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潘向东:加大优先股发行 解除股权质押风险

潘向东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笔者认为,近期股市快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信用遭到质疑,海外市场下跌引发国内A股市场跟随。随着股指中枢下移,市场对场内质押品的忧虑徒增,特别是对部分信用受到质疑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被动减仓。

  为何投资者会对A股的质押品市场如此担忧?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上超过97%以上的上市公司参加了股权质押,截至2018年10月16日,市场质押市值为4.4386万亿元。根据Wind数据,沪深两市共有2423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未解押,占全部A股的68.2%。目前,大股东触及平仓市值约29511.27亿元。

  目前有平仓风险的板块中,中小板占比最大,有739只股票被质押,合计质押1674.93亿股,占中小板总股本的20.09%。筛选出的股权质押风险比较高的前200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超过50%以上的为139家。累计质押比最高达82.18%。

  在庞大的质押市场面前,假若股市出现持续下跌,那么由于很多股票市值的缩水,进行了股权质押的股东将面临平仓压力,这样将强化市场的下跌。一些投资者即便觉得一些上市公司具有投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未来有股权质押平仓压力时,短期内也不敢购买,这样很容易产生市场流动性的缺失。一旦流动性缺失,在无量下跌面前,股权质押平仓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从而强化市场下跌。

  6月份以来的数据已经在印证这种演化过程。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1-5月,共有319家公司发布了500份有关补充质押的公告。而在市场持续下跌的6月份以来(截至10月15日),共有688家公司发布了1753份有关补充质押的公告,无论是公司数还是公告数都翻倍。

  2018年,随着市场调整,股票质押风险已经在逐步暴露,目前来看,多数公司仍然通过采取追加保证金、质押物或者提前回购部分股票收益权等措施化解质押风险。但一些之前扩张欲望较强,大股东质押率较高的企业,面对流动性的紧张,不得不走上处置质押资产,交出控股权的道路。

  中小板的很多民营企业,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是创业者一手打造。一旦由于质押品出现平仓风险,导致控制权的转移,上市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徒增。假若收购方属于同行业领域的企业,经营风险的冲击相对小一些。假若收购方属于非同产业类的、非同行属性的企业,仅仅是出于对上市壳资源的猎取,那么带来的经营风险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经济景气向好时,民营企业扩张的欲望自然比国有企业要强,但一旦经济景气向下,扩张型的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比那些一直稳健经营的国企必然要大。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体制的安排缺陷,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民营企业的信用将极大的破坏,从而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融资难。此时一旦民企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品也受到挑战时,很多民企上市公司很难有回天之力。

  笔者认为,特殊时期可以考虑启用特殊的政策来化解潜在的危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所谓的特殊政策就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出手,通过这一外力来打破目前市场下跌带来的不平衡。

  但政策性金融机构出手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就目前而言,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经营不错、历史上也治理相对完善,没有不良记录,只是因为大股东面临了股价下跌带来股权平仓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针对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来增发优先股,缓解短期质押品风险所带来的信用危机。

  优先股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一般规定的普通种类股份之外,另行规定的其他种类股份,其股份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优先股股东按照约定的票面股息率,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公司因解散、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时,公司财产在按照公司法和破产法有关规定进行清偿后的剩余财产,应当优先向优先股股东支付未派发的股息和公司章程约定的清算金额,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优先股股东持股比例分配。尽管优先股收益以稳健为主,但风险相对于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或者承接股权转让而言要小很多,这对于控制风险在第一位的国家政策金融机构而言,比较适合。

  与此同时,优先股股东的表决权受到限制。

  除特殊情况外,优先股股东不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股份没有表决权。但是公司累计3个会计年度或连续2个会计年度未按约定支付优先股股息的,优先股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每股优先股股份享有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权。这对于目前处于困境中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也很容易接受,它们接到受让资金之后,也不必担忧公司经营受到干扰。

  此外,由于优先股票股利不是发行公司必须偿付的一项法定债务,如果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时,这种股利可以不付,从而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而且,由于优先股票没有规定最终到期日,它实质上是一种永续性借款。优先股票的收回由企业决定,企业可在有利条件下收回优先股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对一些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民营上市企业而言,后续的担忧也可以缓解很多,一旦企业经营正常,如果它们担心股息支付会影响企业的成长性,可以考虑收回优先股。(作者为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