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的成功秘诀

申毅金融界基金

  编前语:本文作者为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兼CEO Ray Dalio(雷伊??达里奥),Bridgewater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650亿美元,Ray Dalio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旗下的Pure Alpha基金在1975年—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358亿美金,超过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

  雷伊·达里奥

  雷伊·达里奥/Ray Dalio简介:

  对冲基金巨头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兼CEO,,美国亿万富翁。2010年管理的基金收益同行业第一,收益率高达44.8%。2011年凭借近1,200亿美元的资产,雷伊??达里奥的布里奇沃特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继续收获令人瞩目的成果,即使在对冲基金普遍亏损的情况下。由于大量投资美国和德国国债,雷伊??达里奥的对冲基金在2011年获得了约20%的投资回报率。2012达里奥1975 年在自己位于曼哈顿的公寓内创立了布里奇沃特公司(Bridgewater)。他现在掌管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布里奇沃特联合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该公司拥有约1,300亿美元的资产。戴里欧正计划2017 年前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市修建一栋7.5 亿美元的新公司总部大楼。他已经向普世基督徒默祷团体(World Community of Christian Meditation)和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等类似团体捐赠超过2.5亿美元的资金。Ray Dalio有一个坚持了42年的习惯:超脱禅定法(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要在市场中赚钱,你必须独立思考,并保持谦卑。必须独立思考,因为人云亦云无法让你赚钱,众所周知的事情早就体现在价格上。然而无论何时,与市场共识对着干,出错的概率都是很大的,因而你必须谦卑。

  在职业生涯的早年,一些非常惨痛的失败投注给了我这个教训。1981-82年,我犯下了最大的错误。当时我确信,美国经济即将陷入衰退。我的研究令我相信,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债务已经高企的背景下,全球将迎来一波债务违约潮;如果美联储试图通过印钞来解决问题,通胀就会加速。我是如此确信萧条即将来临,以至于我在专栏、电视台甚至国会证词中宣布它会到来。1982月8月,墨西哥的违约更令我确信我的正确。然而,我错了。我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尔(Paul Volcker)采取了降息、印钞和创造信贷的行动,帮助美股启动了一轮大牛市,美国经济也迎来了一段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黄金时期。

  这段插曲教会我永远对犯错心存忌惮,无论有多么确信自己是对的。于是,我开始努力找寻那些最聪明的人,那些不认同我看法的人,以了解他们持异议的原因。只有在了解他们的全部观点后,我才能决定该接受还是拒绝这些观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么做不仅增加了我正确的机会,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寻求有见地的异见是一门艺术。精通这门艺术的人都明白,自己总有出错的时候,努力去了解他人的想法——不仅仅是结论,更是背后的原因——对于确保自己不会犯错是有价值的。

  他们以好奇而非对立的心态对待异见,同时保持我所谓的“开明与自信”。这意味着他们拥有平静地吸收而非排斥他人观点的能力,并且能清楚地分析出为何自己无法得出同样结论的原因。他们能仔细而客观地聆听异见背后的原因。

  大部分听我谈及此方法的人通常会说,“没问题,我很开明的。”但是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他们对于犯错持“开明”态度。真正的开明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那是对自己会犯错的持续担忧,是对选择的不断质疑而非捍卫。它需要你放弃对你脑海中受自尊心驱使而认为是正确的答案的搜寻。相反,你需要积极地质疑你所有的观点,寻找异见背后的支撑因素。

  这一方法在Bridgewater的每周研究会议上得到了灵活的运用,我们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自由开放地提出异议,共同探索异见的优势和劣势。这是获得一个好的教育和提升决策能力最快的方式。当所有人都赞同我的观点,而他们给出的理由也让我觉得有道理时,我通常处于一个做决策的良好状态。当所有人都还不认同我,而他们的理由也让我不解时,我就知道在做决策前,我需要提出更尖锐的问题或从其他行家那里获得更多的第三方观点。

  我想强调下,遵循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我盲目地接受他人的结论或者采纳少数服从多数得出来的方案。我们的首席投资官们是投资决策的最终负责人。但是我们都能通过保持独立的观点,同时挑战彼此的观点,然后尝试消除异议来实现更好的决策。我们总是处于持有某个意见,同时对它进行压力测试的境地。

  于我而言,这么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从逻辑上来说,当两个人出现异见时,其中一人肯定错了。为什么你不想去确定,这个人不会是你呢?(本文由华尔街见闻翻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