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锦:民企寻求国企帮助是推进混改的好契机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9日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对于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以及“国进民退”等方面进行了回应。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对此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需求持续旺盛,国企民企之间不是“谁进谁退”“此消彼长”,而是共同做大蛋糕。相信在这一阶段调整后,民企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会加快,整个经济布局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同时,民营企业寻求国营企业资金以自救,正是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好契机。

  李锦认为,“国进民退”说法既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从供给侧与产业链两个角度理解刘鹤同志的讲话,寻求“国民共进”的实现途径。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民企困难是“三期叠加”的表现,一些前期通过高负债扩张较快的民企,由于偏离主业,在流动性上遇到困难。此外,影子银行受到了抑制,过去民企大多数靠影子银行来融资,而资管新规的推出断了民企以前的“财路”,民营企业退出成本高导致僵而不死,债务链条解不开。这时,中小企业自救的方法是寻找国企做“庇护伞”,这是民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自救措施。而国有银行或者国有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帮助,恰恰体现了国企和民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

  李锦指出,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在布局上,国企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在经济稳定、技术创新、维护安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民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条件;民企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竞争环境、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全面的分工协作,二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从具体企业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一个企业的规模无论有多大,也只能处于产业链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不可能囊括全部的产业链条,因此,必须要有其他企业为其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