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信合作式微 信托寻求机构及高净值客户补位

证券时报网

  随着银行业正式进军大资管领域,曾经如火如荼的银信合作正面临拐点。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在感慨“狼来了”的同时,当下最紧迫的莫过于找到能够填补银信合作将丢失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近两年银信合作的政策一直在收紧,我们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深圳一家信托公司中层管理人士说,“不过,我们已开始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也在大力拓展其他机构业务。”

  据了解,除了拓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业务外,信托公司还展开了对上市公司资源的角逐,同时,为高净值个人客户定制产品也成为信托业未来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

  银信合作式微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于银信合作的态度一直较为谨慎。早在2010年,银监会便出台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存量银信合作的理财业务加强管理,其中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余额不得超过银信合作业务余额的30%。

  此后的两年,各地银监局不时地通过窗口指导来加强对辖内银信合作的监管。但这并未能阻挡银行理财资金的旺盛需求,银信合作的总量从2011年一季度末的1.5万亿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1万亿元。

  在三年前,单一信托往往意味着银信合作,2010年单一信托规模仅为2.27万亿元,其中银信合作便达到1.67万亿元,占比高达73.57%。而2013年二季报的数据显示,银信合作在单一信托中的占比已下滑至22.05%。

  这意味着单一信托在逐渐地甩掉“银信合作”这一标签,单一资金信托的客户结构也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高端化的发展趋势。

  自2008年信托业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以来,资金信托的客户一直由低端的银行理财客户(对应“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中端的合格投资者客户(对应“集合资金信托”)和高端的机构和个人客户(对应“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构成。

  “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的结构占比反映了信托客户从低端到高端演变的历程。由于规范银信合作的监管措施的持续实施以及6月份发生的 钱荒 事件影响,可以预见该比例还会继续走低。”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表示。

  而一旦银行推出资管计划,信托曾经的“通道”功能则显得愈加尴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信合作不仅占比会下降,绝对值也会大幅缩水,只要银行大面积铺开来做,银信合作就没戏了。”沪上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士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