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荣亿精密:向汽车及通讯等行业拓展

吴勇 熊永红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荣亿精密冲刺精选层日前获首轮问询,涉及公司行业地位、研发能力、收入真实性、成本控制能力、募投项目可行性等方面问题。荣亿精密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从事精密紧固件、连接件、结构件等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荣亿精密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已由原来的3C行业逐步向汽车、通讯、医疗等行业拓展。

  监管机构问询

  在首轮问询中,荣亿精密的主要客户销售情况受到重点关注。

  公开发行说明书显示,公司多次提到富士康为公司主要客户,但各期前五大客户中未见富士康,且各期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较低。

  首轮问询要求荣亿精密按主要产品类型分别披露报告期内前十大客户;披露一级二级供应商定义,并按一级二级供应商分类披露主要客户名称、销售产品、金额、数量、单价及销售占比;分析主要客户销售金额变动的原因,同类产品不同客户销售单价的对比情况分析。同时,充分披露报告期各期各类产品主要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时间、注册资本、营业范围、经营规模等情况。

  同时,荣亿精密的产品定位是否准确也受到问询。

  公开发行说明书显示,公司下游为3C行业,主要产品为各类定制螺母、螺钉、铆钉、SMD贴片螺母等。公司产品按生产工艺,分为车削件、冲压件、冷镦件三类。

  首轮问询要求荣亿精密分别披露车削件、冲压件、冷镦件三类产品的细分产品名称、报告期各期的销售金额,对应的下游直接客户、产品的具体用途,并说明各类产品的精密度要求。同时,结合不同下游行业对上游产品的精密度具体要求,公司精密产品的结构及对应的收入情况、与可比公司的产品差异比较等方面,说明公司将自身定位为精密金属制品行业的具体体现,相关产品评价指标是否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否符合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另外,要求荣亿精密补充披露公司的具体生产工序,包括主要流程、各环节公司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对外分包情况、不同环节需要的时间、人员、设备、技术、不同环节的成本工程、收费方式、结算方式等。并结合成本构成、毛利率等因素,补充披露公司的生产和服务是否具有高附加值,核心技术能否在成本中体现。

  产品应用广泛

  此次冲刺精选层,荣亿精密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790万股,募集资金将用于年产3亿件高端精密航天、医疗零部件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荣亿精密介绍,公司在3C领域深耕多年,已成为仁宝、联宝、和硕、富士康、英业达等知名电子制造服务商的长期合格供应商,进入了其供应链体系,同时向该等企业及其上游配套企业神达电脑、春秋电子、英力股份等提供精密金属零部件产品。

  公司的产品最终由上述知名电子制造服务商用于为联想、惠普、戴尔、三星、宏碁、华硕等全球主流电脑品牌生产组装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

  在汽车领域,公司为海拉、安费诺、怡得乐等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以及凯中精密等国内优秀汽车、高铁零部件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产品用于构建中控电路板、传感器连接件、前后窗雨刷等各种车用零部件。

  分析人士表示,精密金属件的市场规模主要取决于其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精密金属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从电子计算机、汽车、电子、半导体、医疗等民用领域到航空航天、高速列车和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

  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0.8万辆增至136.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7.04%。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新能源汽车将继续迎来高增长,预计2021年销量将达到180万辆。

  受益行业发展的景气度,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月-3月(报告期),荣亿精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1.34亿元、1.72亿元、5121.68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2.03万元、2151.28万元、2278.36万元、610.51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70%、3.70%、4.18%、5.26%。

  提升竞争地位

  此次公司拟募投的年产3亿件高端精密航天、医疗零部件建设项目,旨在提升公司在精密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地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

  高端精密零部件市场前景广阔。“公司生产的精密零配件作为在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紧固件或功能件,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荣亿精密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已由原来的3C行业逐步向汽车、通讯、医疗等行业拓展。为抓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机遇,公司仍需要持续加强对该等领域的投入。

  中商产业研究院表示,电气和汽车领域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上游精密金属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而产业政策的扶持,为精密金属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我国电气及汽车零部件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