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部分私募:2月是全年较好配置时点

王辉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A股市场韧性十足

  在经过鼠年第一个交易日的调整后,A股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充分显现出市场韧性。主要股指持续自低位回升,创业板更是连续创出年内新高。多数个股股价呈现快速反弹修复走势,一些个股更是全线收复了先前的失地。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机构对于A股短中期的研判,再度显现出乐观预期。

  A股先抑后扬

  受疫情因素影响,上周沪深股市在鼠年开盘首个交易日出现调整,但随后市场情绪在基本面向好预期和政策面利好等积极因素推动下快速企稳,主要股指先抑后扬。其中,上证综指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创业板指更刷新了2020年以来的年内新高以及2016年12月9日以来的逾3年新高。

  从主要股指的具体表现来看,截至上周五收盘时,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当周分别下跌3.38%、0.66%和0.62%,而创业板指则上涨4.57%。从市值风格角度来看,上周上证50、沪深300等大盘风格指数表现,明显落后于创业板指、中小板指、中证500等中小盘风格指数。再进一步从市场成交量角度来看,全周A股市场成交量能则显著放大。其中,上海市场、深圳市场全周平均单日成交金额分别超3400亿元和4800亿元,环比前一周均增加两成左右。

  在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方面,在上周放量上涨的背景下,市场整体估值仍运行在历史相对偏低水平。Win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收盘时,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沪深300等五大指数的最新市盈率(整体法),分别为12.39倍、24.82倍、27.77倍、58.13倍和11.76倍。从历史纵向对比来看,除创业板指外,其余四大指数的估值水平,均继续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私募继续看好后市

  对于A股市场在短中期的进一步表现,目前私募业内的整体多空研判正重回积极格局。多家一线私募机构认为,在当前个股行情此起彼伏、成长风格持续主导市场的背景下,继续看好A股市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表现。

  私募排排网上周周中发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针对本次疫情给A股市场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有多达76.09%的私募机构认为,疫情对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A股慢牛的趋势未变,且目前A股估值整体偏低,2月份将会是全年较佳的配置时点,投资者可把握节点逢低布局;仅有27.91%的私募机构表示由于市场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建议等待基本面明朗化后再做配置。在此之后进行的私募基金经理抄底意愿调查则进一步显示,有68.75%的私募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已出现逢低布局的好时机。整体来看,私募业内对于低位买股的投资信心明显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在上周市场自低位持续反弹之后,目前多数一线私募机构对于市场的进一步运行,也继续偏于积极。弘尚资产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优质公司的长期价值判断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对于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公司的运作模式也都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与此同时,行业整合将加速,细分行业龙头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强者恒强效应将更加显著。未来,压抑已久的消费和投资会出现较快反弹,经济基本面反而可能会迎来加速增长阶段,市场结构性的慢牛趋势短中期内仍有望延续。

  星石投资认为,A股长期运行趋势不会改变。2003年A股虽然经历了非典,但全年上证综指仍累计上涨10.3%,特别是当年5月中旬疫情开始稳定后,前期跌幅较大的行业均有所反弹。此次随着疫情的控制,市场将回到长期向好的趋势中。

  关注结构性机会

  上周,科技、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成长风格行业板块持续强势,而白马蓝筹等权重板块表现相对落后。目前一线私募机构在具体看好的结构性投资机会方面,整体则继续偏于成长。

  榕树投资董事长翟敬勇判断,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A股新一轮的投资机会将会持续集中于新兴产业。回顾美股标普500成分股的市值排名,随着全球互联网浪潮的兴起,近20年成分股市值排名居前的公司已经由通用、IBM、埃克森美孚变成了苹果、亚马逊、谷歌、脸谱等互联网公司。而在疫情对中国经济长期运行不会出现实质性影响的情况下,宏观经济也正经历转型期,未来科技产业将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包括新能源、新能源的智能化应用、智能化产业链、半导体、5G等新兴行业将有巨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继续看好上述行业领域的投资机会。

  星石投资认为,在疫情短期利空冲击之后,A股长期运行趋势不会改变。在政策呵护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未来市场预计仍然是成长股为主的行情。从行业配置角度来说,疫情对于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科技板块的影响相对可控。2003年非典期间,无论是生物医药行业,还是以TMT为代表的科技行业,相对大盘都有超额收益。在此背景下,下一阶段将继续重点关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5G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生物医药行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