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投公司:从中国视角深挖投资机会

中投公司:从中国视角深挖投资机会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十年再造两个中投 国有资本增值率达14.35% 

  中投公司:从中国视角深挖投资机会 

  中证网讯 (记者 彭扬) 

  9月29日,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迎来成立十周年。自成立以来,中投公司国有资本增值率达14.35%,资产总额超过9000亿美元,与国家分两笔投入的2490亿美元资本金相比,增长了两倍多,相当于十年内再造两个中投。 

  “公司目前正在编制未来十年发展规划。虽然具体内容尚未定稿,但在一些发展方向上已有了共识。”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表示,希望全面加强公司机构化能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受人尊敬的国际机构投资者。 

  理性投资:“中国视角”挖掘机会 

  对于未来中投公司如何挖掘投资机会,屠光绍介绍,要从“中国视角”深度挖掘投资机会。背靠中国市场是中投公司有别于其他国际机构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深度融入世界的历史机遇,将是中投公司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中投公司将致力于成为最了解中国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最了解世界的中国对外投资机构,深度挖掘具有“中国视角”的投资机会,连通境内外企业和市场,在国内国外之间搭建纽带和桥梁。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此前表示,在私募股权、私募信用债、私募房地产、私募基础设施和对冲基金等资产类别,应容忍相对更高一点的风险,同时能获取相对更高一点的回报。在这些板块中如何添加中国元素、用中国视角来提高附加值,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祁斌表示,中投公司未来要强化直接投资战略和能力建设,重点关注与中国相关的跨境投资;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依托中国消费者的巨大市场潜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于发达和发展中市场,有效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实施双赢和多赢战略;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与产业界、PE界、地方政府、证券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模式。 

  中投公司要继续提高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屠光绍认为,这是经过公司十年发展检验过的结论,也是未来继续坚持的原则。中投公司将不断改进资产配置与组合构建,持续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与时俱进的运营支持能力,深化内部资源协同和知识共享,塑造良好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全面提升机构化投资能力,努力打造高绩效的投资机构。 

  此外,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因为人力资源是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维护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与投资合力,共同挖掘全球化进程中的投资机会,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资本动力。 

  对于下一步具体投资策略,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郭向军表示,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已处于恢复阶段,各国货币政策将开始趋紧,资产收益将面临较大挑战。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将有三个变化:一是适当增加非公开市场包括另类资产投资的比重,二是加大自营特别是直接投资的力度,三是基础设施、高科技、健康医疗将是中投公司最重要的投资领域。 

  十年来,中投公司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一直坚持三大投资理念:一是坚持总组合的理念,从总组合角度规划投资策略、开展资产配置和组合分析、进行组合管理,保证总组合的完整性、纪律性和稳健性;二是坚持长期投资者的理念,发挥长期投资者对短期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优势,获取非流动性溢价;三是坚持风险分散化的理念,通过在各风险因子间的分散化投资,降低组合波动性,控制组合下行风险。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投公司锁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积极对接“中国元素”,通过国际化、商业化、专业化运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地区累计投资约100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港口、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也涉及矿产、能源、船舶、电力、高科技以及农业等泛行业投资项目。 

  下一步,中投公司仍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金融资本的纽带与支持功能,努力将自身的资金实力和投资经验与实业企业的行业优势和管理经验相结合,携手国内外伙伴机构一起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园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各领域投资合作,力争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业、资本产融结合的跨境投资之路。 

  互利共赢:促进对外投资合作 

  作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参与者,中投公司诞生于国际金融危机之时,成立伊始就投入对外投资的浪潮中。为培育中投公司的自营能力并实现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业务更加明晰、专业、有针对性的业务分工,2015年1月,中投公司成立专门的直投公司——中投海外。 

