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平安路径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四千亿美元市值,近十年股价年复合涨幅超过20%,保险和健康服务双驱动的抗周期盈利模式,美国健康险巨头——联合健康正成为全球保险业令人瞩目的样本。立足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政策端有《健康中国2030》及一系列顶层设计扶持行业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型,市场端有老龄化社会下公众的健康管理和医养需求,叠加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行业全面打开发展快车道和前沿数字化、智能化筑起的技术支撑,业内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充满期待。而在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看来:“中国能做出来比联合健康集团更优秀的、更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的医疗健康服务。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一条新时代特色的健康化保险之路。”

中国特色版“联合健康”呼之欲出

纵观中国平安近年来在大医疗生态的布局,无论是大手笔收购北大方正,强势获取线下医疗资源,还是几年前精准切入互联网医疗赛道,乘势而上把握线上医疗第一入口,抑或近期将全流程的私家医生服务全面嵌入重疾险产品。平安医疗健康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正与平安深耕沉淀多年的保险业务从简单捆绑的“物理效应”转变成孕育新模式、新业态的“化学反应”。在平安最新披露的中报数据中,中国平安使用集团生态圈服务的个人用户客均合同数达到2.9个,客均AUM达3.4万元,分别为其他客户的2.4倍、3.8倍。其中,在2.23亿个人客户中个,有近62%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达4.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

数据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联合健康标志性的“保险+健康服务”业务协同已显著体现在平安的经营成效中,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语境来看,中国平安的掌舵者马明哲将医疗与保险的协同融合提炼为“生态反哺金融”,从客户感知的视角解读,则将其定义为“有温度的保险”。

联合健康作为美国商业健康险龙头企业,其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保险+服务”领域的标杆。

具体来看,联合健康聚焦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United Healthcare和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的Optum两大主营业务。前者下辖四个事业部,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保险产品,在前端获客;后者旗下设有健康管理公司(Optum Health)、信息服务公司(Optum Insight)和药品管理公司(Optum Rx)三大平台,为保险业务的延伸,聚焦后端前期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康复的全流程式健康管理服务。

联合健康通过保险和健康服务两大业务的协同互助,实现内部价值转移,营收及利润也保持行业前列。据海通证券数据,2016-2020年间,联合健康的营收、利润、ROE等核心财务指标五年内稳步提升,营收的年复合增速为8.61%,ROE也增长至24.9%。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健康的重要利润来源于健康服务业务。2020年,公司的保险业务营收占比为60%,贡献了55%的营运利润;而仅占四成的健康服务业务却贡献了45%的营运利润。信达证券认为,联合健康利润来源的分配恰恰说明成熟的健康险管理公司除了从承保中获取收入及利润,搭建起的健康生态也能成为公司稳定增长的利润来源。

良好的业绩也带来资本市场高涨的热情,2010年以来联合健康股价涨幅为标普500的3.8倍,大幅跑赢指数,PE也由9.7倍提升至23.4倍。

模式的可借鉴性、业绩的可观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吸引着行业人士不断探究其发展秘籍。

海通证券在分析联合健康对我国险企的启示中认为,其一,联合健康能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别化的保险方案,精准挖掘客户需求,而国内的产品并未对客户需求进行细致区分,因而无法做到精准定价、有效控费,也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其二,联合健康充分发挥了健康管理与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它通过深化运用技术能力和健康服务,依托健康管理平台和数据信息系统,管理用户的健康习惯,为用户制定健康提升方案。而当保险公司从单纯的理赔角色,转变成一个给用户进行健康管理、寻医问药、以及日常健康维护和急病救助的门户时,其保险业务势必在获客便捷性、成本有效管控等方面大大受益。

而在平安体系下与美国联合健康同为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平安健康险,在客户人群分类当中,率先实施精准分层,将目标客群细分为健康、亚健康、慢病体和疾病人群,提供差异化的健康目标管理;而在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则立足于构建智能化的医疗及健康管理平台,一端对接体检、居家管理、智能设备、医院等数据,另一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防未病、识初病、控慢病、治已病的定制化医疗健康服务。

