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类banner.jpg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12月28日在京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为主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王建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将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

更多>>精彩观点

会议信息

时 间:2014年12月28日

地 点: 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建国门内大街5号,长安大戏院东侧)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中国保险学会

协办单位

安邦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现场图片

top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会议上午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发言

  郑秉文:各位领导,今天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主题为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感谢各位领导参加。

  第一单元发布报告,通告我们团队经过一年的工作的结果。

  致辞之前我必须向大家说一下,养老金报告是8个同志近九个月艰苦的工作的成果,他们今天从外地赶过来,我代表社科院的团队,对八位同志表示谢意!

  我们分报告写的内容非常集中,研究名义账户方面目前国内是最好的,也是最前沿的,最结合实际的。我们这个团队对国外的名义账户追踪也是最紧密的,目前手里做的名义账户最新的翻译,明年发布。如何看待中国三中全会改革形势,为什么向名义账户转型。我讲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保障的突破。

  三中全会内容十分丰富,核心思想是经济体制改革在现阶段应该深化,应该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否有市场和政府重新处理关系的问题,在社会保障改革领域当中如何处理好五个市场的关系,这个思想是非常深邃的。三中全会决定45项内容对社会保障制度做明确的规定是这样的表述,为节省时间就不读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社会保障公平和效率问题相辅相成。同时指出全面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参保人的权益,这是核心。这条内容的关键是我们从以往的13年的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完善个人账户。

  确立可持续,精算平衡的原则。三中全会不仅仅强调坚持结合的形式,不仅仅是如何建立账户的形式,更重要是引入账户初衷,建立账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回归,回归建立个人账户的本原,本原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理论突破我理解两层含义:在名义账户NDC下消除了扩大激励机制的制约,为扩大账户提供了理论支撑。1997年建立账户的比例是11%。东三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做实账户的时候开始,世界银行和其他的学者一直问最终要做实8%。很难解释,要想扩大账户的比例,想提高激励性很难,受做实账户机制,转型成本,这个回顾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第二个突破混合型制度,我们在建立制度之初,明确建立是混合制度,混合型制度有很多种,我们现在正式纳入到中国的混合制当中来,看成是我们所追随的这样的制度。还有一种是积分制的,混合型名义账户是从90年代初兴起,现在是7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中国在明年就是第8个国家,我们要成为第8个国家制度作为社科院做出的应有的贡献。

  第二点为什么要转型,我们做实14年,为什么不做实呢?我们也想怎么样来表达,得做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既很学术,又很艺术。从两条来解释:第一条向名义账户转型直接原因,第二条深层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转型成本巨大,需要很多的钱,需要三万四千亿,已经做实四千亿,成本承受不了,财政压力大。在解决成本的时候各国有各国的高招,有的国家是私有化等等。但是当我们说直接原因的时候一定会问到一个事实,有三万四千亿的记账额,全国是二万八千亿,相差不多,一做实剩不了几千亿,压力不是很大啊?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的。有钱的地方做实的多,没钱的地方根本无法做实。这就是转型的直接原因,成本巨大。但是我现在确实也差不多有这么多钱,不可能做实差不多这么大的规模的账户原因,这是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还有根本,就是深层的原因。我们做的是符合艾伦规律,就是大家学界都说的一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二者之和,如果要是大于投资收益率的话不这么做有损失。就是二者相加,投资收益率或者叫内部收益率,或者叫生物收益率,实际收益率是有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中国来说太巨大了,前面二者加接近15%,后面收益率就是2%,损失是12%,十几年损失一万三千多亿,这是巨大隐性的损失,这个隐性的损失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钱,不能做实这么多账户的原因。我们财政这么紧张还是有一些钱也不愿意做实的原则,上海从2008年做实两年,每年是2个亿的利息钱,这也是中央政府不愿意做实的原因。这么做是理性的,这个理性思维是导致目前制度转型的重要的深层的原因,是根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

  我们要这个账户的目的还有什么?只有一个目的,只有它是目前能够拯救这个制度的根本。我们在转型的时候向名义账户转型不应该简单的把账做空(混合化)。

  扩大账户比例,让账户持有人得到实惠,增加激励性,增加他们的缴费,未来可以获得更高的替代率,养老金更多一些,这是对个人来说。对制度来说可以增加制度的收入,扩大制度的老龄化,这个是转型的根本目的。

  我们这个研究设定了三个假定条件,一个是小账户,第二是16%+12%,第三是28%+0%,全账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要分析。重点放在第三个全账户上,全账户是本项研究的政策主张,我们倾向于全账户。全账户有很多的不同的假定,不同于小的方案。一个是引入社会养老金,规模和基础以2013年的3190亿为基础,占GDP不到0.5%,相当于替代率5%,统筹养老金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统账结合的同城乡居保,现在的城镇职工来自于雇主的缴费。公共财政全民应该均等的制度。

  第二特点,如果用财政做一个统筹养老金的话把雇主养老金做成统筹基金,拿到以后可以得到9个制度上运行上的提升。一个最大的提升是我们消除了制度的便携性的困难,不能从这个地方转移到那个地方,统筹基金仍然为地方政府的羊肉。不能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很多制度的弊端,这里有九条,不一一说了,非常的重要。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财政负担不是很严峻的,全国4千万人党政机关地方单位分布在地方个人,在座党政机关好多专家,还有一些领导同志,做课题汇报!下面由课题组的五个同志给大家汇报,讲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然后对照机关事业单位的方案对企业进行改革,再对三个方案进行比较,以及改革潜在的隐性财政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张盈华发言

  张盈华:各位领导专家,感谢大家莅临我们的报告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NDC。按照我们方案设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方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照现行制度20%,8%缴费,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关于改革方案的几个关键参数,给大家解读一下,在汇报报告的时候便于理解。延时退休,所有人同时起动延时退休,女性是60岁,男性65岁。NDC最核心的内容是利率,是生物收益率,在我们体现为岗位工资增长率,岗位工资增长率我们在做制度设计的时候充分体现在NDC方案设计里。还有就是投资收益率,我们同事会介绍为什么选择7%的NDC长期的收益率,这是重要的参数。

  大家看资料的时候注意和城镇职工制度的比较,不能解读成我们通过改革之后又要搞双轨制,机关事业的缴费基数,是落实的缴费基数,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所有的收入相当于岗平工资的1.2倍,我们设的70%到80%,机关事业单位缴费基础是企业的1.5倍,大家能理解未来的事业单位是在这个地方体现的。机关事业单位制度赡养率是非常高的,这个线在测算期是5年,从2015年到2090年将达到90%,任何一个制度的话都没有保证这么高的概率,财政可持续的。

  关于我们的测算先给大家汇报基本方案,如果不改革的话养老金的待遇是这样的情况,分为三个部分:职业养老金可以看到是四年一个跳跃,这个线的红色线是本人替代率,这个破折线女工人作为主体待遇可能会下降。这种波动性是存在的。另外中间绿色的线,这个替代率是中年人和老人的平均替代率。再往上是岗平替代率,我们拿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和岗平工资,2040年以后岗平工资超过百分之百,养老金是能够被改革者接受的。

  关于财务收支情况,我们关注一下红色的线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收支,2050年之后会出现当期的收支缺口,到2050年赡养率突破50%,前期的积累以及投资收益养老金才会好一些。职业年金是实帐,2090年职业年金积累规模非常客观的,超过当期的财政收入达到DGP百分之二三十。