  中投海外作为中投公司的直接投资平台,充分发挥对中国经济深度了解的比较优势,利用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带来的机会,加大挖掘具有中国元素投资项目的力度,尝试进入前景良好的新兴行业。同时,强化直投项目的投后管理,加大参与力度和主动性,更好地管控项目风险和实现管理增值,稳妥开展项目减持和退出工作。 

  尤为关键的是,2015年中投海外正式投入运作后,中投公司建立了“中投公司:中投国际+中投海外+中央汇金”的管理模式,母子公司职能明确,术业有专攻,实现境内外不同业务分工的更加专业与细化,优化了公司架构和投资管理。在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中投海外通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顺利完成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直投投资项目,发挥了对外投资“先遣队”和“排头兵”作用。 

  正如国务院副秘书长、中投公司原董事长丁学东所说:“把直投业务和其他的公开市场业务分开,直投业务能按照自己的逻辑规律和方法来开展投资,的确是一个公司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 

  中投海外主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和多双边及平台基金管理,促进对外投资合作,力争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2016年,中投海外全力加快机构化建设,在建章立制、能力提升、项目投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积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投海外2017-2026年业务发展规划纲要;二是优化投资部门架构,推进激励机制创新,提高中投海外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三是结合直投项目决策特点,探索投资决策环节创新,提升投资决策速度和效能;四是继续完善运营支持、法律合规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五是与国际机构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国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对接。 

  2016年,中投海外完成投资决策的项目共16个,涉及承诺投资额合计约50亿美元,覆盖电力、铁路、港口、管道、TMT、农业、金融等领域。 

  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也是中投公司拓展全球触角、深化伙伴关系、提高投资能力的发展战略举措。 

  2010年11月,中投公司在香港注册登记、设立全资子公司——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以充分利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及其国际一流的投资、金融服务环境,从而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目前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在管资产合计约120亿美元,取得良好业绩。 

  2011年1月,中投公司设立多伦多代表处。2015年12月,中投公司设立纽约代表处,同时关闭多伦多代表处。2017年5月19日,中投公司纽约代表处正式开业,为总部收集投资项目信息和提供服务支持,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沟通联络,加强中投公司作为负责任机构投资人的声誉和形象。 

  化茧成蝶:迎接更辉煌的十年 

  中投公司走过的十年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秩序跌宕起伏的十年。 

  中投公司成立时正逢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中投公司历年业绩也存在波动,但机构某一年度或短期内的收益率数据不能反映其长期表现。有的机构一段时间内业绩出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国汇率贬值或股市表现突出;有的机构一段时间内业绩承压,主要原因是资源、金融等周期性行业下行或新兴市场表现不佳。此外,同业对标还必须考虑投资使命、监管环境、流动性限制、组合规模等因素对投资策略的制约,业绩对标结果不完全体现投资能力。 

  投资者需要从更加深入、全面和长期的角度来看待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业绩,既不能简单地进行表面上的数字比较,更不能仅拘泥于某一项目、某一时段的投资收益情况。中投公司与其他长期机构投资者一样,追求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财务回报。 

  中投公司对外稳健、审慎地开展投资业务,对内有序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截至2017年8月底,中投公司资产总规模超过9000亿美元,境外投资累计年化净收益率为5.51%。 

  屠光绍表示,中投公司较好地实现了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成长为与国际接轨的全球第二大主权财富基金。经过近十年时间,中投公司搭建了规范的内部架构、制度流程和投资管理体系,建立了资产配置以及股票、债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多个业务条线,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业务,形成了一些业绩出色的投资策略。 

  中投公司探索形成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汇金模式”。汇金公司在我国金融改革中应运而生,从注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到救助券商、保险机构,从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规范股权管理机制,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国家队”到推动旗下机构整合、上市,十多年来,汇金公司秉承创新精神和市场化专业化理念,营造开放性平台,较好地完成了作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压舱石”、稳定金融市场的“调节器”和金融改革的“试验田”等各项任务。 

  屠光绍表示,回首过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中投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背靠中国,连接世界,完善管理,推动合作,中投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十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