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金学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目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再优秀,到一定时候都会落寞,何况大多数公司都是平凡的企业。以过去的统计数据来说,企业平均寿命40年,平均高成长期11年。百年老店有,长寿公司也有,但都是凤毛麟角。投资对了是运气,投资错了也不用怨天尤人。

  前几天笔者跟朋友们讨论A股市场,笔者的观点是对2440点这个今年初创下的底部不需要过度怀疑,因为我们早在这之前和之后证明过它的有效性和循环级别的相称性。目前A股市场实际上有点类似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股市,底部已现,但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结构以及股价结构还没有推动大盘上升,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来完成系统自调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投资?笔者粗粗理了一下思路:如果说2016年初的底部2638点之前主要是成长投资,2638点后主要是价值投资,那么在这个阶段中,无论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投资,都无法给我们带来可靠的、可以让我们满意的收益。原因就在确定性高的个股,价格都已不菲,大多数公司在这个期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有一种说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那么哪些东西是确定的呢?

  首先,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会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股市的市值与股价指数会不断上涨,这里的“不断”当然是指一个大的历史跨度,不是每天每月每年都上涨,这是凯恩斯的长期好友理论,已被多个主要国家的股市所证明。

  其次,经济与社会发展犹如一场长期的淘汰赛,在这场比赛中,一定时段的强者恒强是客观规律。各主要股市,按照市值、营收等指标筛选出来的成分股指数表现总是好于全市场加权平均指数,这也是确定的。

  其三,任何阶段,都会有新兴的成长公司出现,成为黑马,成为牛股,这也是确定的。

  其四,股票投资的利润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公司价值的提升,一个是来自市场永无止境的波动。前者分享的是公司红利,后者分享的是市场红利。公司红利来自公司价值提升,市场红利来自人性,一段时间的悲观到一段时间的乐观,这也是确定的。

  在高度不确定的阶段中,依据上述4个确定性,笔者觉得首先可考虑资金的分配问题:一部分专门做指数化投资,买ETF;一部分押注好的标的股;还有一部分可考虑待时机成熟时做分级基金。

  这三个部分,风险依次提高,收益也依次提高。

  过去讲人性的弱点是贪婪与恐惧。其实真正贪婪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恐惧,包括某些看似贪婪的冲动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恐惧——对失去机会的恐惧。如果手中有较大量的持仓,这种类型的恐惧就会少很多。因此可考虑把50%以上资金放在ETF上,做指数化投资。

  收益不高,这是大多数人不喜欢做指数化投资的主要原因。其实,大多数行情中,ETF的收益总是高于同期大盘指数,哪怕是最指数化的沪深300指数。比如,2440点到3288点,沪综指最高涨幅34.8%,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则超过了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综合指数的负担更重,你涨我跌彼此抵消的现象更严重;二是当行情来到时,盘子较大的股票往往成为大资金的首要考虑对象。

  近来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方案成为被各方热议的话题,其中一条就是长期资金入市。这些资金入市,优先考虑的还是那些较大市值的股票。

  当然,过于契合综合指数的ETF不是最好的指数化投资标的。比之更好的是建立在各种类股、行业、风格、概念指数上的ETF,它们在每一波行情中,都会较大比例地领先于同期大盘指数。把它们作为一揽子投资标的,根据自己喜好,再结合当前市场情况,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投资标的,通常能获得很好的风险收益比。

  流动性及规模也是选择ETF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些ETF规模太小,日平均成交额也很小,一般就不宜选。在相同的ETF中,要尽可能选择规模较大的、日均成交额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成交额动辄仅几十万元的不宜作为投资标的。

  笔者有两位朋友曾经为短线风险大还是长线风险大进行争论。一个说,短线风险大,这价格波动怎么抓得准?一个说,长线风险大,企业未来会出现什么变化怎么吃得准?短线的走势至少是我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两人说得都没错,他们分别指的是投资的两类风险,价格波动的风险和企业经营的风险。应对价格波动风险的最好途径有两个:一是对交易时机的准确把握,二是长期持有,用时间来熨平价格波动。前者需要技巧,后者需要承担企业经营变化的风险,而ETF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风险。所以笔者认为,通过ETF对股票做长期投资的做法,将在A股市场中逐渐盛行起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