  我们这个制度设计之后财政负担和不改革比较,是这样的:红色的线不改革的,财政负担现在虽然看不出来有多大,因为退休的人不是很多,赡养率相对比较低,2050年之后一路向上走,达到财政收入的12%。NDC按照这个改革设计之后是平缓的,财政负担相差一倍。

  社会养老金不仅是机关事业,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作为国民应有的权利,最开始是5%左右,财政的财力进行调整,负担不会超过财政收入的1%,财政可以承受的可以保证现行制度和NDC制度的衔接。

  我们做一个备选方案,把费率28%降到24%,财政负担会缩小10%,养老金的待遇明显的下降,下降6个百分点,我们在制度设计之初的时候可能要动用储备型资金,改革衔接的时候保证待遇不会有明显的下降。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NDC的改革的制度,我们看出来财政负担会减半,从2040年之后到2090年会翻一番,但是在NDC下面2090年提,完全由于投资收益的影响。

  改革可推高养老金的待遇,机关事业单位NDC改革之后职业年金的作用可能会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职业年金整个替代率为25%左右,非常客观的,这是对企业年金正向带动。我们呼吁包括媒体和官员在内,继续合力向前推动中国养老金投资制度尽早出台。媒体的朋友也应该关注一下,机关养老金改革并不是要普遍提高公务员的工资,而是提高部分岗位工资,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房连泉发言

  房连泉:运行参数,主要国家养老金的缴费率和替代率的指标,比较低的是韩国,智利、美国、日本,比较高的是瑞典,我们国家缴费率是28%,替代率2012年不足50%。为什么替代率会这么低,分析的原因是参数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国家缴费是比较迟缓的接近工资的80%,而我们国家只有60%。

  城镇职工假定缴费基数是0.64,平均缴费年限是25年,我们现在个人账户是139,将来财政名义账户用精算的办法算出来。城职保制度改革方案名义账户记账利率采用岗平工资增长率。

  参保人口结构和制度赡养率到2050年,参保人口到2037年将近4亿。2059年达到一个顶峰,替代率是不停的翻升的。

  当年退休的养老金,像上一年缴费的工资,平均工资水平这样替代率是比较高的,岗平工资比社会平均工资要高,达到65%,从2014年开始改革15年之后有一定的损失。

  全体人员岗平工资替代率这样的趋势到2050年之后比较平稳。

  基金收支情况社会养老金靠财政发的,28%账户收支的情况。

  到2071年的时候出现收不抵支,如果进行测算基金收支在2071年没有问题的,如果采用全账户的算法。

  社会养老金支出的情况,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然后就是占GDP的比例,1.2%左右,这个范围包括企业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

  备选方案24%的费率,作为一个替代率的比较,下降5%,费率下降对替代率影响是5个点,10%。还有一个测算,刚才说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替代率是有差别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普遍高,是岗平工资1.2倍,但是企业低得多,所以这会有一个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不是按照改革之前待遇差的概念。

  改革会不会把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放在一块,我们进行了测算,如果放在一块的话,在这个改革方案之下有多大的影响。2087年影响不大,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十几。

  主要结论,上面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来以下几点,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案的话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改革到2050年之后定一个平稳期,有可能降低费率,影响不是太大,会有一定的下降。这两个制度并存的话对基金结余影响不是很大,这是我的基本汇报,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齐传钧发言

  齐传钧: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叫名义账户,大家可能看成是个人账户。名义账户核心的要点,是能够完全适应人口变化。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很多西方国家一旦下降待遇会出现街头动乱,很难调整待遇。名义账户是适应未来人口,未来人口怎么变化?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更少的人养更多的人,待遇本来就下降了。必须有弹性,就是名义账户。名义账户是形式,本质是要适应未来人口的增长。

  另外就是经济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随着互联网基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两三亿的老年人待遇不可调整,反过来说对经济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相当于恶化,经济越不好的时候我们的负担越重。名义账户本质就是适应未来人口经济的变化。

  还有一个本质,从社会保障理论来说将福利刚性,变成福利弹性,未来确定的是人口老龄化风险,还是不确定的是全球化经济和各个国家的波动,必须要求福利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必须有弹性。

  什么是好的名义账户?分两点,名义账户制能不能适应人口的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适应这个变化。

  我们做的方案能不能和原有的制度可衔接,好的名义账户适应人口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更能够和原有的制度衔接。

  名义账户具有的理论优势,大概是六条,就不多说了。

  全账户方案具备符合国情的独特优势:化解地方道德风险,一步到位实现全国统筹;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获得高收益成为可能;在制度覆盖有限的前提下财务更具可持续性。

  记账利率设定在8%,很多人质疑,8%的利率能持续吗?我告诉你能持续,正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未来20年中高速的增长,完全有可能。从理论上来说人口增长率,获得内部收益率。很多人来自于企业,企业好了,自然会吸引很多人加入。为什么国外人口增长率低,中国过去30年可以达到16.4%。

  西方国家基本养老金是完全覆盖,中国覆盖的人群相对比较早,因为涉及到转换的问题,我们制度有激励,我们制度就可持续,所以我们制度覆盖有限情况下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也迎刃而解。

  名义账户是两点争议:

  1.公平性,有的人说实行名义账户公平性会差,我们这个制度目前参保人数只有2.7亿,不到3亿人,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将近8亿,大部分人在这个制度之内,向贫困人倾斜,2.7亿人搞小富人区,撇出去4亿人,把4亿人纳入进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这是公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覆盖面只有2.7亿人,4亿人没有加入进来。

  2.名义账户待遇降低,经济人口如果不好了,自然会下降了,如果说经济人口好了,待遇自然上去了,这不是名义账户问题,而是在于你对名义账户怎么理解。

 

  主持人郑秉文:同一个时期,如果把不同的制度目标都想发挥出来的话是很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着重追求某一个制度目标,目前这个制度目标我们个人觉得应该还是强调个人终身,生命周期平滑为宜,加强吸引力是最重要的。最大吸引力在于精算中性,获得精算公平是最大的激励。如果知道预期交多少钱,加上利息拿多少,未来就能拿多少钱,这个就是精算中性,是最大的激励。

  名义账户最大的特点像储蓄一样,本金加上利息就是未来的收入,如同银行存款,高息存款,比住房吸引力更大,远远高于住房公积金,这个就是新思维下的公平。我知道我未来交多少钱,拿多少钱,我就愿意参加这个制度,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再被分配了,划不来,就少交费,尽量的逃费,缩小年限,到15年就不交了。如果这样的制度人人都想交得越多、越长,拿得越多,这样对个人是公平的,对社会,制度都是公平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高庆波发言

  高庆波:养老金制度中的主要因素,对于政府来说完成目标的起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我需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有这个资格加入这个制度。讨论好这样的制度以后可能有其他的问题,从劳动者角度来看,所关心的就是缴费和收益,有两种:一针对我自己的,二针对我和其他人的,什么样的差距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我们养老金差一倍,这样能不能说不可接受?我首先说不能,一个人工作15年,一个人工作30,差一倍,我不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两个人条件相当的,其中一个人在企业工作,一个人在机关事业单位,这样我肯定认为不可接受的,因为违背了相对收益。最后我会考虑制度给不给力,对劳动者将来有没有保障。我们知道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当中工资增长率保持增长的态势,这样就得出来一个结论,任何没有和工资增长挂钩的养老金都会被抛弃的。

  如果从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普通人角度,遇到养老金制度,应该从哪个角度上判断这个养老金制度一定是需要改革的,我个人提出来比较简化的观点,一是养老金待遇是有积极效益的。二是调整机制,中国养老金待遇和调整机制是,待遇决定机制,我们退休那一刻决定这个基数,这个确定以后,养老金替代率不能过低或过高,养老金为保障老年人,不因为年老没有劳动而受到影响,养老金制度如果出现问题的话这个养老金制度要改进的。

