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汲取孙子智慧 搭建战略思维系统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善战者说》

  作者:宫玉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孙子兵法》一书中不少格言警句人们都能脱口而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俨然已成为象征东方智慧的一个超级符号。短短六千字,少有人通读,更不要说读懂读透了。相隔数千年,管理者为什么还要读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书?《善战者说》给出了充足理由。

  《善战者说》打破了《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从中提炼出孙子最核心的十二个理念,或者叫十二条原则,作为本书的十二讲。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作者把十二讲的内容构建成三个模块,分别是组织管理、竞争战略和领导力,这也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

  阐释战略理论

  孙子作为一名思想家,一直以来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进步。战略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说:“《孙子兵法》在今天也是一部杰出的著作,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观点能超越它。”了解《孙子兵法》,是我们理解中国谋略智慧和竞争战略的捷径。从血与火、生与死中总结出来的战争法则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和指导人们在商业领域的竞争和实践。

  举个例子,孙子用道、天、地、将、法五个维度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七个问题——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来构建取胜之道的模型,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可以说是极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如何奉行长期主义?如何实现基业长青?孙子的“五事七计”指出了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基本要素。

  《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战略理论的书,是一个纲领,因极其凝练,读来难免晦涩难懂。《善战者说》不但从中提炼了十二条原则,而且汇集了从战场到商场的大大小小的实例,通过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原则。书中的案例包罗万象:从战略到组织,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从己方视角到对方视角等。这些案例深入浅出,读者总能在其中找到引起共鸣的内容和思考的入口。

  我们身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不确定的迷雾笼罩大地。如何看清未来、如何把握现在、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解环境,这是深深困扰每个人的问题,管理者体会尤深。今天人们所经历的那些考验——在野心和能力之间权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纠结,在荣耀与责任之间徘徊——也是成大事者所经历过的。从前人的故事中照见自己,从战略的历史中看懂未来。军事战争的胜负与商业竞争的输赢,大国兴衰和公司兴衰背后有着共通的逻辑。对《孙子兵法》的精妙诠释,引领读者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追本溯源,洞透层出不穷的表象,去探究战略的本质。

  本书对大量案例进行了剖析。从阿里巴巴、美团、滴滴,到微软、谷歌、亚马逊;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街亭之战,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等,让读者在不同的时代、地域、人物之间纵横驰骋,自由收放视野、变换视角,从而建立起全局观和长远观,提升战略思维。

  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孙子兵法》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也确定了中国人战略思维和战略偏好的基本特质,是世界公认的一部战略学经典著作。战争是一种最强的竞争形态,《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就是竞争中基本的取胜法则和基本的竞争方法论。所以,可以把《孙子兵法》看成是一部竞争理论的专著。用从这种残酷的“强竞争”的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竞争方法,来审视人们所面临的竞争,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孙子兵法》战略理论的核心,强调的是最好的战略,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去取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东方战略智慧的典型代表,更是引领人们摆脱战略困境的根本方针,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战略思维与西方人的战略思维最大的不同。作者总结说:“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如果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以智克力。”

  《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什么?作者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其实很简单,两句话就够了。一句话是,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赢。另一句话是,如果非要打的话怎么办?要用智慧去打。要敢打,更要会打。要巧妙地打,要动脑子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胜利。”孙子非常喜欢用一个词——善战者,也就是用兵高手的意思,这也是本书书名《善战者说》的由来。

  本书为人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战略的思维、方法和原则可以对接今天所处的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阅读此书,能够在理解孙子智慧的基础上,搭建起自身的战略思维系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