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桂平:发展普惠金融需充分发挥政府、银行等多方作用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2日在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未来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政府、银行、市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作用。

  刘桂平认为,数字化技术为解决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创新了普惠金融的风控模式。三是改变了普惠金融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范式。四是丰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五是重塑了普惠金融的经营生态。六是重构了普惠金融的信用体系。

  刘桂平介绍,截至上半年末,建设银行普惠型贷款突破9000亿元,当年新增2210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在运用数字技术以前,普惠型贷款一年新增只有200亿元左右。

  “尽管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不少普惠金融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仅靠数字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刘桂平认为,发展普惠金融还需要政府、银行、市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持之以恒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摸索和求解。

  一是激发普惠金融供给的内生动力,解决“愿意做”问题。商业银行要夯实内部激励传导机制,完善分支机构绩效考核方案,提高普惠金融业务考核分值权重,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优惠价格,引导分支机构加大普惠金融业务拓展力度,要加强资源配置,核定单独的信贷规模,配置专门的财务资源,安排专项的激励费用和营销费用,保障资源投入力度。要细化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推动基层机构深化落实。

  二是提升大数据的整合能力,解决“能够做”问题。在数据的架构设计上,要实现企业级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统筹规划,构建覆盖前、中、后台的数据驱动流程,提高数据的使用效能。在数据挖掘管理上,要对数据的采集识别、加工处理、分级授权和脱敏处理等进行全流程管控,推进数据标准化、有序化、可视化。在数据分析应用上,要注重提取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关键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增强获客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培育竞争优势。在数据价值创造上,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做主,用数据优化流程、驱动业务、提升利润。

  三是要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解决“鼓励做”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加强普惠金融风险防控,解决“持续做”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建立更加智能和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预判,依据数据进行决策,依托系统进行基控,提高风险管控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高效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监管与指导,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同业信息沟通和业务协同机制,防止对部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多头融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