所有的方案我们延用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成本待遇的公式告诉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可能是岗平工资的3倍。

  我们的公式,因为没法区别缴费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距,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可能具有的激励所有的群体,压低缴费基数是无效的。

  社会统筹部分最重要,是齐博士讲的,一个人选择缴满15年不是一种,现行制度条件下这样的选择是非常理性的,因为每个人可以通过少缴费,压到最低也好,要缴费年限也好,获取的收益是最大的。一个人延期5年退休的话最终获取养老金待遇和多工作五年的人养老金待遇不但不少,还要多一点。制度里要求所有人要多缴多得,曾经努力工作的人多缴能够多得。现行社会统筹部分净收益,个人账户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低于现在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利率太低。

  全账户制度的优势与困难:

  优势:个体理性与制度理性二者有了统一的可能性;最有可塑性制度。

  困难:公众的信任。

  精巧的制度设计,假设记账利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提升0.6%,那么40年后,养老金替代率较原来上升1.27。

  配套的改革方案,如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主持人郑秉文:谢谢小高,以上几位同志介绍的是名义账户,5个人一年来集体工作的结果。这5个人信息是同步的,观点是一致的,最终观点是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这5个人研究团队的信息和8个人精算团队的信息也是同步的。

  在全账户条件下替代率有三个组成,基本养老保险的账户替代率从60%到85%左右。第二层统筹养老金是5%。三是职业年金,替代率大约是25%左右。2/3的时间是基金积累期,后1/3是基金支出期。今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肯定超过3万亿,改革元年是三万四千亿,按照6%的投资收益率算到2087年没有钱需要往里填钱的时候,三万四千亿那个时候将要超过一百万亿。也就是说在2087年之前无需财政一分钱往里投入,这是财政可持续性制度的情况。

  在现行的条件下我们问题是保值增值有困难,说的是隐性债务,现在隐性债务是多少?在现行制度下有一个测算,下面请魏吉漳博士就隐性债务情况做一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魏吉漳发言

  魏吉漳:产生隐性债务的原因包括:

    1.转型成本。

  2.未来的给付权益大于基金结余。

  3.缴费时工资较低,而退休给付时工资较高。

  4.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给付成本提高。

  5.基金未做有效率的投资管理。

  6.计发月数未能适时调整。

  加入年龄成本法缴费DB型里独有的成本。隐性债务是精算应计债务和社会统筹账户基金余额的差额。

  最优缴费率模型的建立综合成本法,于衡量日计算最优缴费率,使得未来收支平衡。

  精算假设,2012年底覆盖范围是3亿,离退休7千万,加参保职工2.3亿。

  我们得到初步结果社会统筹制度下隐性债务有关离退休人员,目前给付这些人未来算出来这些计算标准得到的是40万亿左右。离退休这些缴费年限现值根据过去现值43万亿。

  参保人员的缴费率测算结果51.6%,在职的人员必须有51.6%成本,含已经退休的老人,工资增加成本未来的缩到5.6%才够,每一年会有新进的参保职工参加,只要13.9%,平均结果是21.6%,现在缴费率20%是贴近的。

  重新测算计发月数,累计个人账户基金开始给付用计划标准算未来养老金的时候6139,反应到生物表,男性要到169,女性是231,169相对139,未来领到实际养老金是现行办法82%左右。退休之后在给付期间关于死亡,金额低于过去基金的话差额可以继承的,一般商业保险保证年金,保障这些人领到某种程度的金额,169会提升到255,相对于现在139只剩下55%,我们从139调到255是完全符合现行的制度。加入商业保险领到养老金,剩下55%左右,女性是56%,这个差额反应到隐性债务里。

  隐性债务的折现率敏感度分析,折线越高隐性债务越低,折线越低隐性债务就越大,投资越好,不担心隐性债务。投资绩效是差的,隐性债务就会担心未来的给付不足的,折现率评估,同样也是提供给所有的基金参考的标准。

  隐性债务的工资增长率敏感度分析,以目前固定10%的话隐性债务从83.6%,从2045年回到2%,未来50年增长10%不大,如果20年,30年是很庞大的数据的。是隐性债务2倍,比如工资增长率是低的,隐性债务还会下降。

  应对财务可持续性的挑战:

  未来市场会不断的持续扩大,应对庞大的隐性债务,未来的持续扩大的隐性债务。

  参保激励性的隐忧。

  老龄化带来的隐忧。

  提存适度的基金准备。

  养老金待遇增长率应适度。

  覆盖率要持续增加。

  郑秉文:下一个环节由邓大松教授主持,他是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最先研究社会保障的学者,培养了几代社会保障学人,也是我的老师。

-----------------------------------------------------------------------------------------------------------------------------

  邓大松:各位专家同行,这一单元由我主持感觉到荣幸。首先由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米红教授做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与政策仿真》,表示欢迎!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米红发言:

  《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和制度仿真的体会》

  米红:我汇报5个方面的内容,怎么样建立这样制度的顶层设计,我们提出来是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具体的研究当中框架也是非常一致的。

  第一我们提出来关于带有基础养老普惠的激励型的养老保险,和邓教授提出来社会养老金是接近的。

  第二我们提出来统一的名义账户,是非常相似的。

  第三我们提出来同步发展的研究,和三年前马凯副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汇报的五个同步,一个统一。

  多缴多得理论的创新,郑老师团队刚才提出来框架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多缴多得激励的模式下会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激励的效果如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优化,包括刚才几位的老师们提出来最优的缴费率,如果最优的缴费率达不到,具体来说李克强总理提出来3个1亿人在城市化的变化,3个1亿的落实群体不能像我们制度设计当中提出来的这样的激励多缴怎么办?我们具体的精算随着具体参数的变化是随机的,这样在未来政策推演,政策模拟和仿真过程中怎么样考虑到这样的误差,它给制度带来的不同的变化和不同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恰好和郑老师团队的研究有一些互补,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每个支柱具体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一些参数的影响,因为时间有限,我稍微的说一下,在中间具体过程中不再具体的解释。

  这里有很多的测算,很多的仿真精算是建立在随机的参数变化中,把它最大的差异放上去。让我们政府能不能承受最大的财政负担,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第一制度就是解决无缴费或者少缴费问题,首先要建立底线。底线是按照2011年贫困线,到现在我们国家的贫困线水平没有提高,从2011年这是里程碑的时间,这个时间是2300块钱一年。2011年人均GDP是三万五千人民币。为什么选择贫困线?贫困线和各个省最低生活保障线哪个更好,以四川省2001年数据以贫困线作为财政的支出效果更好,是54%的,以各个省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是31.5%,54%的财政要少一点,只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6.6个百分点。

  基础养老金普惠制度,财政支出。

  昨天和人社部司局长见面,给我提供的数据截止到现在我们国家财政投入在城乡居保投入是770亿,参保人口是4.98亿。未来人口的比例是1.42亿,我们根据最大的比例75%,保持75%不变,一直到2060年,尽管有不少老人过世,仍然有一部分少缴费的农民工让他们进来,按照替代率的30%,在第二支柱当中不到30%,我们让他们进来。

