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好的经济学作为改变生活的杠杆

张缘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好的经济学》

  作者:【美】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撰写《好的经济学》一书的时候,恐怕想象不到他们标题中所提到的艰难时代,会在2020年以这样的方式,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全世界面前。美国股市创纪录在两周之内发生四次熔断,令人印象深刻。

  经济学帮人们做出明智选择

  《好的经济学》延续了作者一贯注重实证的研究方法,和作者上本畅销书《贫穷的本质》一样,为一些存在已久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是在英国脱欧、法国的“黄背心”运动,以及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爆发的不平等问题、环境灾害问题等背景之下写作完成,并及时指出在许多人脑海中普遍存在的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明显错漏。如同经济学家都喜欢使用的“钟摆”比喻,作者应该看见了世界经济正在朝着衰退的一极摆动,希望本书能够为人们面对挑战发挥些许作用。

  什么是“好的经济学”?我的一个朴素的答案是,对的经济学,或者说“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学”。

  即便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大部分人也听说过几个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不同流派,就好像是凌乱地摆放在工具箱中口径不一的扳手,当我们面对一辆需要维护的汽车时,只有选择正确的扳手,才能够松开或拧紧螺丝。这个比喻还有一个潜在的含义:并不存在完全无用的经济学(它必须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关键的问题是人类的判断和选择。

  这里引出了一个希望大家注意的观点,一个被无数前人重复的陈词滥调,却也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锈迹斑斑,丧失生命力的观点:我们的生活由无数选择所组成,这些选择决定了生活给予我们的回报。

  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好的经济学,首先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但经济学的影响范围远超政府的权力部门。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学。经济学是对社会以及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如何使用资源的研究。“经济学”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生硬,一般情况下令人想到枯燥的数据和图表。但其实,经济学讲的是如何帮助人们生存,并保持健康、接受教育,以及人们如何满足需求,获得富足快乐的人生。

  举一个例子。我生活在北京,在过去许多年里,我经常听见身边的北京本地人抱怨,外来的流动人口侵占了北京有限的资源。但这些外来人口真的侵占了北京的本地资源,并且伤害了北京本地人的经济利益吗?《好的经济学》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分析了移民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答案是否定的。外地人的到来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优化了本地人的工作类别。我相信,只要了解到这一点,许多原本赞成让流动人口离开北京的本地人,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并为自己曾经的狭隘感到惭愧。而一旦人们就此形成普遍共识,还可以发声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从而真正改善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我在做图书编辑的时候,曾经出版过一些关于宏观经济的图书。政府部门的官员、商业人士是这类图书的主要读者,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需要掌握最新的政策走势,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从而为自己的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经济趋势向好的时期,人们购买这类图书的意愿更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商业冲动,从而刺激了对这类信息的需求。

  实际上,在经济衰退时,随着个人抗风险能力的减弱,每一个选择的意义变得更大,选择恰当的经济学的意义也更大,而人们关注的问题也理应更加聚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班纳吉和迪弗洛为何将书名定为《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外部性”是经济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当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外一个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补偿,就产生了外部性。我们每个人,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个体,我们既产生外部性,同时也是外部性的承受者。我们的经济行为,既在个人层面上充满选择,又何尝不是通过这一个个、一层层的选择,织出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大网?

  本书从移民、贸易、增长、不平等、环境等一系列核心经济问题出发,以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社会实验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切入点,得到许多颠覆性的结论。我在翻译过程中,也时常会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受到不小的震动。

  当凛冬的严寒到来之时,有些动物会寻找洞穴或者冬眠,而那些像人一样的群居动物,往往会紧靠在一起,让暖流在彼此身上传递。希望这本《好的经济学》,能让一部分人率先团结起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