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探寻美元复杂性根源

李佳兴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每次重大举措,都可能会对全球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美联储推出的货币政策,调节的不仅是美国国内的货币数量和货币乘数,也是对全球经济的调节。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时常根据自身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和改变,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震荡与冲击。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美联储货币政策及资金流动变化,不仅产生所预期的“溢出效应”,也会带来难以吞咽的“溢回效应”。

  美联储由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分布美国各地区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美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局委员和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共同参与制定,以避免政策决策权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但是,美联储统一美国货币体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比如许多早期的美国人不仅不相信国家银行,他们甚至对所有的大银行都抱以怀疑的态度,那种若隐若现的偏见在农村地区尤其明显。因此,其调控美元的联邦储备制度也是多方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也正是今天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的根源。

  1913年美联储诞生之前,美国甚至没有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对风险也毫无抵御能力。随着美联储建立美元体系、完善美国金融政策,美国逐渐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在《美联储的诞生》一书中,作者指出,贯穿美联储成立始终的,是美国人对“集权”的恐惧。杰克逊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持久。如何与这种思想对抗以改变美国银行业的落后状态?书中的沃伯格、奥尔德里奇、威尔逊以及格拉斯们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对美联储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在已有的研究美元和国家金融体系的文献中非常珍贵。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只有从美联储诞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美元的本质和逻辑。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设计是全世界中央银行中最复杂的,这是因为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美联储能够保持一定独立性,不为个别集团控制,能够相对公正地代表各个地区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整个系统包括联邦储备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准备银行、约三千家会员银行及3个咨询委员会。

  早在美联储成立之初,《美联储法案》就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了美联储相对于政府的政策独立性。作者指出,在实际的演进和探索中,迫于某些历史时期政府、国会的压力和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的独立性都曾受到过严重挑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困扰美国的“滞胀”,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美联储过度迎合政府、试图同时追求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而造成的恶果。

  就像建立国会没法保证良好的法律一样,《美联储法案》也没法保证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将成为当权者的负担——这在当代和在1913年一样,纷争不断。然而,该法案统一了银行体系,这无疑使它更强。它创建了一个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机构,调节货币供应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对于无法依赖黄金开采的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这却是必要的。它提供了灵活应对金融冲击和经济阻力的解决方法,从而使系统更具弹性。然而,经过了10年的争论、分裂、恐慌、研究、阴谋、政党纲领、选举和立法工作,它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成就。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美联储的出身非常混杂。它借鉴了美国的两大传统——汉密尔顿主义和杰克逊主义。有人说银行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实际上,金融托拉斯赢了。但他们没有得到联邦委员会的控制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让步。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听命于华盛顿,在这么多详细情况和监管细节中,比它以往任何时候做的都要多。对控制权进行了分享——除了一个政府委员会,还有私人或准私人银行。同样,该组织是分开的——联邦在上,区域在下。货币的性质也是一个妥协。基本的协议是尊重美国政治的联邦特点,并克服它对集中化的激烈抵抗。

  多年来,调整利率是美联储对经济实施调控的最有效武器。美联储调整利率不仅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对世界经济也有重要影响。现在的美联储通过利率和银行储备金率控制银行的信贷,让货币控制更具“弹性”;同时美联储还被赋予了买卖政府债券的权力,从而也就有了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能力;此外,由于美联储拥有了弥补经营费用的征税权,摆脱了国会的控制,这也是美联储获得独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名义上说,美联储虽然不受司法和行政权的制约,但是难以避免受到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联储制定的政策,最终服务对象就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金融和实体经济可以共生共荣,当发展面临困境时,美联储一般只能牺牲实体经济保金融。

  本书作为研究美联储及其货币政策提供了很多独特、客观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联储的诞生都有着哪些历史的背景。基于此,才可以借助更长的历史视野,真正理解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的根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