  第二个情况是50%,到2069年仍然有50%,这部分50%意味着含有2亿多人。我们根据不同的待遇不断的提升,10%是台湾现在的老农津贴是11%到13%。10%是接近台湾的水平,再就是15%,三个不同的情况下然后按照待遇渐进式的延迟。从2020年开始逐步的待遇男女都是从60岁开始,逐步的延迟到2050到65,一直开始保持不变。到2015年增加人均GDP的10%,接近现在台湾的水平。

  按照现在1.6左右,不普遍放开二孩,就是两孩的基础上有两个方案,以城乡居保新农保和城居保为主的,这个从60岁开始,城保和事业单位不一样的群体,总支出占财政的收入,最大限度保留了50%的人在我这个没有问题。

  基础普惠养老制度与名义账户制度衔接机制

  基础养老金与名义账户有互相转化的关系

  小高说的我不太认同,如果这个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保缴费是同样的,但是结果最后领取待遇不一样,他认为不公平的,他说是一个表面的问题,这里隐含着职业年金。这个是马凯副总理提出来要同步发展。现在基本养老保险特别是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隐含了职业年金的概念,而恰恰是城保当中没有考虑到或者大多数没有考虑到企业年金,就是这个差异,这是我的理解。

  郑老师团队的研究是站在非常优化的角度,非常乐观积极的,这个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是比较顺利变化的,这是郑老师提出来的,到2087年都很顺。

  我们的考虑就是这个激励如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我们还要把这些人怎么样纳入进去?怎么样考虑到社会的公平,怎么样兼顾社会的流动,怎么样考虑李克强总理提出来3个1亿人,高了4.15个点,和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

  关于职业年金,时间有限不再说了,文章都有发表,在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第七期,我们说的都非常的详细,怎么样建立制度设计,怎么样缴费的过程,国家怎么样投入,和过去怎么样衔接,包括最后能不能承受,都做了仿真,测算。

  最后有一些建议,希望借鉴欧盟分段计算,社保信息的系统要逐步完善,特别是社保卡要逐步的完善。

  另外统筹首先是从逐步实现全国统筹的过程。

  我们给了两个不同的方案:考虑到流动人口的变化来考虑到统筹的抽取,怎么样抽取这个比例,最大限度遏制地方政府带来的排斥效应。

  利用固定的比率和当地政府经济的调整实际上这是再保险的思路。

  最后简单的谈一下确定的机制,这个机制我们也有一个测算,怎么样调整,像马凯副总理提出来的怎么样同步,我们现在正在给国家做一个大的项目,我们有100多个变量,仿真出最佳的,也有假定是最低的,最高的,中等的,我们最后给国家做出8个方案让国家选择。

  最后是提出来的配套措施,最主要的配套措施是退休制度,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希望像美国那样建立延税制。

  关于志愿者和社会养老服务能够结合起来,我们社会养老服务缺口在一千多万,响应习主席和奥巴马提出来中美减碳,怎么样把社保基金的投资搞上去,提出来社保基金银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推动城市雾霾治理的过程。从1966年出生的女工人每两年延迟一年,到2020年。女干部和全部的男性从2021年开始,女干部每年延迟4个月,男的每年延迟2个月,到2050年延迟到60岁,1985年出生的人才会影响,以渐进延迟为杠杆,45岁到55岁临退休的女工人怎么样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让她们转到我们的养老服务,形成低中高养老服务,谢谢大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发言

  《名义账户收支不确定性》

  李晓林:三中全会有多项理论突破,包括社会保障方面, 2014年社会保障改革又有了巨大的推进,包括郑老师发布的报告,关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都展示了巨大的进展。

  关于名义账户问题,专家学者有许多很深入的探讨,包括在2003年当时就发表名义账户制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理性选择,当时是从13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适应性。郑老师也就名义账户的路径做了一些论述。名义账户涉及的关键参数以及精算平衡,时间关系我简要的说一点。

  网上也盛传关于这个改革的信息,成本方面的信息,并未对成本说的很具体,媒体在介绍的时候,会按局部的信息理解,今天针对刚才包括几位博士说的特别是关于缺口方面的,叫隐性债务,我们现在要填补这么多钱才可以,名义账户已经远远不是个人账户,形式上有一些相似,但是政府重大的投入就是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名义账户有一些记账的参数,记账参数大小影响着代际之间的权利,是不同的。因为按照名义账户,我们说缺口原来从现收现付向个人账户转换本身就有缺口,而我们在这之前并没有解决这个缺口,名义账户本身的创新一定有它的价值,关键是怎么做这个名义账户?我们也可以把名义账户做的和现收现付制账户差不多,也可以把名义账户和个人账户做的差不多的。

  现在比较突出的是通过记账参数,账务上的钱数通过记账参数决定性的作用,影响代际,这个矛盾的解决为代际之间的分配留下这个空间。

  这些参数涉及到时间长,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就业人口情况,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收支情况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可能会不断的就参数进行调整。

  所以重要的是,任何的制度约定按照什么样的制度缴费,以及将来的待遇发放,就像刚才在做报告时,个人账户发放有一个计发月数,有按照完全精算平衡的计发约束。

  还有按照实际寿命计发,这些东西我们看数据相差这么大,一定金额的钱发放255个月和130几个月水平相差是很大的。所以用不用名义账户本身没有那么大的矛盾,是怎么样用?所以名义账户我倒是肯定它的,确实给我们带来解决问题的窗口,就是我们怎么样解决,这是关键。

  我们刚才说到了跟原来个人账户不同的代际之间的重新分配,这些理论依据我们老在谈对错,实际上有的时候不存在对错,是我们客观的结果,不涉及到的关键不是我支持谁或者反对谁,我举一个农业保险,风调雨顺的地区他自己认为凭什么我和十年九灾的地区统筹?我们创造力不同的人,贡献率不同的人我为什么要给他们统筹?事实上如果是十年九灾的地方,如果一年的收成足以平衡解决的成本,靠市场就可以解决了,不用我们给他们统筹。

  但是反过来如果十年九灾,那一年的收成粮食还不够,全社会还要求那一年的收成我们也得要,那我们必然就得给他们统筹,所以客观的计算结果,有一些结果告诉我们,有些做法是不得已的,我们在理论上研究公平,正义啊,这个没办法,我们这代必然面临我们要承担多重的养老责任。

  我们现在改变为名义账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承认我们这代既要养上面的人,又要给我们自己未来的养老留下空间,名义账户改变了,形式上是可操作的。

  关于计算名义账户下收支平衡的问题,因为它不再是资本市场个人账户实际运营的情况,所以必然就是这些记账参数,标志着我们最后承认这个账经过运行变成多少钱了,这块参数如果给的收益率账户上记的就多。

  高低就涉及到一个是保值增值,一个是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一个是人口的结构,这一系列综合平衡之后写出来的数,我们在登记账户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忘记了发放水平,缴费水平就是一个约定,我们往往容易谈这个上面的钱记账利率不能低,实际上是多少,怎么记那么低,实际是上只是一个符号,不是根据市场上应该多少,就是代际之间平衡再分配。用这样的视角看,当然给社会公众解释的时候带来难度。当媒体跟我们公众社会通报信息的时候这个也是很难,我们怎么样说了,他们才能明白,这是一个挑战。

  我个人觉得关于今天的报道,稿子最好请有关的专家过目一下,这个很重要的,具体的指标时间关系就不说那么多了。指标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最后一点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人口增长的时代启动的,一直处于人口增长到现在增长,我们可以想象,人口增长的时候进入社会保障机制的都是劳动者,而这个时候人口在增长,那些老年人把这个制度建立不再记入,所以在人口增长时很多的矛盾其实是掩盖了。又加上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个时候不是稳定发展状态下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这个体系的感觉有偏乐观的危险,这一点也是我们现在高度注意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对缺口预测也好,历史负担也好,应该是在一定的假设下的,只是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和其他的指标相比较是很有异议的,但是我们往往看到是不同假设下的情况。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怎么办?要建立弹性的名义账户制。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的是要有一个动态的平衡机制。

