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把握节奏 玩转中国式主题投资
胡浩,永石资产创始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统计学本硕和金融学博士学位。2002年加入中信证券,曾担任中信证券金融工程团队负责人、盈融达量化投资总监等,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化投资的专业人士之一,具有多年的投资研究和实战经验,曾多次带领中信证券金融工程团队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曾任第四和第五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评委。
在朋友眼中,胡浩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司机”,是一位从容而快乐的交易员和投资人。在中国证券市场波澜壮阔、牛熊跌宕的十余年间,胡浩始终游刃有余地穿梭其中,从昔日国内顶级券商的权威分析师,到业绩优异的投资客,又在繁花似锦的新经济浪潮中,悄然蜕变为一枚天使投资人。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精于提炼,乐于分享,写出了一本普通大众都能看得懂的财经新书——《飞上天的猪:玩转A股主题投资》。
胡浩投资经历丰富,他自己戏称为在投资的流水线上走了一圈,正因为如此,他逐渐养成了从多个视角审视中国股市的习惯。他在新书中,用十来个经典的投资故事阐述中国股市独有的炒作逻辑。他认为“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表达的意思是:朝阳产业在股市上披荆斩棘,夕阳产业在股市里衰老死去,而朝阳产业就是“飞上天的猪”。当然,并非所有的“猪”都能在风口上长出翅膀,大部分“猪”只是借助投资者的YY成为短暂的明星,但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名大于实而从风口上摔下来,只有小部分真正形成产业的企业才可能成为真正赚钱的“神猪”。而在市场上,每一个持续性很强的主题板块,都一定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投资者只有把握住成长节奏,才有可能玩转中国式主题投资。
在投资的流水线上走了一圈
中国证券报:你的经历很丰富,能简单谈谈吗?
胡浩: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后,我便去了中信证券做分析师,一待就是10年,做了9年的研究分析和1年的自营交易。再之后,做过投资经理,2014年短暂创业过,近两年又做了几单天使投资项目。应该说,我最擅长的是量化投资,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化投资的一批人中的一员。不过,我也十分重视基本面分析。如果谈到天使投资,我自己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了咪蒙。现在咪蒙已经成长为自媒体的超级大V,无论是粉丝数还是关注度等都遥遥领先全市场。
回头看,可以说,我是在投资的流水线上走了一圈。正因为如此,我逐渐养成了从多个视角审视中国股市的习惯,这对于我的投资事业帮助很大。
中国证券报:听说你戏称A股为A姑娘,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胡浩:是这样的,虽然我是科班出身,又有大型券商分析师的从业经历,但是我一样被股市困惑了很久。为了弄明白股票为什么涨涨跌跌犹如潮汐,我曾拼命地学习各种分析方法,比如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宏观分析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刚以为自己搞明白了一种方法,但将其应用于接下来的股市实践时,会再一次找不到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与广大普通股民一样,我常常被A股折磨得死去活来,所以我才会戏称A股为A姑娘:刁钻古怪,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中国证券报: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炒股文化?
胡浩:我喜欢研究行为金融学,因此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文化与股市行为联系起来。简单地说,中国股市有其独特的投机文化,可以归结为:凑热闹(追热点、追涨杀跌);信朋友(认为熟人推荐更“靠谱”);走后门(偏爱内幕交易);红眼病(喜欢交易、追求快钱)。正是因为这样的投机文化,使得中国股市一直都是主题投资的乐园,大家热衷于跟趋势,炒概念,常常一窝蜂地炒作某一主题或概念。
据统计,中国股市一年的换手率高达300%以上,远高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尤其是当某个主题板块处于热炒时,常常一个月下来就能换手100%。这是什么概念?这等同于一个月的时间,流通股股东全换了一遍,这绝对是“深圳速度”在股市上的移形换位,说好听一点是中国人勤劳勇敢,说难听一点其实是我们浮躁,是我们急于挣快钱。勤劳在诸如工农业生产方面确实能够帮我们挣更多的钱,但若用于股市投资,则可能南辕北辙,或者说徒劳无功。
中国股市也是经济的晴雨表
中国证券报:你所说的“飞上天的猪”指的是什么?
