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起底私募“保壳”一条龙服务 8到10万元即可“保壳”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对“空壳”私募的严格清理和私募备案要求的趋严,一些中小私募机构悄然发起了一场“保壳大战”。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保壳”服务花样繁多,甚至形成了一条龙的服务产业链。

  有专门做私募“保壳”业务的第三方中介人士称,备案200万元规模的首只私募产品只需要8-10万元的费用,不仅可以向私募出借资金,还可以帮忙找投资项目。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保壳”服务都存在合规上的问题,要警惕“保壳”服务商利用私募机构着急备案的心理,骗取不法经济利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小私募掀起“保壳大战”的背后,是整个私募的业绩寒冬。今年A股走势不佳,结构性行情匮乏,导致多数私募出现亏损,甚至不少知名私募也马失前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中长期来说,市场的大幅下跌往往也酝酿着投资机会。

  8到10万元即可“保壳”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的规定,私募基金公司登记成功以后6个月内必须发行备案第一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截至发稿,中基协数据显示,合计有2981家已登记的私募管理规模为零。这些私募或将面临“保壳”压力。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对“空壳”私募的严格清理和私募备案要求的趋严,一些中小私募机构悄然发起了一场“保壳大战”。在此背景下,提供私募“保壳”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活跃起来。

  近日,有中介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称,“已有一万多家私募基金公司未发产品被注销了,做完管理人备案6个月内一定要发首只产品。如果您没有产品要发布,我可以提供‘保壳’服务。”

  该中介表示,可以为客户提供“保壳”一条龙服务。“发一只200万的私募产品,费用一般是8-10万元,包括全部服务。私募机构只需提供一个公章及账号密码即可。”

  另一专门做私募“保壳”业务的第三方中介人士告诉记者,资金是中介自己的,双方需要签一个产品协议,之后,中介公司会根据私募机构的情况设计产品和募集资金,备案完成后,存续三个月时间,再清算退出。

  “保壳”中介提供的合作协议显示,中介将自行开发符合私募机构要求的客户,并向私募机构提供客户信息,促成私募机构和客户签署合同。私募机构在客户协议顺利履行、合同款项结清、不存在解约风险的前提下,要向中介支付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伊洛投资总经理冀烁文告诉记者,中介机构“保壳”一般是两个方面:如果私募有自有资金,他们可以帮忙做产品设计、投向安排、填写备案资料、找券商托管等,或者找一些新三板、上市公司定增等项目;如果私募没有资金,他们可以先借给私募几百万发产品,但要约定好备案以后几个月产品清盘。

  “事实上,对于打着‘保壳’旗号的壳中介服务机构来说,其实‘保壳’花样还有很多。”大唐财富高级研究员曹琪表示,比如中介机构事先联系好被投企业,成立契约型基金,正常成立产品,走备案流程,在备案成功之后发指令赎回资金,提前清算基金。现在许多券商也提供这种服务。

  目前“保壳”市场还出现了“代持”的新玩法。记者调查了解到,有机构由于团队资质不够,无法在中基协申请到私募基金牌照。如果买别人的牌照,实控人会随之变化,于是就找原来的实控人代持,壳方可以继续发产品,收益则归买方所有。

  记者注意到,“保壳”一条龙服务已经受到监管关注。中基协近期在其官方微信发布《严正声明》,强调拟备案私募应该存在真实募集投资行为,合格投资者应以自有资金出资,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出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