据了解,未来,随着保险支付体系与医健服务体系的不断融合,平安健康险将为客户提供更加定制化的、伴随全生命周期的、主动管理型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最新版“平安e生保”产品的发布会上,朱友刚表示,平安健康险将转型成为医疗健康服务驱动的健康险公司。在他看来,今天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保险保障+服务”,而是不生病、晚生病、少生病,即使生了病还要快速康复,这成了买健康保险最核心、最本质的期待和需求。

作为多年来平安寿险队伍展业的“敲门砖”,平安健康险及其主力“产品平安e生保”的转型升级,将为平安寿险队伍装备更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医疗险与健康服务的持续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平安不断向联合健康靠拢的加速度。

“有温度的保险”触手可及

2016年,平安健康险旗下产品“平安e生保”的横空出世,拉开了我国百万医疗险的序幕。作为百万医疗险的开创者,平安健康险逐步打破了既往健康险市场以长期重疾险为主导的局面,医疗险的权重逐步增加。

据介绍,“平安e生保”的推出不仅拉动平安健康险保费收入从几亿元站上百亿元的台阶,更直接引领了国内商业健康保险迈入高速发展新阶段。数据显示,平安健康险过去五年间保险业务收入从7.88亿元跃升至122.08亿元;健康管理服务收入则从2.5亿元增长至10.65亿元。放眼整个行业,2011年我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91.72亿元,2020年健康险保费达到81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57%。市场人士预判,健康险的保费规模在2021年将突破万亿。

乘着健康险行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健康险产品形态快速迭代,却也陷入同质化瓶颈。“这时候需要更加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式来跨维度竞争,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就是可以发展和突破的一种,头部险企拥有的资源、产业链整合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将使其在未来竞争中更可能获胜。”华创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

反观“平安e生保”,五年来持续不断在客群、科技、服务、资源等多维度持续积累和精进,已从百万医疗险“排头兵”进阶至“保险保障+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的平台模式。在整个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资源加持下,平安健康险已然打通了健康产业的各个端口,将稀缺资源嵌入客户院前、院中、出院和院后康复一站式、全流程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中。

据悉,平安健康险在住院安排环节,可协助安排北上广深等140个城市、1002家专科或综合医院住院床位;入院后客户提交申请24小时内,将有专人到院探访;出院后,平安健康险将安排专车陪护客户回家或送至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并承担家属的交通费用;院后还安排有专业服务团队上门服务,最长可持续6个月。

有着这样一套“保险保障+就医服务+健康管理”的模式,“平安e生保”一方面在前端为平安健康险获客;另一方面也为寿险业务积累了大量的潜在客户,成为业务引流的重要渠道。

据介绍,“平安e生保”在客户心中树立起成本低、质量高、“有温度”的产品口碑,自诞生之初就成为寿险代理人展业的“尖刀”产品和“敲门砖”。

而平安的寿险队伍先通过百万医疗险挖掘保障需求,进而促成后续高价值重疾产品的销售更成为平安综合金融价值转化的标准范式链条。

据悉,随着平安人寿的改革步入关键时期,围绕产品端进行的“寿险+”“综金+”“服务+”创新已渐次显现。首先是“臻享run”服务将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嵌入平安的重疾险产品,紧跟着在核心医疗险产品“e生保”中也配备全流程、细分人群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康复服务。

由此可见,平安的保险产品已经跳脱仅仅财务补偿的功能,步入健康管理和保险保障协同并进的新阶段。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生态业已形成。

与此同时,平安借助平安健康、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医疗等专业公司,打造“医+药+险”健康生态闭环,横向打通用户、支付与服务,实现主业协同,纵向拓展生态,获取产业资源。信达证券认为,“平安生态设施以自建为主,需要前期巨额的资本投入,但由于拥有各个环节的掌控权,能将核心数据与资源留在集团当中,产业协同将更加有效。因此,平安通过自建健康生态,构筑了自我独有的‘护城河’。”

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平安将科技作为关键抓手,着力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先知、先觉、先行”,以及更高频、更优质、更可及的健康管理服务和更定制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形态。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数据颗粒度越小、越细的精准产品定价,将为险企构筑起更大、更厚、更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目前,中国平安是最接近目标的一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