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球化进入4.0时代 智能技术引发大变革

林威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球化进入4.0时代,智能技术正以更个体化、更猛烈、更不可控、更不可预测的特点席卷全球,引发大变革。

  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人工客服?一家美国公司是否能完全依赖雇用外国员工?白领是否会面临失业冲击?世界贸易和全球化研究专家理查德·鲍德温在其新书《失序:机器人时代与全球大变革》中指出,伴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以及通信壁垒、语言壁垒的打破,“白领机器人”与“远程移民”发起就业冲击,新的职业阶层将会诞生。

  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失业速度与其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失业是确定的,就业从来就不是确定的”,作者预测在未来几年可能发生大规模工作转移现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通过历史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作者进一步分析指出,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全球失序的范围及影响正在扩大。未来不接受预约,旧规则只适合旧问题,我们需要为新工作做好准备,为新经济制定新规则,从而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避免全球性失序与混乱。

  美国原副国务卿、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理查德·库珀、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联袂推荐此书,盛赞本书的开创性与预测性。

  日前,鲍德温先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进一步探讨机器人时代与全球大变革的疫情变量和中国角色。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中国证券报:让我们从新冠疫情说起,它实际上是在您2018年原著出版之后爆发的。在书中您预测由全球机器人化所引发的大规模失业现象最早可能在2020年出现,更有可能则是在2025年发生。新冠疫情是否减缓了这一进程?还是由于在疫情期间,随着在家工作变得越来越流行,这个趋势以某种方式加速了?

  鲍德温教授:我认为,新冠疫情无疑加速了在线远程工作的全球化。迄今为止,大部分远程工作都是在本土内完成的,但企业与员工都已经习惯于与远程团队一起工作,因此富裕国家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开始将更多的任务外包给工资较低的国家。

  这不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改变的,但速度确实很快。我认为它更会像智能手机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中一样,一点一滴地、逐渐地,在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国证券报:您在引言中写道,2016年后,美国和英国政府针对自动化和全球化给就业带来不良影响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无异于用阿司匹林治疗脑癌。可以有更多的解释吗?您有什么建议?您如何看待去全球化的问题?

  鲍德温教授:书里指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和英国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政策。这些国内政策对受到自动化和全球化伤害的公民的支持并不比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癌症更有效。换句话说,它可能会让你感觉良好几个小时,但它绝不可能解决制造业中断和工资增长低的根本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更系统的计划,帮助从业者适应竞争冲击。在这里,我想到了丹麦和其他北欧国家实施的一些政策,可以作为参考。

  至于去全球化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会走向错误的方向,但目前还是主要限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是未来全球化的重点,迄今为止实施的政策不会使其放缓。

  大变革中蕴含机会

  中国证券报:中国在机器人时代与全球大变革进程中该如何定位?

  鲍德温教授:机器人时代与全球大变革是关于服务工作的自动化和全球化。对于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合格和有才华的劳动力,这是一个人才出口的机会。当然,我在这里指的是国际自由职业者。

  中国证券报:机器人时代与全球大变革进程中有何突破性技术或产品像智能手机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鲍德温教授:在全球机器人化这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是机器学习训练模型,其性能比以前好得多,可以使更多的办公室工作自动化,尤其是在劳动力非常昂贵的富裕国家。

  就服务业的全球化而言,我认为关键的技术突破将是机器翻译,它足以让中国的从业者与非中国客户自然互动。

  在硬件方面,我相信使用增强现实的会议系统将使远程工作人员看起来不再遥远,这将加速服务工作的离岸外包。

  作者简介:

  理查德·鲍德温,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读博期间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现为瑞士日内瓦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前沿经济政策研究网站voxEU主编。曾任英国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0-1991年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一职,参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日贸易争端谈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贸易、全球化、地区主义和欧洲一体化的著作和文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