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康股份张兴海:联手东风打造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

康曦中证网

  小康股份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从合资合作升级到全面战略合作,东风公司成为小康股份第二大股东。小康股份董事长张兴海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康股份和东风公司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公司旗下金康新能源的资源及资金投入,在重庆打造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

  全产业链深化合作

  中国证券报:如何发挥混改优势?

  张兴海:小康股份和东风公司有17年的合资历史,东风小康“从零起步到百亿规模”的创业史,是“民企与央企创新性合作模式”的成功验证。通过此次重组整合资源,可以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本次重组后,东风公司成为小康股份的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传统乘用车市场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推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大业务板块的一体化、集约型发展;在汽车行业技术、业务、成本等资源平台化发展的背景下,重组可以互相赋能,抱团发展。

  今年4月,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康股份与东风公司达成全产业链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整车平台、动力总成、三电、电子架构四个领域协同合作,后续将扩展至智能网联、氢燃料、后市场等领域的战略合作。

  根据公司与重庆两江新区、东风公司的协议,以金康新能源作为中高端新能源整车板块合作平台,东风公司将与小康股份重新梳理金康新能源的公司治理架构、市场化运行体制机制、品牌战略与定位、商品计划、营销战略等,同步开展可行性研究,充分发挥小康股份和东风公司的优势,加大对金康新能源的资源及资金投入,在重庆打造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将金康新能源打造成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将小康股份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百万量级整车企业。

  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

  中国证券报: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有何发展规划?

  张兴海:2016年公司启动“智能生态战略”,投入百亿元,按照全球标准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面战略转型升级。同年,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了SERES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开发、产品工程设计和开发。三年多来,自主研发了行业领先的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增程器、保护性自主驾驶等核心技术,掌握了从算法到工程开发的汽车软硬件技术。首款智能电动汽车赛力斯5已经交付用户体验,未来将根据用户订单顺序批量交付。

  未来,公司将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不动摇,并做好三个协同。经营“两手都要硬”,现有业务抓效益,新业务抓突破。技术路线双核驱动“两条腿走路”,传统燃油车与智能电动汽车同步发展。产品布局“两大系列并进”,乘用车与商用车并行推进。同时,做好保障,与东风公司实现协同,共享双方优势资源。

  中国证券报:公司的电动技术有何优势?

  张兴海:公司培育并形成了以“中国领先,世界先进”的电驱动三电技术和差异化特色的增程式技术。赛力斯5就是采用搭载大功率电机和大容量电池的第三代增程技术,既能烧油又能用电,可提供超过150公里(纯电续航)+R(增程器介入后的续航)的续航里程,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痛点,实现有电充电、无电加油、全时电驱、里程无忧;同时,后续7合一集成式增程器及米勒循环发动机等技术在研发当中。

  近三年研发投入超40亿元

  中国证券报:智能化方面公司有何规划布局?

  张兴海:为推动智能化发展,公司成立了智能设计院,硅谷、重庆两地协同研发,涵盖了软件平台开发、整车控制策略、智能开发等板块。同时,与华为生态、阿里生态、百度生态打通,加大5G在汽车上的应用储备。5月,华为宣布与18家知名汽车品牌共同打造“5G汽车生态圈”,其中就包括公司旗下的东风小康和金康赛力斯。

  目前,公司已具备L2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系统集成、整车测试验证能力,已完成L2级自动驾驶产品的开发,并搭载在东风风光、金康赛力斯两个品牌的多款产品上。同时,基于域控制器、软件及仿真测试等技术,开展研发以突破L2.5自动驾驶。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

  中国证券报:公司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张兴海:以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为两个抓手,推进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方面,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22亿元,占总销售收入超过12%。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超过7%,在中国汽车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培育并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电驱动三电技术和差异化特色的增程式技术,并与华为、阿里等合作,集成了领先的智能网联技术。

  智能制造方面,近三年公司智能制造总投入超过8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3.4%,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按照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全力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金康赛力斯两江工厂,实现了生产线平台化、柔性化、透明化,生产车间使用机器人超过1000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