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贵州数字政府建设盘活数据资源

向定杰 经济参考报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贵州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不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尤其是在政府数据资源“聚通用”上下足功夫、持续攻坚,初步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对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起到促进作用。

  集聚:“一朵云”统揽全省政府数据

  大数据,聚集是起点。只有将大量分散的数据加以汇聚,形成海量的数据集,才能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

  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产生和获取的数据,来源广泛、体量庞大、格式多样。贵州通过“聚”,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数据,统一汇聚到“一朵云”上。

  “把政府各部门纵向的条数据汇聚起来,才能解决横向的块数据问题。”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承担贵阳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总经理彭亚松对“块数据”概念提出上述认识。

  在信息化领域从业多年的彭亚松说,此前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产生大量系统,但开发年代不一、技术架构不一、底层数据结构不一,使得彼此分散割裂。原因在于,没有公约化、标准化的体系,数据汇聚存在障碍。

  基于此,贵州从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集聚是必须,不集聚是例外。”贵州明确规定,除有特殊需求外,所有省级政务部门将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硬件设备,不再自建机房,政府数据统一存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

  2016年,贵州打响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迄今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已有上万个业务系统迁入“云上贵州”。从分散规划、单一预算变为统一规划、集中预算,既节约了成本,也减少了数据流通在技术、标准上的障碍。

  一位参与此项工作的干部表示,为打破“烟囱式”的数据壁垒,贵州规定省级部门上马信息化建设项目时,统一由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统筹审批,具体实施则由省属国企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总包方,向全国采购服务,进行集约化建设。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巍说,公司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形成从云平台、信息化建设、运维安全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到数据交易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业务,平台汇聚了85个省级部门数据,建设运维了1000多个政务信息化项目。

  融通:“一平台”解决跨界数据调度

  “聚”解决了数据物理聚合的问题,而只有“通”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对政府数据而言,融通既包括各部门之间共享,也包括向社会公众开放。

  作为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全国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试点应用省,贵州围绕“通”,建立数据共享开放标准和机制,让数据有序流动,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指数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2016年,为推进政府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的“云上贵州”共享平台上线运行,其中涵盖了法人单位、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库,同时13个省直部门超过1000万条数据资源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我们明确了各项数据的归集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谁归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数据权属问题,明确了数据调度机制。”贵州省信息中心主任何灏介绍,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数据调度中心,数据共享交换质量、数量稳步提升。

  贵州省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开发处处长韩朱旸说,如今,各部门共享数据、使用数据的意识明显增强,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正在被打破。

  应用:“一张网”支撑政府管理服务

  数字政府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直在变,政府必须跟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让建设成果惠及人民。

  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水平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3000余个高频事项实现“指尖办、移动查”;“跨省通办”改革经验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贵州紧扣“用”,坚持抓政用、带民用、促商用,助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民生服务便利化。

  过去,群众办事常遇到不知去哪里办、怎么办,或是要跑多个部门、跑许多趟的情况。如今,只要打开贵州政务服务网,办理各类事项都有清晰的材料要求和流程规范。

  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饶晓亭认为,贵州在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时,实现了政务服务数据精准化、一体化、多渠道应用,高质量“用数”成效初显。

  数据显示,自2020年3月贵州启动“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以来,全省通办的办件量已超两千万件。

  “要想实现数字化治理,首先要把数据治理好。”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书记胡建华表示,数字政府建设是对原有权力治理体系的变革,当前贵州正在谋划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将以更大力度构建更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继续努力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