胡浩:有人说,中国股市就是瞎炒一气,什么都炒,完全没有章法,可是我认为,中国股市有着自己的投资法则。在我的新书《飞上天的猪:玩转A股主题投资》中,我用十来个经典的投资故事阐述了中国股市的炒作逻辑,那就是“经济好的时候使劲捧业绩,经济差的时候玩命炒概念”,只不过,无论是炒业绩还是炒概念,我们都会玩过头,即使是价值蓝筹也会插上泡沫的翅膀,因此我们才会称前者为“价值投机”,称后者为“概念炒作”。
其实,无论是价值投机还是概念炒作,我们炒作的都是热点,只不过经济好的时候热点在周期股的“业绩”上,经济不好的时候热点在新经济的“概念”上,而炒概念的时候,“业绩”是股民们集体YY出来的。因此,所谓“飞上天的猪”,指的是处于热点之上的主题板块。
更奇葩的是,当某个主题板块被炒作时,同一板块内无论是龙头股还是垃圾股都会上涨,甚至垃圾股在某一个阶段还可能涨得更厉害,正应了那句名言“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式的炒股其实就是寻找“飞上天的猪”,抓住了风口的猪,跟对了主题板块,那便意味着投资决策对了80%以上。
中国证券报:那么,怎么理解“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呢?
胡浩:我知道很多人不认同这句名言,甚至有人认为这句话说的可能是西方股市,但我认为这句话并没有错,它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朝阳产业在股市上披荆斩棘,夕阳产业在股市里衰老死去。而朝阳产业就是我的新书中所说的“飞上天的猪”。当然,并非所有的“猪”都能在风口上长出翅膀,大部分“猪”可能借助股民的YY成为短暂的明星,但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名大于实而从风口上摔下来,而小部分真正形成产业的企业才可能成为真正赚钱的“神猪”,例如曾经在2009年被炒概念的新能源汽车,最终于2015年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因此,我想说,长期持有某类股票并不是最好的策略。这是因为,一方面,产业变革残酷而现实,恋旧并不适合在股市生存;另一方面,拉长时间看,“黑天鹅”会定期或不定期飞来,“黄金十年”很难成立。
把握主题板块成长节奏
中国证券报:怎么才能抓住这些“飞上天的猪”呢?
胡浩:要想抓住那些主题投资的机会,绝不仅仅是看懂K线就可以做到的。若想不落入陷阱,提高效率,一定要想方设法将代表K线图与基本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共振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市场中有各种玩家,有短线交易者,有内幕交易者,还有价值投资派和宏观对冲派,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诉求。可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里“道不同不相与谋”,但是一旦他们达成一致时,便会推动某个投资主题或者行业板块出现连续的上涨,这在2006年-2007年和2013年-2015年的两轮大牛市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
总而言之,一次成功的主题投资一定是各路资金群体博弈的结果,只能引起某一路资金兴趣的主题投资往往走不远,而火力最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定是那些既有政策支持又有产业资本宠爱的板块,它们总是能够在大牛市里散发出无穷魅力,引领整个股市不断前进。
中国证券报:只要是主题都可以炒一炒吗?如何捕捉主题板块的买卖点呢?
胡浩:以史为鉴,凡是成功的、可操作的主题投资都不是直线发展的,它都有一个从萌芽到长大到最后衰老的过程,炒业绩如2003年的汽车股、2006年-2007年的工程机械等,炒概念如2009年的甲流、2013年的自贸区等。而更多的主题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就是说,并不是每次主题炒作都有美好回忆,很多主题炒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例如2011年10月的文化产业概念股,2015年12月的黑磷概念股等等。如果我们禁不住诱惑杀将进去,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众人口中的接盘侠。
如果是持续性很强的主题板块,它一定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可以大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划分好四季后便可以大概率上找到相应的买卖点。简而言之,我们的最优操作是:在某个主题板块刚刚面世时,不要慌,多看少动,待到分析师不断发声、机构都建仓后寻找买点,买入后耐心等待,一旦出现人人都看好的局面时,便是开始卖出的时候。用一句话来说,便是“春天潜心观察,夏天果断买入,秋天逐步卖出,冬天默默观望。”
最后我还想说,即使是真实的业绩高增长,在走出主升浪以后,主题炒作也会逐渐降温甚至熄火,用一个老朋友的话说就是“所有的成长股最终都会变成周期股”。因此,如果想要在股市中长期生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喜新厌旧,不断寻找新生的主题板块,同时切忌在某个主题板块的主升浪阶段投入太多幻想——一旦出现主升浪结束的信号便要提高警惕,做好随时卖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