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跨越隐私高山,第二届隐私计算产业与应用论坛6月3日沪上开幕在即!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6月3日,「护航数据要素流通新时代——2021第二届隐私计算产业与应用论坛」即将于上海重磅开幕!“隐私计算大会”是国内首个聚焦隐私计算领域,兼具专业影响力和产业指导力的行业权威盛会,年中集结,畅想数据未来!

  “隐私计算大会”作为算力智库倾力打造的行业顶级峰会品牌,此前已于杭州成功举办过首届,一度将隐私计算推向了C位话题,在隐私计算的发展布道上,算力智库期冀可以借此“一年一会”之机让更多人关注到隐私计算这个正在崛起的领域!

  本届隐私计算产业与应用论坛,由算力智库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隐私计算联盟、隐私计算技术联盟联合主办,安徽省大数据产业联盟、OpenMPC社区、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联席会议、上海大数据产业联盟、浙江省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联盟、海南省大数据产业联盟、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及独家战略合作伙伴翼方健数、合作伙伴同盾科技、洞见科技、锘崴科技、慢雾科技、达朴汇联、安联查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群英聚首,沪上论数,政府机构、隐私计算独角兽和新锐势力、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上市企业、顶尖密码学专家等已全部就位!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总架构师马利也亲临现场,政企对话,观点碰撞,共议隐私计算未来式,届时势必掀起又一次圈内圈外探讨隐私计算的热潮。

  隐私计算渐入佳境,但仍有未竟挑战

  在数据大爆发的浪潮下,隐私计算的发展一日千里,从几年前只是知晓概念,到如今的真落地,隐私计算正走向爆发前夜!纵观当前隐私计算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趋势初见端倪。

  其一、近年来,隐私计算技术、应用和产品化正快速成熟,实践模式和方法论体系日趋成型。

  算力掣肘隐私计算已久,以MPC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姚期智等人提出以来,这项技术更多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实用价值不高。近年来,随着算法协议的优化和硬件计算能力的增强,MPC计算耗时已经从数十万倍下降至100倍以内,其可用性大大增强。同时,随着其它配套安全技术的逐渐成熟,隐私计算的技术和产品成熟度在近两年迅速提升,从单一技术解决方案到全栈产品推出,各大厂商企业的工程化落地能力不断精进。

  其二、在隐私计算领域并非单点突破,而是整体推进,多技术融合成未来趋势!

  没有一种单一的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数据问题更是如此,隐私计算是多项技术的融合体,在数据要素化的牵引下,可以预见到,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多技术深度融合,赋能场景落地,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三、赛道入局者激增,资本涌入驱动隐私计算行业提速发展。

  科技发展离不开资本助推,而数据安全、隐私计算领域更是2020年全球资本的热门标的。在国内,近两年隐私计算企业获得资本垂青的新闻屡见不鲜,据福布斯权威统计,网络安全及隐私相关创业企业在2020年共融得107亿美元,这一数字较10年前增长了5倍,在涉及相关业务的22156家创业企业中,有1450家在过去一年中获得前种子轮或种子轮融资。同时,据毕马威发布的《2021隐私计算行业研究报告》披露,到2025年我国至少有一半的大型企业和机构会使用隐私计算,从头部互联网公司到金融、通信、区块链等企业,越来越多的机构、公司开始跑步入场布局,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酝酿。

  当然,远大前景并非一蹴而就,诸多未竟挑战亦成为“飘在隐私计算领域上方的乌云”。

  比如,数据合规是隐私计算一直致力于解决的痛点,从实际运作来看,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例如,作为底层逻辑的用户授权同意机制要如何规范?化解数据安全的衍生风险亦无止境,以联邦学习为例:尽管其无需参与者直接共享原始数据,但模型更新仍有可能泄露参与者训练数据的相关信息。此外,隐私计算参与各方权利义务的边界尚待明确,包括个人信息主体、数据持有方、计算方和结果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还有模糊地带,数据挖掘的商业行为该怎么寻求平衡?

  以上种种趋势和难题,大咖专家们都有何见解?将在会上一见分晓!

  数据要素新时代下,投资人怎么看隐私计算?

  随着隐私计算赛道玩家越来越多,千亿级市场也将因此风起云涌。

  但好企业众多,蹭风口者亦有,那什么样的隐私计算企业才能真正跑出商业模式?从投资视角来看,资本会愿意为什么样的Big Story一掷千金买“入场券”? 对于后入局者,突围的机会将在哪?本次论坛我们也邀请了顶级投资人常春藤资本创始合伙人翁吉义带来他的判断和思考。

  6月3日,我们盛装以待,等你出席!

  从杭州启航,到上海又江湖再逢,第二届隐私计算产业与应用论坛,我们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全面升级,为隐私计算行业带来新的想象和火花,最新议程已新鲜出炉!

  6月3日,我们盛装以待,等你出席!(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