  动态的平衡机制现在就应该告诉大家,名义账户和个人账户已经不同了,代际之间总是在调整权利和义务,不能够又是一个刚性的,我说记账利率不能低于多少,最后实际上又会限制一些问题等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伟发言

  郑伟:NDC在基金积累这方面,如果是原本纯粹意义上的NDC,经济上也是0,如果是与缴费相挂钩的,远远大于现收现付制,把名义账户和其他几种从不同方面做一个比较,因为时间的关系不一一展开了。这个表想要传达的是这四种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某些方面有它的优势,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它的劣势。

  中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我原来想在个人账户里怎么来做,就是小账户怎么做实。保留个人账户,不做实。不需要短期内解决资源来源的问题。不需要解决基金投资增值的问题,对外面的资本市场成熟与否设有严格的要求。

  现在认为NDC运行的机制如果简单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所谓的精算平衡,左边是缴费的公式,缴费率,记账利率,左边是在缴费期记账利率。

  NDC养老保险体系中三类参数的作用:缴费期的名义账户累积利率;退休期的名义账户累积利率;养老金调整。

  做的最好的是瑞典,有自动平衡机制,会根据所谓的资产负债率做一个调整,对应原来应该得到的投资回报率做一个调整。平衡率小于1的时候就会自动启动。

  NDC的监管挑战。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设置合理的名义账户累积利率和养老金调整指数以保证养老金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转。NDC的初步判断既不是改革的“灵丹妙药”,也不是“鸟拖邦”式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郝勇发言

  郝勇: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中午好,感谢郑秉文教授给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刚才几位专家学者说的非常的专业,非常的深,因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思考,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些我的想法,对于名义账户我是坚决支持的,可能这里包含了一点点,我更加偏重于基金积累制。从收入替代来说,我这几年研究一个点,养老保障水平、制度模式选择和体系结构的比例有很大的关系。我打算从五个方面向各位汇报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仅供大家参考,或者提出反面的事例,

这五个方面包括制度理念、改革范围、保障水平、计发效应和最后的体系结构。

  我更加偏重于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放在市场的角度运行,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世界上基金积累运行最好的几个典型国家,例如智利和新加坡,都是强势政府,中国没有推出,这里有一定的原因。

  我们现在统账结合,我们国家最初的两个理念是非常好的,一个是统账结合的理念,一个是三支柱模式的理念,非常好。

  现在我们在制度设计时出现一点点偏差,而在制度执行的时候,出现了更大的偏差,因此我们可能还要回归到最初,理念该怎么样贯彻。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两个结合起来,相当于两个平台,如果实行名义账户,刚才向大家展示原理,实际在一个框架内收和支进行融合,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理念当中已经从过去的结合过渡到融合,包括目前的医养融合。

  另外从改革幅度上现在有的学者观点认为名义账户的本质可能是现收现付,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名义账户形式上归到基金积累。如果我们认为在制度的框架没有改变的话,我认当于对现收现付的计发办法的改革,这样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收益,如果属于这样的话应该属于参数的调整。改革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同步改革,作为我的观点,我支持或者赞同刚才郑秉文教授的团队基本养老这块是全账户改革,名义账户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做实和不做实的问题,已经讨论若干年了,这样的制度还在运行,就说明对我们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有一种不合拍,但是没有造成过大的危害。其有一个观点还是存在于个人账户比例偏小,基金的规模不大,因此没有产生比较明显的财务危机,我们的改革是支持全账户的,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块。

  基本结构因为时间的关系有关养老金的测算就不延续过去,这个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按照我们现在的制度结构,不管怎么调整,由于社会统筹部分比例结构太大,个人账户的比例结构太小,怎么调整养老保障水平达到某一个限度以后怎么着,也上去了。不管目前的水平高还是低,后面我会讲到如果保持目前的替代率不变的话应该降低缴费率,如果保持目前的缴费率不变的话,应该是会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这样的一个条件关键在于基金积累制应该能够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的,我刚才说的较优制度,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通过假定五个参数这个途径提高个人账户替代率来实现。

  基本结构我们要想达到目标是60%,若干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说应该是60%左右能够保障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在这样情况下个人替代率所承担的比例,和基础养老金所承担的这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测算一个是缴费年限,一个是工资增长率,记账利率只要达到高于或者等于工资增长率,这样基本的条件应该是能够满足最后结果的。

  在这里还有一点要说,不是今天我们主题的范围,缴费年限到底多少年,15年,按照这个算起码应该在30年或者35年以上才能达到目前的保障水平。在这里主要是刚才几个参数的设定,满足这个条件我们总的目前替代率是达不到要求的。

  在这里来看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比例,个人账户是偏小的。

  刚才的表第一点不再重复了,第二点基础养老金整个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因为主要由缴费年限决定。但是个人账户可以有比较大的波动,主要有两个工资增长率和记账利率。从我的角度看,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以后的若干年不可能是高幅度的增长,在经济稳定和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工资增长也不会像过去的二三十年那样爆发性增长,是比较稳定的增长,因此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就是这里的记账利率略大于工资增长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也是支持我刚才说的那个,在这里若要满足记账利率大于工资增长率的条件,这个养老基金要通过非储蓄增值的方式来增长。这个是名义账户,相当长的过渡期,我们还是偏向于基金积累,郑秉文这个团队做的很深入,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从计发效应、职业生涯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法定退休年龄的延迟考虑,这是必然趋势,虽然现在有很多学者关注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但是前两个应该是重点考虑的。现在相当一部分的老百姓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我这里参照了2006年当时计发办法的测算,虽然在里面也加入了效率因素,但是基础养老金主要考虑了两个参数:缴费年限和个人工资系数。我们在研究延迟退休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不管是高学历,包括技术性岗位的这些人员的延迟意向都不强,更不要说第一线体力的工作劳动者。

  我这里有几个表看一下,虽然我们这个统计未必是最权威的,但是总的这么一个趋势,可以看出来大概,对于延迟退休的,支持无所谓,不支持,很不支持基本上占到了3/4,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初步调查。

  在这里学历比较低的,不支持,很不支持的占比很高,现在的问题包括研究生以上的学历的也达到了将近50%的不支持比例,但是对支持的比例是最高的,在各个学历层次上研究生以上支持延迟退休达到30%,这是最高的。

  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从不同岗位来说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般的行政人员和生产服务人员不支持的达到了85%以上,这是非常高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技术人员也达到了,不支持延迟退休的比例也达到65%,我们认为这个比例是偏高的。说明我们目前的养老金计发对他们的延迟退休意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看后面一个关键看最后一行,当时我们进行的调查是退休以后生活水平较之退休以前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养老金的保障水平有几个理念,其中有一个是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在这样的调查里占了大部分,基本保持,基本和下降这两个达到70%,生活水平下降很大将近10%,现在的问题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甚至提高很多,这两部分达到了将近20%,在这里我插一句有关公平性的问题,有关公平性的界定有很多,但是很多人比较偏重于平均的,不管我在职的时候工资是多少,退休以后我们的生活水平基本持平和稍微下降一点点是不是也是公平的?

