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长出向上脱贫力量——我国推进产业扶贫成效综述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题:长出向上脱贫力量——我国推进产业扶贫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杨静、于文静

  进入藏历新年,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脱贫户央宗迎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和家人围着火炉畅聊生活的变化。

  “2018年以前,我没听过车厘子,更别说吃了。2019年第一次吃到了自己种的车厘子,那个滋味真香甜!”对于22岁的央宗来说,家里世代放牧、种植青稞和土豆,车厘子曾是新鲜物。如今,村里建成车厘子基地,不仅能吃到好水果,她还学会了种植技术,每天约有120元务工收入。

  产业找得准,增收步子稳。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香格里拉市,过去种植的农作物品类有限,亩产效益较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当地挖掘气候资源优势,引进农业企业,着力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高原车厘子品质好,因为土壤疏松、光照充足、病虫害少,空气和水源好。”贵澳香格里拉园区总经理沈宇豪说,2018年公司从村民手中流转1428亩土地建园区,政府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委托企业购置苗木进行产业化种植。目前,7万余株车厘子树茁壮生长。基地还吸纳40多名村民长期务工,农忙时务工群众过百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包括“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国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到3个扶贫主导产业。

  “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全国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澜沧县,曾是“直过民族”拉祜族群众聚居的贫困县。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后,院士专家团队经常下田与群众交流,发现当地适宜冬季土豆种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带动当地群众种出了优质土豆。

  去年因疫情影响,传统销售渠道受阻。朱有勇尝试“院士带货”模式,走上“云端”,在电商平台直播卖土豆。1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人次的网民观看,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销售一空。

  “贫困地区必须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闭环。”朱有勇说,下田做直播,是向农户直接普及推广电商运营经验的好办法。

  农产品产出来是基础,卖得好才有效益。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贫困地区,加大农产品营销推介和帮扶力度,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出村进城,卖上好价钱。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