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桥水投资备案首只私募基金 外资私募已达15家

每日经济新闻

  全力做多A股?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刚发了首只中国私募产品!外资私募已达15家!

  在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记后不到4个月,全球最知名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旗下的私募管理人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了首只产品“桥水全天候中国私募投资基金一号”,这是桥水发行的首只中国私募基金。

  目前在协会已经登记的外资私募达到15家,这些外资私募备案的私募基金产品已有20只,正在积极布局中国A股等市场。

  桥水投资备案首只私募基金

  据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今年10月9日,外资私募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桥水投资)就成立了旗下首只中国私募基金——桥水全天候中国私募投资基金一号,该基金产品于10月17日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并公示,托管人是招商证券,该私募备案旗下首只中国私募产品距离公司在协会登记备案不到4个月。

  (图片来源:基金业协会)

  2018年6月29日,桥水基金在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协会登记信息显示,桥水投资成立于2016年3月7日,备案于2018年6月29日,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人民币,注册资本实缴比例33.859%。企业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在协会登记机构类型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王沿(YAN WANG),曾在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威灵顿管理公司、美国桥水投资公司等多家知名外资金融机构任职。

  据了解,桥水基金被誉为最赚钱的对冲基金,他们首创的秉持风险平价(risk parity)原则的全天候(all weather)资产配置,已成为机构投资者主流的资产配置方法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中国备案的公司旗下首只私募产品的策略也是采用全天候(all weather)策略,全天候策略配置的是风险,而非资产,通过平衡分配不同资产类别在组合风险中的贡献度,实现了投资组合的风险结构优化。

  桥水的全天候策略框架,是经典的“四宫格”:在对经济环境进行四分的前提下,全天候策略将资产类别与其适应的市场环境一一对应:在经济上升期,股票、商品、公司信用债、新兴市场债券将有较好表现;在经济下降期,普通债券和通胀联系债券表现较好;在通胀上升期,通胀联系债券、商品、新兴市场债券表现较好;在通胀下降期,股票、普通债券表现较好。

  而值得注意的是,桥水中国区法人代表王沿曾在2018年北大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言,详细阐述了桥水的资产配置理念和方法论,我们是做Alpha的,Beta和Alpha是很不一样的事情。Beta即所谓市场的回报,投资人所赚取的是风险溢价,因为他承受了比现金更高的风险。其实做投资就是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你买了不动,这个称为Beta;还有一个是你不断的根据自己的判断买来买去,这个我们称之为Alpha,非常难。

  外资私募已达15家

  另外,火山君注意到,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10月16日登记备案成功,机构类型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企业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为LU MING,而其工作履历显示,LU MING先后任职于荷宝基金管理公司上海代表处的首席代表、荷宝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瀚亚投资(香港)有限公司战略并购部的顾问。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由瀚亚投资(香港)有限公司100%持有。

  (图片来源:基金业协会)

  随着今年来A股市场的调整,其估值优势越来越明显了,外资私募的入场步伐也在加快。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富达、瑞银资管、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安中、元胜、桥水、瀚亚投资等15家外资机构,在协会登记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据统计,目前外资私募发行的私募产品已经达到20只,包括股票、债券、多策略等。比如最新的桥水投资发行的桥水全天候中国私募投资基金一号,还有贝莱德投资发行的贝莱德中国A股机遇私募基金1期,元胜投资发行了元盛中国多元化一号私募基金,另外瑞银资管已经备案了3只私募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震荡,但外资私募普遍对A股比较有信心,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主管施斌近期公开表示,经过市场调整,现在是较好切入点。考虑的时间段不太一样,外资看得更长远。原来在A股都是低配,所以实际上他们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外资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市场火热的时候可能他们会犹豫这个时点是不是很好,现在市场调整后很多个股估值下降了很多,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讲反而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