  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目前平均工资偏离高度,平均工资以下的劳动者占比特别大的前提下,这个时候如果凸显了低收入组的养老金替代率在这里是有点偏差的。

  二、在我们当时的制度设计上都有“效率”的两个字,但是效率因素不是太明显,在个人账户替代率也说到计发月数根据几个参数来计算,到目前来说这些计发主要是根据本人的退休年龄进行的界定的。

  下面谈几点思考,我们现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不能在这几个方面稍微多考虑一点。主要观点是三支柱的体系结构真正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早就定三支柱,但是到目前来说其实就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这块在发挥作用。第二支柱只是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起到了一定锦上添花的作用,是福利性的。在这里我们第一个能不能明确一下基本两个字的含义,明确“基本保障水平和保障目标是什么?我非常赞同(敏红)教授说低生活保障不多,缩小基本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差距,方针当中保基本和目前基本养老制度的基本二字明显脱节比较大,一个是层次比较低的,一个是比较高的,能不能让这两个一致。

  第二个年金的作用,第二、三支柱要起到支柱的作用,能不能实行强制性保险制度,能够逐步建立职业,职业年金是广义的职业年金,逐步达到广覆盖,真正起到支柱的作用,而不是福利的作用。

  明确三者的主体责任,三支柱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属性和第二支柱职业年金的属性能不能在第一支柱实行郑秉文教授带领的团队做的全账,第二支柱就是基金积累。目标替代率的基本理念还是让这两部分的总目标替代率达到了接近60%,降低每位退休者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如果降得特别低了,这个时候要达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以上。

  在这里第一个思考,国家是不是明确所承担的任,老百姓最大的想法就是政府责任不明确,网上传不知道是不是确切,我们改革以后缴费由单位和个人缴费还是没有看到国家在这里有一个明确的责任。

  第二明确两个比例关系,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之间的关系,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关系。在这里第一支柱、第二支柱都偏重于基金,虽然一个是名义账户,一个是基金积累,但是未来的收益是相近的测算办法,我们的政策更加明确。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万晴瑶发言

  老龄化智能化和NDC优势探讨

  万晴瑶:首先说的是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和趋势,智能化趋势的影响,名义账户优势,以及对我国的适用性。

  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的专家,因为这个研究成果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全球老龄化人口非常的深远,向全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提出巨大的挑战。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的突出,今年提出社保三支柱模式防止老龄危机20周年。人们在回顾几十年以来养老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感谢上帝送给人类长寿的礼物。

  根据2050年预期寿命的测算几个专家团队尽管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假设,他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是作出的结果都是触目惊心的,因此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付期限的延长非常的突出。

  虽然城镇人口增长的数量史无前例,在相同发展阶段上城镇化的速度中国慢于日本和韩国,但是快于美国和韩国的。考虑到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中国的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应有的水平。更重要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不完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2.6亿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城市的户籍,难以享受城市的公共保障,快速上涨的农民工工资,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有所减少,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现在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城镇化,这次情景和过去30年有很大的不同,有效的利用资源,比原来单纯的动员资源更加的重要,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具体效应和专业化潜力。根据估计,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生产率提高10%。劳动力如果在城市和行业间自由流动,更好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各地的生产力会趋向一致。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没有达到最优的水平,农民工也成为现在劳动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城市劳动力总量的1/3,他们的工资也在上涨,在一个城市停留的时间是7到9年,有20%的农民工迁移,有超过50%的人希望全家在城市定居。

  外来人口不能完全城市化,城乡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凸显,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已经存在,主要是社保和福利的不可携带。从目前农业和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差距来看,1%的从农村迁到城市,以目前的机械化程度来衡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05亿,这个数据还会提高,如果中国人口迁移速度能够达到韩国的水平,中国的经济规模比实际高出25%。

  人口流动能够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怎么样把农民工自谋职业者纳入保险也是一个挑战,保证适度水平和财政的可持续,必须推进新一轮的改革。

  从目前新的增长方式来看,我们都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一轮工业革命,互联网,3D打印机制造业革命和新能源革命,让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替代传统制造业,机器计划在沿海地区快速的推进。法国2012年新增的工作岗位,82%是临时性的,德国20%以上的岗位也是临时性的,目前还没有查到我们国家的数据,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在享受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对社保和福利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机器人需要缴纳社保吗?社保缴费人数会不会越来越少,老龄化的人群越来越多。全职工岗位减少,临时性非全职工岗位上升,福利可持续性怎么样保证。

  老龄化,智能化,城镇化一系列的影响之下结合我们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从4个角度理解NDC优势以及对我们国家的适用性。首先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我们分析NDC的制度的主要动因,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里发挥一个保障的作用,其次通过与养老金回报率挂钩能够确保养老金体系长期的可持续性。

  还有劳动力市场避免扭曲,实现便携。

  投资方式上现收现付,把基金管理和操作的成本降到最低。

  从风险的管理角度看,NDC比较容易创新,因为我们知道风险由已知和未知、未知的未知构成的。尽管我们会有多重的压力测试,实践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风险。在总结NDC经验的时候大家认为NDC是总体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邓大松:下面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评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发言

  封进:我有六大感受,小账户大账户,全账户的含义,事实上大和小都是针对现收现付这块的,个人账户这块还是保持的,小账户中个人账户占大头,NDC占小头,中账户相对来说个人账户还是8%,全账户就没有实账个人账户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的好处在于我可以平衡实账账户和名义账户收益率。从经验来看这两个账户收益率,当资本市场收益率高时,经济增长率没有高过资本市场,享受资本市场的好处,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还有名义账户,那个利率是与人口和工资增长率是相关的。很多老师都介绍了名义账户利率的确定是决定最后能拿多少钱的关键做法,这样的设计我个人更赞成所谓的大账户,让大家同时分享这两个市场。

  郑老师的报告,像米红老师做的更细致一些,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劳动增长率是多少?为什么是8%,多测试一下,最危险的财政压力是多少。

  这个账户好处多缴多得,对延迟退休政策起到互相补充,好多人不愿意延退,他们也不会好好的算,我要早一点退休,真正决策的时候和现在问他估计还是有所出入的。名义账户的好处就是利率什么的都很清晰明了,自己算吧,算你觉得合算就可以推迟退休,不合算就早一点退休,在很多国家名义账户和渐进式退休是连在一起的,名义账户为渐进式退休创造一个条件,让个人更清晰了。但是不能够否认有些人就是希望早一点退休,算出来的账觉得早一点退休更合算。

  郑老师团队测算都是全国总体的,不是按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测算的,但是现实当中我们的工资是有一个分布的,有人高,有人低,在这个基础上稍微改一下,做一个工作我测算一下在工资分布上到底哪些收入低于什么水平的人实行名义账户是合算的。实行个人账户是不合算的。不同的人从改革当中收益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不同收益的人收益测算出来对政策更加有帮助。一个政策虽然在中国有很强的行政能力把这个政策推下来,但是如果政策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在推行的时候成本会很高,就像现在缴费高会出现逃费现象。

  还有实行名义账户没有现收现付制之后,多缴多得,不可能避免出现弱势劳动力,这样受的影响大,这样就需要做社会普惠制。如果这个人在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就会有普惠制,好多人储蓄的钱多,那边是多缴多得,我就少缴,大家都到普惠制了,这样参保就会下降了。如果激励更多人进入参保,而不是让更多的人落入到普惠制,这个可能就不像李老师算出来的4.12%,我觉得要比这个大很多。

