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私募业生存门槛显著提高 中小公司面临成长烦恼

证券时报

  进入2018年,私募业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与此同时,私募行业内部分化加剧,伴随各方面综合成本提升,行业的生存门槛显著提高。此外,龙头私募对资源的虹吸效应,使得中小私募的发展越来越难。

  规模5亿以下公司

  有生存压力

  “私募的管理费已一降再降,如果从银行等机构拿资金,平均管理费费率在0.5%左右。”深圳一家中型私募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私募一般至少需要4个到5个人运营,以及一个办公场所,人员成本叠加租金差不多一年就要200万元到300万元。”

  该私募人士说,“按照5亿的管理规模计算,一年管理费收入大约250万元,如果投资业绩没有获得正收益的话,也只能刚保本。所以,5亿规模以下的中小私募目前均有生存压力。”

  “5亿”这一私募生存门槛,与元葵资产董事长施振星此前的判断不谋而合。“当一个行业发展成熟时,它总会出现这样的定律——即20%的公司会管理市场上80%的资金。假设符合"二八定律",简单测算,大致是前20%的私募平均管理二三十亿元的资金规模,排名后面80%的私募平均只能管理一到两亿的规模。” 施振星说,“我们前一段时间计算过,作为一家私募基金,生存的基准线为5亿元(管理资产规模)。”

  生存门槛的提高意味着私募行业的洗牌还将继续,小微私募占比过高仍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自主管理规模在1亿以下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数量为6963家,占比超过80%。“美国市场私募数量在3000家~4000家,国内现在有2万多家,未来肯定是要洗牌的。”有业内人士表示。

  中小私募发展受挤压

  除了生存问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不少中小私募面临“不进则退”的成长烦恼。

  “中型私募现在处于重要的发展期,也是比较敏感的时间段。”艾方资产总裁兼投资总监蒋锴介绍,量化私募运营成本比较高,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信息技术系统(IT)、租金、办公费用等加起来,一年有一两千万元的固定成本。对于稳健策略的公司来说,如果管理规模不到20亿,规模不能快速增长,压力会比较大。

  百亿级头部私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让中小私募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通常私募资金来源有几类:一类是上市公司等法人资金,第二类是金融机构的资金,第三类是普通客户资金。”上海一家私募公司市场部人士称,“大型机构合作的私募并不多,它们通常只会跟几家头部私募合作。现在,在策略接近的情况下,除非业绩好很多,不然中小私募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来越少。”

  对于中型私募的发展,蒋锴作了很多思考。他认为,私募行业洗牌,头部私募的示范效应能够增加各方信任感。与海外市场相比,国内私募行业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往后看,行业大有可为。现在领跑者已经有了,但地位还没有那么稳固,行业还处于充分竞争阶段。

  “面对行业洗牌,我们的选择是加大研发投入,争取抓住机会做大规模。我自己挺有危机感的,如果以后一下子把海外量化机构放进来,竞争会非常激烈。” 蒋锴说。

  七禾网创办人沈良也表示,私募行业两极分化未来会延续,目前来看,草根私募发展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

  当然,也有一些中小私募并没有太过担心。“我们不会刻意追求规模的增长,更多是顺其自然,坚持"以投资驱动市场"的理念。公司对资金要求比较严,会寻找契合公司投资理念的长期资金。”2017年私募冠军、方圆天成执行总经理谢执山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市场,其实给中小私募提供了不错的发展机会。

  “与很多公司不同,我们的产品不收管理费,只收业绩提成,公司自信能通过长期价值投资,在给投资人创造资产增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谢执山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