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信重工: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国之重器

于蒙蒙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之重器的地位靠硬科技实力。”中信重工总经理张志勇近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信重工的发展史堪称我国制造业奋斗史的缩影。公司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简称“洛矿”)在焦裕禄的带领下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提升机。2011年,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竣工投产。辉煌成绩背后,是中信重工矢志不渝践行国家战略,不断传承焦裕禄精神,深化其红色基因。

  勇于攻坚克难

  中信重工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深耕行业60多年,公司依托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打造了难以被复制的硬科技实力。成立至今,公司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大型科学装置等提供了一批重大关键装备,被誉为“中国工业的脊梁,重大装备的摇篮”。

  对于取得的诸多成就,张志勇将其归功于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践行国家战略。

  重大工程面前有担当。位于广西桂平市境内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喻为珠江上的“三峡”,建成后对于保障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在内广大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该项目时,大闸的门轴底枢部分施工制造遇到难题,项目指挥部找到中信重工求援。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杨总指挥当时说,都不抱希望了,因为全国都走遍了,前面几次都没做成。”张志勇表示,最终中信重工“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张志勇坦言,该水利工程对于公司而言回报有限,但中信重工在国家需要时都会挺身而出。

  2011年6月,中信重工打造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竣工投产。谈及上述技术突破,张志勇颇为自豪。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信重工确立了“45153”创新体系,“4”即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1”代表“五院一中心”技术创新体系,“5”指“五层次”技术人才梯队,最后的“3”是三大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承焦裕禄精神

  中信重工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红色基因,焦裕禄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九年。

  资料显示,焦裕禄1953年至1962年在洛矿工作期间,主持研究开发出中国第一台提升机。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中信重工厂区焦裕禄大道西侧,有一座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陈列着焦裕禄在洛矿期间的许多珍贵照片和物件。

  张志勇表示,公司领导班子经常去焦裕禄事迹展馆,遇到问题会看焦裕禄当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好多事都能从焦裕禄事迹和精神中找到答案。”

  焦裕禄精神深深影响着不同时期的中信重工员工。公司先后涌现出党的十一大代表、“刘玉华姑娘组”组长刘玉华,全国劳动模范、“万斤钉精神”组长曲绍惠,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杨奎烈,以及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全国十大工匠杨金安等一批产业工人先进典型。

  张志勇表示,60多年的发展,中信重工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优良传统一脉传承,培养了一支有着“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形成了“焦裕禄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党建促发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中信重工采访了解到,拥有深厚红色基因,公司上下在党建方面做了诸多思索,旨在传承和践行焦裕禄精神。

  中信重工下属矿山厂党委副书记李俊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党建可以激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党建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矿山厂党委每个月召开两个重要会议,首先是党委工作会议,涵盖当月生产任务、提供党务知识培训、支部间交流、党建活动安排。其次是中心组学习,党建任务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和焦裕禄精神,全员自觉行动。

  一系列党建活动的开展,中信重工党员展现极高的政治觉悟。中信重工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恩隆介绍称,早前的一次交流中,有外单位向其请教如何组织周末义务劳动,该做哪些物质奖励。“这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句话的事,因为我们的党员已经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不需依靠物质奖励,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党员身份。”

  在日常生产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矿山厂基层党务工作者楚广军介绍,公司前不久临时接到关于4.5米双筒提升机的订单需求,用户很着急,提出希望三天内交付设备。厂里下达任务后,其便组织突击队赶工。该订单生产涉及多个工序,其将各个工序中的党员召集进来,大家齐心协力,不到两天便完成任务。“党员冲在最前面,这是党建工作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