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不畏逆境锻长板 争当转型领跑者

费杨生 熊永红 吴科任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由于疫情,海外市场开拓受到一定影响,但公司研发开支有较大幅度增长。”航天彩虹总经理秦永明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有数个型号的产品开发到了后期阶段,还会有新的样机投产。今年,公司研发投入可能会更多。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加大等不确定性因素,不少上市公司顶住业绩滑坡压力,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他们期待,支持创新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更加完善,助力企业更好地补短板、锻长板,让上市公司扮演好经济转型“领跑者”的角色。

  直面挑战

  “不会在研发层面省钱”

  “我们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秦永明说,公司对无人机研发特别是关键技术攻关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产品开发、成熟产品迭代及基础实验能力建设上的投资比较大。

  航天彩虹是国内中高端无人机龙头企业,疫情对其海外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公司研发开支保持较大增长幅度。2020年和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约为1.98亿元和3.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84%和53.73%;公司研发强度从2020年的6.64%提升至2021年的10.47%。

  航天彩虹的情况并非个案。港股上市公司赛晶科技董事会主席项颉同样表示,尽管疫情对生产和研发都造成一定影响,但公司不会压缩研发投入,将按计划继续推进各项产品的研发、升级。今年,公司在研发方面计划投入资金近亿元。

  “我们坚守在一线,拼研发、保量产。”“我们不会在研发层面省钱,做好研发才是降低成本的捷径。”“目前研发项目正常,今年研发占比会保持稳定。”多家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尽管挑战很多、困难很大,但不会考虑用缩减研发投入的办法来缓解运营压力。

  数据显示,尽管业绩承压,但众多科技类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逆势增长。截至4月18日,在已披露2021年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410家公司收入下滑但研发投入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公司数量较多。

  “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58亿元,较去年增加66.79%。”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中科星图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实现数字地球在线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在线数字地球产品。

  一家家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上市公司整体扮演的经济转型“领跑者”的角色魅力更足。证监会数据显示,三年多来,实体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达2.3%,是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1.6倍。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研发投入规模与三年前相比实现翻番,专利数量增长74%。

  力争一流

  “从未想过放弃”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更要在逆境中坚守创新发展、力争国际一流的初心。“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自主创新。虽然很难,但这是唯一能够让我国在有机发光显示器件(OLED)产业争得国际话语权的方式。即使在产业低谷期,我们团队也从未想过放弃。”维信诺副总裁、董秘徐凤英说。

  维信诺脱胎于20多年前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现已成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基础研究更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显示技术发展迭代周期长,尤其需要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的长期积累。”徐凤英说,2022年,维信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柔性、折叠、低功耗、窄边框、全面屏、超薄、高画质等方面加大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屏幕集成和中尺寸技术的研发,积极推进研发项目走向终端商用。

  不少上市公司制定了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计划。利亚德董事长、总裁李军透露:“公司下一个三年(2022年至2024年)的发展战略定位为‘技术引领、产业布局、扩大应用’。其中,技术引领即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引领全球显示行业技术创新发展。”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汇聚成在某些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并推进经济转型的磅礴力量。“我们投身发光二极管(LED)行业的这些企业,通过努力奋斗,占领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全球市场份额,产能、研发、销售都在我们这边。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巨大成就。”李军表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企业在创新发展、力争一流的道路上还要突破种种艰难险阻,为此,资本市场正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数分别超过400家、1100家,A股战略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近2200家,较三年前增长了约900家。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公司市值占比由三年前的22.2%上升至31.8%;市值前10名的实体上市公司中,高科技行业公司已有4家,而三年前仅有1家。

  创新驱动

  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

  企业创新发展并非单打独斗,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强。4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

  “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是生产端循环的核心所在。当前,金融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依然不足。”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提出四点建议,构建以长期资金为主、多元主体分工合作的科研投入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激励和风险分散作用;构建科技与产业双向促进机制;加大金融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在资本市场方面,杨成长建议,继续深化以注册制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推进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证券化;以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及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形成全链条科技创新资本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以发展直接融资为导向加快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有序引导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持续吸引外资机构加大对我国市场的配置比例;发挥私募股权及产业基金在股权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证监会明确表示,发挥好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创新的战略性作用,完善债券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机制。“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而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筹资和退出(项目变现)。这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不同层级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以便利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进出,还要通过银行与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机构之间的协作,为创新项目的后续融资提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认为。

  不少上市公司期待,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增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融资品种更加丰富。

  无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创新驱动的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业内人士表示,一系列政策长短相济,将助力上市公司克服眼下的困难挑战,增强发展底气后劲,进而为经济稳增长、优结构增添更强的内核动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