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泰资管“寒冬”首发公募产品 叶展:“剩”者为王

每日经济新闻

  中证协近日公布了前三季度券商行业经营数据,其中26家券商无法盈利,占比近两成,是中证协可查公开数据中的最差纪录。

  券商“凛冬”已至,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只是没想到会如此寒冷。中泰证券资管CEO叶展就直言:“行业冬天有点冷,冷的甚至有些让人忍受不了。”在他看来,这是一场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但是借鉴钢铁行业带来的启示却是:“剩”者为王。在一个行业整体洗牌清洗的时候,如果能够活下来,就会享受到行业重新启动带来的红利。

  此外,火山君得知,中泰证券资管将要发行首只公募基金产品。该基金经理姜诚认为,当前市场风险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释放,处于风险报酬比较高的区域。

  金融业“供给侧改革”过半

  近日,中证协发布了前三季度131家证券公司的经营数据,全行业合计实现营收1893.31亿元、净利润496.55亿元。前三季度盈利券商仅105家,有26家券商无法盈利,占比达到19.85%,是中证协可查公开数据中的最差纪录。

  同样,券商资管也经历着“去通道,去杠杆”带来的阵痛。中基协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末券商资管行业管理规模13.84万亿,比今年年初16.57万亿减少了2.73万亿,比去年规模最高峰(18.77万亿)时下降近5万亿。

  再以2018年9月券商资管产品备案数据来看,9月仅备案481只产品,设立规模369.73亿元,设立规模较8月份减少了751.23亿元,下降67.84%。

  “行业冬天有点冷,冷的甚至有些让人忍受不了”,中泰证券资管CEO叶展打趣地说道:“我把去年和今年的行业低迷比作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先发生在钢铁、煤炭,化工行业。拿钢铁行业打比方,钢铁行业企业数量在2015年至2017年连年下降,但是行业利润却连年上升。2015年全行业亏损,2017年就不言而喻了。”

  “这就是钢铁行业带给我的启示:‘剩’者为王。在一个行业整体洗牌清洗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活下来,就会享受到行业重新启动带来的红利”,叶展继续补充道。

  但是,对于金融行业这场“供给侧改革”要持续多长时间,叶展也坦言:“并不知道,不过可以与钢铁业情况做个类比。我觉得目前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进程已经过半,至于尾声会有多长,确实不能掌握,但是春天已经不太远了。”

  首只公募基金内部认购超3000万元

  火山君了解到,中泰证券资管首只公募基金即将问世。作为中泰资管公募基金业务的“开山之作”,中泰星元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备受关注。不过,选择当下市场冰点之际发布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外界看来,中泰资管可谓勇气可嘉。

  “基金好做不好卖,好卖不好做,这是一个困扰行业多年的悖论!但是实际好不好,就要看你想要的是对什么好了——对规模而言,当然不好;但对持有人利益而言,却是好的”,该基金经理姜诚表示。

  在他看来,选择在这个时点发行,一方面是因为从长周期的维度来讲,当前市场风险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释放,处于风险报酬比较高的区域;另一方面也希望打破“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魔咒,让持有人能真正赚到钱。 

  “我有一个心得:估值是市场长期最有效的指标,但短期是最没用的指标。纵向来看,全市场指数的市净率已达到历史最低,市盈率也接近历史最低,这说明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负面预期。横向来看,A股的估值水平也处在全球主流市场的偏低位置,风险报酬比凸显。我们统计发现,2016年之前,3000点以下发行公募基金的亏损率是很低的”,姜诚继续说道。

  但是对于规模而言,姜诚似乎也并不担心。火山君了解到,这只基金的主力销售机构是母公司中泰证券,其他渠道还有兴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我作为基金经理,考虑到管理能力的半径,其实对于规模的要求并不是特别敏感。但是我感觉在这样一个市场寒冷的状态下,我们这只产品还是能够发得不错,我蛮有信心的”,姜诚说道。

  另外,火山君还从中泰证券资管CEO叶展处了解到,资管公司内部预约认购超过3000万元。

  明确“产品仓位与点位负相关”投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注意到,这是一只少见的将“产品仓位与点位负相关”明确为产品投资策略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该基金产品的招募说明书中提到,将根据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系统评估系统性风险,根据个股估值水平(中证800指数的市净率P/B )决定股票资产的投资比例。

  “这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投资风格”,姜诚向火山君坦言道:“仓位的变化并非主观预测、进行择时的结果,而是基于市场的温度进行反向操作,根据个股的风险报酬比进行调整。比如,在市场一片贪婪时,我会因为股票的风险报酬比下降而减仓,而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我也会基于个股的风险报酬比提高来逆势加仓。”

  谈及后市,姜诚认为进一步杀估值的空间并不大。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应过度放大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恐慌。中国的人口红利仍在,不过表现形式从低端劳动力红利向高端技术人才红利转变。中国企业在若干领域将陆续冲击全球技术前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不存在实质性障碍。经济体制仍有制度红利空间,螺旋式发展中还将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