  降缴费率在我们国家到了不得不考虑的时候了,和缴费率高有关,郑老师团队主要的结果还是按照28%算,在很多国家向NDC转型过程都需要降低缴费率的,之前房博士很多人说过,我们现在缴费和其他人不会有缺口,为什么有缺口?欠费和缴费基数,就是因为缴费率高,才把缴费做低,都是连在一起的,应该考虑到降费。这样降费必然还是有一个转型成本,这个转型成本和实账转型成本小不少,也可以测算缴费率从28%降到24%。

  我们现在之所以缴这么高,导致很多不可以这样算的,我们觉得有一个社会责任在里面的,因为养老和医疗这些还不一样,医疗保险人人都希望参加的,未来有一个大额的医疗支出,养老成本个人是可以测算的,一旦测算自己会储蓄,你不用操那么多心,也可以用商业保险,政府之所以干预,我帮你把最基本的保障起来,未来的发展方向缴费越来越低的,美国是12.5%,也不能处于社会的责任在缴费。因为我自己存钱养老,不能强制说交28%。

  参考激励很多学者强调NDC怎么保证劳动力流动,NDC是有利于劳动流动的,NDC也是利于全国统筹的,但是事实上NDC是不是利于全国统筹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这个钱还是用于现在老人退休金的,所以各个地方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个时候要实现全国统筹的难度和现在实行现收现付制,我个人认为没有本质上差异的。

 

-----------------------------------------------------------------------------------------------------------------------------

  会议下午部分

 

  主持人郑秉文:现在我宣布中国社科院论坛,《中国养老金发报告2014》发布式——“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现在开始。

  我们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每年发布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由他们提供的。中国社科论坛每年的发展报告有一个主题,今天报告的主题是NDC,是业内比较熟悉的名义账户制。这次会议是我们团队工作一年的结果,在一年过程当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同志,财政部同志对这个研究非常的重视,财政部社保司的司长和处长,甚至多次参加讨论。

  我们今天的报告,既是一年的工作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三中全会的结果。三中全会明确的“完善个人账户,精算平衡”原则,这也是学者型的官员同志们最后努力的结果。首先,介绍一下与会的嘉宾。第一位是来自国务院财政部的经济学家,在80、90年代著述颇丰,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大家欢迎。与会嘉宾还有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现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王建伦;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原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李培林先生。 还有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安邦养老保险的董事长姚大峰。今天出席的会议人员中,还有来自中财办、财政部、人社部、发改委的官员,以及来自浙大、北大等科研教学机构,还有世界银行和养老金企业和机构等众多组织参加。首先欢迎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的社长李培林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致辞

  李培林: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中国社科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保障论坛,从201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四届,四年来搭建学者质库和政府之间的平台,完成社会保障献计献策,本次论坛以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为主题,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年,我代表中国社科科学院对本次召开,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最近一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就是本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国务院保障政策的报告,意味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普遍实行统筹和账户结合的制度,影响深远,对社会保障安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坚持精算平衡原则,对未来社会改革指明方向。我们要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影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就是这个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联合国老人传统标准。未来进入老龄化的高峰,上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欧洲人花20年的时间才真正认识到老龄化问题的深刻影响。而中国面临的将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规模。

  老龄化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产生深刻影响,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上升的趋势。我国开放30多年来影响的重大改革通过双轨制过渡,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精确测算,保证养老保险制度重大改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至今已经出版4本,每本有一个主题都是紧扣改革主线,站在国际前沿。今天主要是向名义账户转型,他们研究花一年的时间做大量的精算,只在为社保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缜密的设想。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媒体的朋友们,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研究提出广阔的空间,不仅在理论上重要,更具有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各界人士一起携手,为社会保障事业做出贡献,预祝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发表演讲

  周延礼: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从有想法建设,到开始建设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做出的努力之外,其他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很多的方案。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大家深深感受到一路走来伴随着各种想法,各种争论,各种意见,各种方案,这些总的来说是推动我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体制建设一路向前,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学习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更主要体现了中国特色。特别是我们人口比较多,老龄化程度发展比较快,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是老龄化人口最多的,60岁以上超过2亿人,是世界的难题,这是隶属于中国的国情。

  商业保险,服务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可以回顾到2006年,国务院29号文件,楼部长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问题,可以把养老保险作为头等大事列入最重要的位置,接下来才是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的发展。保监会当时承担了这样的课题,就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如何发展,怎么发展落好地的问题。

  原来劳动部,还有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大力支持下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商业保险在服务业养老事业发展当中在第二支柱作用,第三支柱方面如何体现商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这几年我们应该说做了一些探索,有一些初步性的经验,比如围绕商业保险机构如何参与养老保险和经办,用现有的平台和人员,减轻政府增设机构,人员编制的压力,减轻财政支出,提出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方面我们在有一些地区搞了一些试点,比如在江苏的宜兴,四川的德阳,浙江的衢州,江苏的滁州,连云港,绵阳等地搞了养老保险的经办工作,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给养老的受益人更多的选择,在养老保险商业如何参与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

  这几年来保监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委大力支持下,按照2006年国务院29号文件做了试点基础上,到2013年的时候我们积累了各类的养老保险的基金已经达到3万多亿,基本上都是经办养老和养老有关的保险业务。重点主要是年金业务,积累了这样的一批基金,在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这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今年大家都知道新的国十条把养老保险作为重中之重再次提出来,要求商业保险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想方设法设计一些保险产品能够解决在国家财政负担能够减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提高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提高这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研究。

  比如包括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住房的抵押养老保险的工作,社会反响不错,但是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也算提供了对养老的受益人,甚至积极参与养老的投保人更多的产品的选择。

  加强对养老保险专业技术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现在成立了11家养老保险机构,这样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经验,发挥我们精算的优势,刚才楼部长特别提到精算优势,以前我们算的账都是算的是大账,但是按照NDC模式要算细账,不能有任何的差错。所以在这方面有一批保险精算人员,从精算技术上解决养老保险的资金,我们要管理问题,这几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力支持下,很多保险公司也是我们账户的管理人,受托人,也是对账户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辅导,提高保险投保人特别是养老保险投保人的参与程度,发挥资金账户的作用,利用商业保险的功能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都是基金业有效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这几年来商业保险,特别是企业年金市场参与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产品形态主要是年金的保险,到2014年前两个季度,保险业企业年金共计为4万多家企业850多万职工提供了服务,累积受托管理的资产达到2815亿元,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70%,这个应该是得益于财政部从政策上支持,一方面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另外提高企业在养老金保障的程度。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做好商业保险服务于养老事业的发展,之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王建伦发表演讲

  王建伦:我是第四次参加养老保险的发布会,我们称为公正的第三方,将养老金运行过程当中的基本情况向社会发布,到现在为止每一年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哪个省里发的钱少了,哪个省钱多了,基金怎么样等等,引起大家对养老保险的这个制度运行过程当中的从收缴发放运营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是好事情,关键怎么正确的引导让发布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我希望各个方面都能做好这些工作。

  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开始的时候争论要不要个人缴费,先从个人缴费开始,最后才引入个人缴费能不能形成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个人账户典型代表是两个国家:一家是新加坡,另一家是智利,智利从1972年准备,到1982开始执行,完全由世界银行推动的,推动10年才开始做,智利有它非常特殊的条件。非常重要的特殊条件就是政治条件,12.5%的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新加坡是自己建立。 第三个将要执行的就是香港,现在完全建立个人账户就是这三个地方,香港、智利、新加坡,其他的国家个人实体账户没有。

