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经济搅动资本市场“一汪春水” 私募寻求多样化退出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上市并不一定是投资人的摇钱树。2017年包括众安在线、阅文集团等在内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在经历了上市后的狂热后,股价均较上市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折。(21世纪经济报道)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市场发展科项目管理部主管许正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交所的新政瞄准“新经济”,瞄准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满足一定条件的新经济公司并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以及境外上市的大中华区企业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

  尽管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犹存,但随着小米等内地创新型企业纷纷赴港上市,“新经济”公司上市热潮来了。

  “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我们的上市制度改革将深化并拓宽融资平台,并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退出的选择。”香港特别行政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在近日于香港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私募投资高峰会”(以下简称“私募投资会”)上表示。

  “新经济”是指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而吸引这类企业上市是近期港交所新上市制度的一大重要目标。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市场发展科项目管理部主管许正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港交所的新政瞄准“新经济”,瞄准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满足一定条件的新经济公司并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以及境外上市的大中华区企业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

  在私募投资会上,刘怡翔透露,在新上市制度之后,已经有一定数量新经济企业申请赴港上市,新制度能够吸引投资者对生物科技和 “同股不同权”(WVR)类型的公司的兴趣。

  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机构也向本报表示,医疗研发等生物科技类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咨询明显增多。有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预测,未来十年医疗生物类公司将占上市企业的主体。

  然而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上市并不一定是投资人的摇钱树。2017年包括众安在线、阅文集团等在内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在经历了上市后的狂热后,股价均较上市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折。在受访者看来,这些股票与美国科技股联动性较强,近期国际政经情势波动使得这些股票股价受影响,此外,上市初期这些股票预期较高,下跌后逐渐回归基本面。

  瑞信亚太区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洪长福也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几年新经济上市数量明显增加,但上市必然是企业对自身公司情况、当时的市场状况综合考量后的结果,因此上市潮“是一个很动态的事情”。

  受访人士也表示,除了上市外,并购、重组、上市等等也越来越多成为投资新经济的私募基金退出的渠道。

  新经济与独角兽的狂欢派对

  谈起近几年市场的变化,汇生咨询创始人及CEO刘鹏在私募投资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2016年的时候一级市场还是比较低迷的,在2017年、2018年的投资开始发生改变,市场上有了很多投资,“IPO市场很活跃,无论是港交所还是美国都很多”。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境外企业IPO的数量74起,其中50起在香港,24起在美国,相比2016年的10家和2015年的9家,从数量上来看,2017年是中概股IPO自2011年以来最火爆的一年,而这种火热的情势或将持续。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小米、美团等传闻或确定会在2018年年内上市的企业,总估值规模超过了2300亿美元。

  火爆的市场下,香港将上市制度改革瞄向“新经济”更让很多公司“蠢蠢欲动”。

  瑞信证券中国宏观研究主管陈昌华分析道,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在2010年VC(风险投资)投资的资金额大概是硅谷的十分之一左右,到2015年已经大致一样。

  陈昌华指出,在2014年到2016年中间,PE/VC的资金成本比较低,很多投资者在当时使用了较低成本的美国的资金,而当美国的利率上升之后,资金成本上升,投资者就有变现的需求,“现在借钱的资金成本和前几年完全不一样了,投资者也会比较急切。”

  “未来两三年,可以想象很多前几年投下的投资者的钱会通过股市变现”,陈昌华指出,港交所的新政改革也让这些投资者的退出更容易。

  但洪长福也指出,投资者的资金运作三到七年后,退出是基金考量的一个因素,会鼓励企业进行包括上市在内的退出方式。

  另外一点,洪长福认为,企业在某个时间段通过上市,不论是打造品牌、进行融资,还是对于员工持股的流动性考量,激励人才等都是有正面作用。

  当初阿里巴巴退市的时候,也有基金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退出,洪长福表示,随着企业在治理方面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国际化,企业董事也会提出“什么时候会考虑上市?”因此,洪长福认为,上市潮是一个很动态的事情,像“小米上市可能两年不太合适,雷总(雷军)也讲过会在比较舒服的时间上市,目前市场也在、投资者也能够接受的时候,那就会是这个上市的窗口”。

  但随着新经济公司不断上市,包括2017年阅文集团、众安保险等在内的企业在经历上市初期的暴涨之后,均较最高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像阅文集团股价尽管近期有所上涨,但仍较上市初期高点下滑约28.5%。这让市场怀疑“像小米等公司的在香港巨额IPO,这让香港市场资金吃紧,对市场里的其他公司也会有影响”。

  对此,洪长福表示,从资本周期来看,市场长期还是往上走,但是中间会有一些比较大的波动幅度,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加息、地缘政治以及贸易因素,不同因素影响了投资者的气氛。

  “现在国债水平和去年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市场本身非常动态,企业本身也有流动性的挑战,要考虑多重因素”,洪长福说。

  陈昌华也分析称,企业的股价由其基本面决定的,而市场好不好是短期的事情。目前新经济企业的股价上升比较多、估值比较高,盈利预期已经比较高,要透支股价也比较困难。

  陈昌华也表示,股价的好与不好,不能过分夸大IPO的因素。

  私募退出渠道多元化

  尽管港交所等交易所的新政的确对部分企业IPO起到了刺激作用,但上市并不是私募退出的唯一渠道,其他退出渠道也逐渐增多。

  许正宇也表示,港交所的新政对上市企业也有诸多限制,例如,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对未盈利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还提出要有一个资深的投资者投资在企业里,希望这家企业已经得到市场认可,才能上市进行交易。

  此外,对于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则会要求,同股不同权的权利拥有人,对公司有持续的贡献。许正宇解释称,考虑到新经济企业和老经济很大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依靠发起人的智慧来持续发展,在没有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下,发起人的股权被稀释,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港交所允许一定的空间,让发起人持续对公司有影响,但是如果发起人的影响力没有了的话,那么他的权利也就不存在了。

  私募在选择上市的渠道退出外,通过并购、出售(trade sale)的途径退出的数量也在增多。摩根士丹利亚太并购业务主管谭楚翘在私募投资会上表示,大概十年前,很多PE还在做风险投资,在选择退出机制的时候会选择让企业上市。

  但是在5至7年前,像协议控制等开始出现,包括出售等途径使得私募的IRR、退出的时间点更容易掌控。谭楚翘指出,在接触的私募基金的客户中越来越多地会选择M&A、出售等形式退出。

  TR Capital 管理合伙人修志明表示,私募基金都会有时间的压力,在资金期内希望能够快速退出,除了IPO、M&A、出售等,私募基金之间的换手的数量也在增加。

  近年来市场的变化让私募退出的渠道选择性更多。景林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合伙人曾晓松表示,在港股通开通之前,香港资本市场对于中小盘的股票不是特别认可,很多私募在退出的时候甚至是要打折卖出。

  而在港股通开通后,日成交量非常高,曾晓松表示,这使得PE会在决定企业上市的时候,考量在哪个市场中会有更多的可比公司,同行业企业估值如何等。但香港的市场还是更加理性,曾晓松指出,最近新上了很多独角兽企业,不少IPO当天就破发了。

  修志明透露称,最近接触的一些大陆的公司中,原计划在A股市场上市,但是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公司最终选择重组后在香港上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