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启用

陈云富 陈爱平中国证券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中国金融信息中心1日在上海陆家嘴正式启用。国家价格研究院(上海)、新华上海贵金属交易中心及陆家嘴金融网等首批功能性项目同日揭牌。“一中心三项目”将激发金融中心建设的三重集聚效应。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等出席仪式。

  历时三年建成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市政府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将汇聚新华社各类金融要素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添“软实力”。

  新华社将利用自身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分支机构,将全球金融信息实时汇聚上海,让上海对接一个真实的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也将上海各要素市场、各大金融机构的信息实时传播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上海金融市场。

  当日,“国家价格研究院(上海)”、“新华上海贵金属交易中心”、“陆家嘴金融网”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正式揭牌,这些都是国家权威信息优势与上海的资源优势结合的最新成果。

  据介绍,国家价格研究院(上海)是新华社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上海共同组建的跨学科实体性研究机构。作为一项国家工程,研究院将借助上海这一重要的世界窗口,基于全球视野,针对中国价格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研究,致力于成为国内最权威的价格研究平台和国家价格调控监管的重要智库。

  新华上海贵金属交易中心由北京国家金融信息中心与贵金属行业内企业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交易中心面向全球开展白银报价交易、现货流通、数据采集加工、指数开发和论坛会展等业务,致力于成为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贵金属电子化交易平台和全球贵金属定价功能的交易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是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合作的互联网金融项目。网站将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造“24小时的网上陆家嘴”,并成为陆家嘴金融城乃至上海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致力于搭建“网上资金流和项目流之间的撮合交易平台”。

  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是新华社战略转型自主研发的金融信息综合服务系统,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体,已被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并作为国家的“核高基”工程获得国家立项。其主要产品新华08自2007年9月上线来稳步发展,为包括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在内的数千家机构提供信息、报价等解决方案。

  1月1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前右)和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前左)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揭牌。 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好风凭借力

  一颗晶莹璀璨的蓝宝石划亮了天际,也点亮了美丽的黄浦江。2014年首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正式启用,与东方明珠塔交相辉映,成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的新地标。

  这颗蓝宝石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重要见证。这里,将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重要阵地,成为全球金融资讯的中心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金融版图的进程中,构建世界金融传播新秩序、提升中国金融软实力的大幕开启。

  从市场“硬优势”到竞争“软实力”

  作为国家“核高基”项目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的重要载体,1日启用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集金融资讯采集、发布、数据挖掘、指数产品研发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将实时滚动向全球发布金融信息和数据。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这一重点工程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说。

  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这一重大基础性工程相伴落地的,还有新华社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建的跨学科实体性研究机构国家价格研究院(上海),以及面向全球开展白银报价交易、现货流通、数据采集加工、指数开发等业务的新华上海贵金属交易中心。同日上线的陆家嘴金融网则将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造“24小时的网上陆家嘴”。

  就像路透之于伦敦,彭博之于纽约,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领衔的“航母群”,将在浦江之畔的陆家嘴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枢纽,将“中国声音”和“中国价格”及时传递到世界各地,进而带动资金流、交易流、人才流汇聚,与陆家嘴林立的金融机构遥相呼应,成为远东金融版图上举足轻重的桥头堡。

  2013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突破600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但与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在金融信息采集、研究、发布乃至对市场发挥“话语权”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打造跨市场、跨行业、跨国界的金融信息平台,是把市场“硬优势”延伸至竞争“软实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一系列国家级资讯平台的落地,已经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部市合作”机制的典范,必将有效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和定价权,为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保驾护航。

  构建世界金融传播新秩序

  站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的观景平台,百年外滩尽收眼底;脚下,滔滔浦江水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奔流向东海。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上海,这个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出海口,再度迎来她新的历史使命。

  一系列金融创新和先行先试将在浦江之畔试点,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到利率市场化,再到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瞭望者”和“信息员”,帮助市场预测前景、发掘机遇、控制风险,进而向全球发出金融市场的“中国声音”,形成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价格”。

  目前,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市值,还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无论是金融体系建设的宽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上海都已站到世界金融大国的“第一阵营”。

  “而金融大国首先体现的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弱的‘软实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价格发现、信息生成乃至价值创造,都是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

  “后危机”时代,在中国试图通过上海自贸区探索金融深度开放与融合的历史关口,构建全球金融信息新格局、建立世界金融传播新秩序,亦显得空前迫切。

  “增强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大战略,也是服务中国金融开放、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严旭说。

  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文件提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设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第一次从地方立法角度确定了支持新华社在上海建设新华08金融信息平台。

  引导资金,引领资本,信息就是金融的经脉。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要建国际金融中心,无论如何要拥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部金融信息系统,这是比较好的起步。”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

  在熠熠生辉的“蓝宝石”背后,“上海中心”的总高度已突破592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形大楼”已接近世界之巅。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和能级也不断提升,“无形大楼”引发的奇妙“化学反应”逐渐绽放。

  在过去的一年,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FFA)中央对手清算业务在上海清算所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在主要的全球化衍生产品上实现了以人民币计价清算零的突破;国债期货上市,中国大步迈入“金融期货时代”;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版的原油期货上市迈出关键一步……

  “2013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第六位,成长发展要素排名四年蝉联第一。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对于进一步发挥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作用,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环境’建设,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孔庆伟说。

  近年,聚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华社打造了系列高端金融文化品牌,包括“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沪上金融家”评选等,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和上海金融文化的新名片。

  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将实现从工程建设的‘物理反应’,到做强功能的‘化学反应’的转变,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金融要素聚集地的特殊优势,放大辐射带动效应,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