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徐高:“稳增长”发力 先破后立难行

顾鑫中国证券报

  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较为悲观,市场并不看好一季度的整体经济形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预测,一季度GDP增速几乎肯定会跌破7.5%。不过国务院已传递出很强的稳增长信号,相关政策已经开始发力,这些措施有望在二季度见效。

  在徐高看来,1、2月经济增速的下滑非常明显。经济增长应该已经滑落到政府为增长设定的下限附近。从PMI的就业分项指数来看,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这是稳增长开始发力的最重要原因。不过,1、2月经济数据也有些夸大了经济走弱的程度。比如出口同比增速的大幅下滑、信贷投放减速,都跟春节因素有关。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见效,以及数据方面自然回调,徐高相信经济增长短期内会回升,他预计3月经济增长数据会好于1、2月,而二季度GDP增速也会高于一季度。

  “结合中国经济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如果没有稳增长政策,经济增速下滑就没有底。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看来政策已经发力。”徐高认为,政府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要确保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城投债的发行从2月下旬开始已经明显放量。2月发行量接近千亿元,明显高于去年末一个月5百亿元的低点。而从3月上中旬的数据来看,3月城投债发行量应该更多,接近过去几年单月城投债发行的峰值。“这是一个明确的政策放松信号。但政策见效可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待一些投资项目启动后才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徐高指出,受产能过剩影响,PPI连续两年多同比负增长。这一格局在今年上半年都看不到结束迹象。3月PPI同比降幅应该比2月更大。这表明在生产资料领域的通缩压力非常大。由于短时间内很难把大量产能压缩,年内PPI同比能否转正,关键看政策能否刺激投资,进而推动需求回升。如果稳增长措施切实启动,PPI的环比增长率有望在二季度转正。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当前的稳增长与2008年的保增长有何不同?

  徐高:与2008年的“四万亿”比起来,这次的政策应该会有三大不同。

  政策力度比2008年会小很多。2008年在外部冲击之下,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当时国内政策刺激用力很猛,虽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明显复苏,但也留下了通胀上升、房价上涨、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等后遗症。而当前的政策并不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是希望增速不要下滑过快,不要威胁就业稳定。

  货币政策放松的程度会小很多。“四万亿”最让人诟病的是2009年9.6万亿元的天量信贷。而这次货币政策会保持谨慎态度,不会大量放水,应当是有针对性地对投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这次稳增长应该主要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实现。2008年“四万亿”的一个教训是过度刺激了制造业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压力进一步加重。相信这次在制造业投资方面不会有明显动作。

  中国证券报:产能过剩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去产能为何如此之难?

  徐高:现在产能过剩的规模巨大。我国目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工业增加值的17%,占比名列第一。

  但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只有10%,比工业占比低了7个百分点。如此大的差距意味着工业生产能力远远高于国内需求能力。这种产能过剩格局已经持续了差不多20年。期间只有2003年到2008年,因为外需旺盛,把这个问题暂时掩盖。

  产能过剩的格局之所以会产生,关键原因是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缺乏市场化约束机制。当企业过度投资时,不会受到资本市场约束,这根植于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是短期内能调得过来的。

  现在有人说要通过去产能来重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缓慢而痛苦。在1998年至2002年我国的去产能都没有让经济走出通缩陷阱。而现在的产能过剩状况更加严重,绝不是几年内能够去得干净的。

  现在还有一种流行观点是不破不立,认为长痛不如短痛,不如容忍短期经济增速下滑,让市场出清,从而换来长期的健康增长。但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速下来之后,中国经济真的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吗?

  去产能说起来是轻飘飘几个字,但落在现实中,就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而且去产能有自我加速的倾向——企业倒闭会引发需求进一步萎缩,导致更多企业倒闭的出现。无论是老产业,还是新经济,在需求萎缩的冲击下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破”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可行选择,在经济增速不破的情况下,努力推进结构转型,才是最好的出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