是中国国力强盛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彰显,也是后人不该忘却的记忆。范扬也在用他的画笔,让这一帧帧作品镌刻进“不该忘记”的行列。
代表作如《李坚柔获中国队首金》《武大靖拿下短道速滑世界杯首尔站冠军》《北京市长王安顺向巴雷特递交<申办报告>》等佳作。
2、普及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推广,范扬无疑始终走在同时代画家的前列。一方面,他凭着艺术家的敏感,总是能准确地用画笔捕捉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另一方面,作为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始终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竭力向世界友人推介、推广中国文化,这种推广并非只让外国友人记住一个中国符号,而是用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去诠释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对范扬的采访中,他极富感情地指出,菲尔普斯使用了中医的拔火罐,在泳池中披荆斩棘,这正体现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除了《飞鱼菲尔普斯比赛中》,典型者还有《老外打太极》,两个外国朋友在蹲着马步。作品用笔极为遒劲,将他们的煞有介事和略近蹩脚的招式表现得极为传神。
3、更快、更高、更强——向杰出运动员致敬
随着当代人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精神世界的充实越发重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越发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当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和荣誉感,在拼搏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挑战自我的极限。显然,那些在体育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的运动健将、运动名宿无疑感染着范扬,为他们辉煌的人生和拼搏的瞬间造像,更是范扬对他们表达出的最高敬意。
▲《博尔特与苏炳添在赛跑中》 69.8x 39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在范扬的笔下,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球名宿小威廉姆斯、网球天王费德勒、足球名将梅西、篮球皇帝詹姆斯、短跑奇迹博尔特,当然还少不了中国的短跨巨星刘翔。在人物塑造上,范扬总能够撷取运动员最具标志性的动作,去掉背景,在最纯粹的空间中,去着力刻画他们最喷薄的激情。
4、“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体育运功普惠大众
当我们仰望无数杰出的体育健将后,更需要切实地用体育精神去普惠大众,让人人都可以分飨其带来的盛宴。体育运动不只是少数人的角逐,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来,成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范扬不仅用画笔为杰出的体坛翘楚树碑立传,更以极大的热情,去描绘在奥运精神感召下公众的欣喜。且看他所描绘的“越野”“百岁法国老人骑行14英里”“昆玉河冬泳爱好者”等作品。他以无比欣慰地去描写这些挑战自我的普通百姓。他们或许不是英雄,不是传奇,但在范扬看来,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在如今风云际会的国际大格局下,范扬用他高超的绘画技艺,为中国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奥运精神的深入人心贡献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力量。
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的新尝试无疑极具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自古大艺术家的作品总是聚讼纷纭,由于缺乏风格连贯的艺术作品,为很多美术史家、批评家提供了随意解读或迎合自我理论体系的罅隙和可能性。范扬的艺术实践用最直观、最简洁又最生动的方式,为自己、为后人、为美术史研究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公众总是习惯于接受那些陈列在美术馆中,被过度完成的“完整”作品;而范扬这些日常书写式的作品则不求“完整”,只求完美,因为它们不是赞助人的订件、不为取悦于人,而是艺术家心路历程的外化,并终将凝固为永恒之物。
在日常的绘画记录中,研究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本潜移默化的变化,甚至看到可能出现的个人风格的“革命”,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因子,在慢慢滋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范扬的艺术实践是一种“生活美学”。只是他的生活,由于不断接纳无穷大的外在情感的震荡,而变得异常敏感;他让中国画这种“纯艺术”切实地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抑或是生活的艺术。
三、“但开风气不为师”——福猪列传
画界同仁素来盛赞范扬笔下的“红衣罗汉”,更熟悉他那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山水画。他的花鸟走兽,其实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范扬在当代总是作为开新风的人物,恰如齐白石之于花鸟画。他从不为题材所囿,“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到了范扬的笔下皆成妙品。他开新风,并非缘于冥思苦想,而是凭着他过人的感受力。苏东坡尝评某诗人“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言下之意,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在范扬的艺术字典中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造酒”的格法,更不见有“无米”之时。所谓“雅与俗”的绝对界限,更是“韵短才高”者自我开脱的说辞。
本文之所以用“福猪列传”这个提法,正是因为在范扬看来,这些生肖都是独具个性的,与人类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爱、恶、惧。范扬笔下的猪,正是对这种家畜品性的准确诠释。
猪者,性温良,群居而食,经年低首抢地,杂食而喜斗;其肉可食,其皮可烹,其脂可入肴。猪,憨态可掬,时而胆小如鼠,时而倔强如牛。
在中国的文化中,猪的形象蕴涵着多种寓意。首先,它是有福有财的象征。它在生肖中居末,但同时又是列祖之首,是福气的象征。古谚有云:猪八六,百福臻。所以也是财富的象征。其次,猪性驯服温良,心广体胖,寓意心胸的开阔,吉祥和美;猪极聪明,但又大智若愚。
范扬在即将到来的己亥年,精心创作了一套“福猪吉祥”,并由工美珠宝隆重出品,采用足金制成,堪称铭心佳品。这五头猪分别是“福、禄、寿、喜、财”。这套“福猪吉祥”,命笔遽成,以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猪的诸般情性,略施丹青,色墨互彰。有作觅食状、警惕状、嗔目状、嬉戏状、闲步状。这套作品集萃了翰墨、贵器、福气于一身,真可传之后世,子孙永宝。
正如前文所述,当代对范扬的评论可谓连篇累牍。有言其性之豁达者,有言其艺之精绝者,有言其功力深厚者,而本文则言其德艺具为高华。他远承家范,授受有源,千年薪火相传,却未见以之为傲;欣逢盛世,他心系世事,辄击节秉笔,焚膏播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文正公在庆历四年的绝唱。“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时至今日,范扬正用他的画笔,用他的智性,去追忆先贤,继志传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