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资本市场生态巨变 注册制改革只有进行时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来自监管方面、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多位与会者就“注册制改革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话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人士认为,注册制改革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各市场参与主体普遍认可注册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稳方能致远,未来注册制的改革需要持续完善和深化。

  推动科创企业迅速成长

  “在科创板开板两周年之际,当前讨论注册制改革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应该说恰逢其时。”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称。

  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储晓明表示,注册制改革是直击资本市场灵魂的改革,以注册制改革为“牛鼻子”,可以推动资本市场基本制度的建设与革新,改革的重点实质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再调整,直击资本市场运行的本质。把权力交给市场,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宏观层面来看,“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宏观资本补充和科技促进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表示,宏观资本最重要的补充渠道是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目前国内整体资本市场化率还偏低。A股IPO发行总量去年为4700亿元,而美国去年IPO为1800亿美元,相当于A股的3倍,随着未来注册制稳步推进,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

  微观层面,注册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迅速成长。注册制试点以来,为科创企业打通了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一大批硬科技企业上市。“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注册制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属性、不同治理结构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可行的资本市场发展道路。”黄朝晖表示。

  刘绍统表示,注册制在市场功能、结构、生态等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大幅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效能、优化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推动金融资本转为科创投入、净化市场生态等。

  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

  从科创板到创业板,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A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注意力。

  以科创板为例,据刘绍统介绍,从投资者结构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正在逐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占科创板市场交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科创板公司的流通市值占比近40%,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等广泛参与科创板市场投资。

  一方面是因为A股上市公司质量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瑞信集团首席执行官Thomas GOTTSTEIN看来,注册制和其他成熟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类似,更加容易吸引海外投资者。

  Thomas GOTTSTEIN表示:“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近年来外资对于A股参与度的显著提升证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近3万亿元,约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8%,与两年前相比翻了不止一倍。

  Thomas GOTTSTEIN预计,未来中国市场的外资参与度会进一步提升,将逐步接近美、日、英等成熟市场。A股市场的长线投资机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注册制改革可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与会人士认为,未来注册制改革突破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提高中介机构质量以及制度持续完善等方面。

  “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我们在信息披露上还需要下功夫,要对上市企业压实主体责任,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信息披露可读性、严谨性方面还需要提升。”储晓明表示。

  作为信息披露的主体,沪硅产业董事长俞跃辉称:“信息披露对于公司自我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也更加要求公司聚焦企业自身经营发展,合法、合规经营。我们期待监管部门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投资氛围,使投资者建立正确的市场价值观,以此来塑造市场公平、公正的估值体系。”

  刘绍统表示,上交所将健全审核机制,围绕重大性、针对性的问题提升审核问询的质量,促进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并加强基础制度建设,配合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规则。

  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则是注册制试点以来绕不开的话题。储晓明表示,与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注册制改革在中介专业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要进一步提升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

  黄朝晖表示,国内证券行业高度分散,存在一些团体整体项目数量较少、难以积累有效的执业经验、从业团队不稳定、风险偏好特别高、投行内部控制偏弱等问题。注册制对中介机构要求提高后,压严压实中介责任后,优秀的投行将获得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有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中介机构的定价、承销等方面的专业判断能力也值得重视。黄朝晖强调:“企业的上市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市场化价值发现的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高质量投资者。不断推进注册制,除了审核机制的改革,也应更多考虑价值发行机制的完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