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行年底发福利 理财收益率飙升

陈洋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年尾将至,多家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达到4%以上,吸引很多市民购买。业内人士认为,每临年底,银行考核业绩的压力加大,中小银行提高中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而现金管理型银行理财产品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走势。由于银行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募集资金能力强,且到期兑付情况直接与银行声誉挂钩,安全性明显更高。一些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受到投资者追捧。

  突如其来的股汇债“三国杀”加剧了年末资金面的紧张局面,银行为揽储,全面上调理财产品收益率。打算趁年底购买高收益率理财的投资者近期可以择优出手。相比人民币,美元存款利率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无明显优势。银行保本人民币理财产品一年期收益率在3.5%左右,稳健互金平台多在8%左右,而美元理财产品在1.5%至2%,收益率明显较低,再加上银行换汇的点差损失,存在至少2%的利差。即便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因素,美元理财最多跟人民币理财收益率打个平手。

  关于“资金荒”的讨论,近期再次被提起。一些银行人士认为,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是一些城商行或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为了“年底冲量”而推出的“应急举措”。也有银行人士认为,美国加息恐导致国内一些资金外流,在央行没做出存款利率调整之前,银行希望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做法减少资金的流出规模。总体来说,这几年国内货币量属于“超发”状态,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金荒。

  2017年一季度,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广义信贷是宏观审慎评估(MPA)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相对传统贷款而言的更大范围的信贷。2016年起,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MPA,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质量情况、外债风险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市场人士认为,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可能导致银行机构在后期收紧对非银机构的流动性授信,而非银机构的债券组合杠杆相对较高,叠加跨年流动性需求季节性回升,很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加速去杠杆。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本周银行理财产品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幅升高至4.02%,较上周提高0.1%。7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共有29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3.30%,环比提高0.07%;8天至14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21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47%,环比提高0.67%,增幅最高;15天至1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10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86%,环比降低0.15%;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是发行主力,共有685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7%,环比提高0.14%;3个月至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共发行459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4%,环比提高0.12%;6个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共发行363款,其中6个月至12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245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89%,环比降低0.06%,12个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118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6%,环比提高0.15%。

  从具体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产品来看,如包商银行发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以4%的预期收益率夺得了8天至14天期限第一的位置,交通银行发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以8%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居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收益率首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