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活跃度提升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自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以来,各市场参与主体加速入场,纷纷抢滩个贷不良资产市场。首批项目落地后,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AMC)参与进来。专家预计,未来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将呈现供需两旺局面。随着业务常态化,估值将逐步回归正常。

  市场主体参与热情高涨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信息显示,截至4月16日,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数量达434个。其中,出让方涵盖6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受让方涵盖五大全国性AMC及其各地分公司、38家地方AMC。

  截至目前,共有15则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信息挂出,涉及工行、农行、交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其中,工行参与最积极,共挂出5个资产包。

  在已披露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中,贷款类型以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为主,债权总额在数十万元至数千万元之间。其中最大的资产包来自平安银行,共计93户560笔债权,债权金额为5995.23万元。

  各家AMC对个贷不良资产包展现出极大热情。近期工行发布的2021年第5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不良资产包在经过多轮竞价后,最终由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摘得,资产包中债权合计436.6万元,债务人合计11户。这也是河南省内首批落地的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

  价格将回归理性

  专家认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对于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改善精细化管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钟惠馨预计,未来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整体翻番。2025年消费信贷不良资产余额规模预计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试点范围扩大,不良资产处置AMC市场将快速发展,大量产业链延伸机会随之涌现。

  对于个人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信用卡、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等多种业务模式已有银行率先以小包进行了“演练”,目前行业内大量金融机构都在准备大规模操作体量较大的资产包,预计该业务未来将呈现供需两旺状态。

  曾刚认为,鉴于缺乏经验、广告效应等原因,从首批项目实际情况看,最终成交价普遍高于资产证券化可比资产水平。随着业务的常态化,买卖双方会逐步回归理性,更多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业务运作。从现有可比资产情况来看,预计正常价格应该在本金一折左右。具有较强清收处置能力的市场化机构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