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迷你基金占比一成 多管齐下谋转型

梁银妍 上海证券报

    一边是基金产品头部化特征明显,一边是迷你基金层出不穷。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已达113只,其中运作时间不满1年即宣告清盘的基金有10只。除此之外,还有近1000只基金在清盘线附近“挣扎”。

  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迷你基金的出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迷你基金接近千只

  当前公募基金头部化特征越发明显,资金向少数基金产品集中。以权益基金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权益类基金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96只。其中,有64只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由63位基金经理管理,合计管理规模达1.2万亿元。

  而另一头,相当数量的基金籍籍无名,有的甚至濒临清盘。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基金规模(份额合并计算)小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共有973只,占基金总数近10%。基金规模小于1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共有187只,其中有15只产品规模小于100万元。从基金管理人来看,这973只迷你基金来自133家基金管理人。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产生迷你基金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业绩平庸,导致不被关注。第二,基金经理可能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投资框架,因此投资风格不稳定,市场认知度较低。第三,近两年市场风格偏向赛道投资,如果不参与相关投资,基金的关注度会较低。

  针对迷你基金的监管正在趋严。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期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在上报新基金时,须提供迷你基金的情况说明、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时间。若解决方案中提到持续营销,则要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更早之前,监管部门在《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表示,对于符合“产品开发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盘、募集失败、已批未募产品变更注册数量较多”等情形的基金公司,将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性措施。

  清盘还是保壳?

  从目前对迷你基金的处置来看,清盘是主流方式。某基金业人士表示:“相比持续营销等选项,清盘的操作性更强,是解决迷你基金的重要方式。”

  Wind数据显示,8月8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达到113只,运作时间不满1年即宣告清盘的基金有10只,其中7只为权益类基金。从2019年到2021年,每年清盘的基金数量分别为133只、173只和254只。

  也有基金公司派明星基金经理接手迷你基金以求“保壳”。比如,7月初,蔡嵩松接管了公司旗下的诺安优化配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诺安优化配置基金规模为201.11万元,份额为143.82万份。到了二季度末,该基金份额降至106.08万份,规模降至148.17万元。

  蔡嵩松目前管理4只基金,其中诺安优化配置是其与刘慧影共同管理的基金,诺安创新驱动、诺安和鑫和诺安成长仍由蔡嵩松单独管理。

  某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若想“抢救”迷你基金,有两个路径可走,包括交由公司知名基金经理管理和“帮忙资金”介入。“前者需要公司有人能管、愿意管,且管得好。就后者而言,即便有资金介入,如果业绩做不上去,后续还是会继续赔钱,难逃最后清盘的命运。”

  优秀基金经理稀缺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迷你基金大量出现,本质上是优秀基金经理稀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表示,迷你基金的出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只有不断出清,基金行业才能优胜劣汰,形成进退有序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迷你基金的大量出现,也说明在发行过程中,基金公司对产品规划不够审慎。这需要基金公司抑制短期的规模扩张冲动,避免追逐热点,从维护客户利益和公司形象出发,做好产品发行规划。

  上述资深基金人士还提到:“发行新产品的基金经理需在市场上有知名度,否则很难和渠道谈合作。公司内部的销售资源同样有限,大多向知名基金经理的首发基金倾斜。这意味着,除了极少数在公司内部有很大话语权的基金经理,多数有辨识度的基金经理会面临管理多只产品的情况。对基金公司来讲,这不是件好事。少数基金经理产品有竞争力,大多数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表现平平。一旦核心基金经理离职,势必极大削弱公司的实力。”

  某市场人士也提到,基金的短期规模受销售力度、市场情绪的影响较大,长期规模则是投资者投票的结果。“本质上,基金公司应该加强投研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于产品布局,汇成基金研究中心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基金公司要明确新产品的定位,从产品线出发,避免同内部现有产品的定位发生重叠。第二,基金公司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好拟发行的产品,而不是在市场行情来了后匆忙发行,盲目跟风,导致产品的定位模糊。第三,在基金投资管理层面,基金公司应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支持基金产品获取稳健的收益,为投资人带来稳定回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