  401K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是在一个转型的国家,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那一套养老保障制度该怎么办?中国要执行这样的制度拭目以待。 60岁以上的人已经占了14%点几,2亿人以上,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慢,很乐观,但是现在不是这样。 数据显示,我们的人口增长并不是像其他的国家那样是慢性直线增长或者减少,而是人口的急剧的增长或者急剧的下降,从2047年到2049年到达老龄化占百分之四十几,非常快的增长速度。

  我们的生育率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可以自己更新的生育率,每一次的人口普查,如果看那些表认真的测算就能得出来这样的结论来,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我们人口基数这么大,这都是非常特殊的情况。

  第二个情况如果用实体账户和个人账户做实的话,收入增长和基金运营需要基本相符。

  如果是待遇确定型的要考虑国民财富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是不是相对稳定的增长,如果没有这样的稳定增长,将影响到待遇的替代率。现在的条件又是一个制约条件。

  我们国家有三个不足,第一个不足所有国民的理财思想理财的观念不成熟,要么都去买黄金,要么流进股市,如何理性的理财还没有成熟起来。

  我们为理财或者资金运营增长的客观条件不大成熟,比如说我们老百姓或者是我需要找税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帮助我理财,理财的队伍是什么样的,大家不一定认识。

  再就是理财的品种,实体个人账户或者记账个人账户都看过,我举个英国很成熟的国家,个人理财品种20多万个,我们有多少个?我们理财的品种能够让群体接受的,并且能够正常运营是多少?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国民的基本教育,如何逐步的形成比较成熟的可以理财,具备运营的这个市场。如何形成社会上大家共识理性的经营手段和条件,这是需要教育的。

  我们协会已经七年了,进行两岸四地的交流,台湾地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从小学和幼儿园开始进行理财交流。作为第三方我正开始做,给大家做理财的基本概念普及。理财是什么?怎么样做,把基本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没有这样的普及教育,群众要不然是一阵风,或者跟着走,而没有一个理性的概念。

  对着这个制度的群体,有没有理性的接受和思考,能够帮助国家接受这个制度和政策的能力,我们需要做这些工作,如果不做这些工作,再好的设计也不行这是第二个想法。

  最后我觉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改革,改革过程当中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抬头看,又要回头看,抬头看周围,回头看中国的情况。需要我们发挥各方面,各个群体人的智慧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我相信这个也能办好,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发表演讲

  宋晓梧:提出升级版的统帐结合,丰富了学术研究,我个人看到这个报告,看到很多新的知识,向我的老朋友郑秉文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表示敬意。我做具体的工作比较多一点,他们谈了很多大的方面,借这个机会对这个报告的具体问题提两点值得商榷。

  要不要在基本养老保险加大供给性,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项目重要的项目,养老医疗两项是最重要的项目,建立和完善都是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刚才王建伦部长讲了很多。

  我们想强调的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特别是是养老保险设计的时候,那个时候平均主义非常严重,当时提出来要加大激励,甚至明确提出来要把一次分配的激励原则,延伸到二次分配当中去。具体体现在个人账户多缴多得,首先是上海搞了16%大个人账户。其他的地方搞各种各样的都有。1997年统一到11%个人账户,到东北做试点的时候调整到8%。对于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不赞成的。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来下一步的改革把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里拿出去,放在企业补充保险,给我们的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如果养老保险替代率很高,搞百分之七八十,养老保险就没有空间了。现在的情况和当初也有很大的差别,现在的是我们一次分配,考虑国情二次分配和一次分配要综合起来考虑。现在一次分配的差距(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是0.47%,其他的研究机构有0.5%,我们姑且算0.47%,在全世界也是很高了。扩大一次分配还是应该缩小一次分配的差距我觉得这是方向性的问题。如果实行二次分配由此是国家立法确定的基本保障,如果还扩大一次分配我觉得值得商榷。我觉得不如把名义账户打钱的时候考虑一下不要扩大一次分配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当前一次分配差距很大的情况下。

  第二个问题关于大账户,提高个人的积极性我们的报告里说28%的大账户提高个人缴费的积极性,这个我赞成。但是后面又说要取消个人继承,我觉得楼继伟部长说的非常有道理,既然社会保险,不像401条款,那个继承没问题。社会保险从激励的角度出发,个人可以继承就有激励性。现在要取消继承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大的缩减,我存了半天的钱最后取消了继承了,还叫个人账户。瑞典有一个保障的年金,这个带保障的可以考虑一下,对低收入有弥补。如果28%大个人账户,对低收入的这样的要考虑,人家的账户没有我们这么大,才做到17%点几,我们要做到28%,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如果说名义账户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打就认为可以接受,就缩小一次分配的收入的差距了。

  第三个问题,我听了以后有点着急,国务院向人大做了汇报,已经明确了要并轨,并轨这个问题是解决公平性的重要环节,从1996年内部说的空口无评,1996年提出来要解决双轨制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会上提出并轨的问题。2011年在全国政协我做了提案,到现在18年了终于听到要并轨的消息了,非常的高兴。现在并轨并到哪儿去还没有定,如果并在大账户上去还要修改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能不能修改就是问题了,我是真着急,谢谢!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发表演讲

  李剑阁:中国应该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对个人的账户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自然而然是做实的账户。有两段时间:第一段时间是体改办的时间,坚定不移按照三个支柱,统账结合,做实个人账户这个思路来做的方案。2003年到2008年期间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国际上有一些朋友经济学家来找我,他们对中国GDP改革方面提一些研究报告,以我为主牵头做这个事。搞的过程中首先选的题目是养老金制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请了全世界有名的养老金的专家,在发展中心有一些思考,拉美国家实验的个人账户往往是针对国家的储蓄率而进行,那里居民储蓄非常的低,对自己的养老又不负责任,中国的居民储蓄那么高,因为年轻人自己要存一笔钱,为自己养老存一笔钱,好象没有这么必要。

  有一些人很不赞成,认为前几年就为这事在改革、努力,这么写报告太不象话了,倒退的厉害。但是后来发现其中一位专家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完成这个报告以后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者和我们共同合作几年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当时说NDC要是直翻的话是名义的缴费确定性养老金制度。如果官方出现名义个人账户,老百姓不能接受,我问英文怎么说,我当时建议改为记账式个人账户,在我们报告当中最后成文字是记账式账户。

  对应的是基金式个人账户,基金式个人账户和记账式个人账户区别在哪里?基金式个人账户做实了,交给市场管理了,在市场上进行自主或者非自主的投资,以未来的收益和本金作为养老金,所以这个养老的替代率和安全性完全取决于市场。我们访问捷克的时候他们绝对不接受这个,把养老寄托在非常不确定的市场上,这个不行的。

  不管个人的决策多么的聪明或者多么的愚蠢,老有所养最终责任政府是有兜底的,老无所养怎么一点都不管,很多政府完全不能接受这个概念。那个时候我们考察的时候还觉得政府跟不上形式,但是2003年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思考。

  刚才王部长讲到新加坡和香港的区别,新加坡虽然也是和投资相关的,而不是政府承诺的,政府经过计算的收益率是固定的,计算过的。新加坡严格意义上新加坡是记账式个人账户,香港的强基金式的个人账户,当然新加坡的历史更长。香港的时间大概正好是在体改期间,我们去访问强积金的筹备小组,跟我个人是老朋友,都是证券界转移过来的,香港的强积金问任何一个香港的朋友强积金账户怎么样,基本上没有意义了。王部长列举的几个例子,香港和新加坡对比来看,新加坡是成功的,因为他知道所有的指明养老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所以非常的负责任。

  香港是你必须交,交给谁我不管,随便找金融机构委托的,赔赚政府不管的,香港的强基金基本上也是失败的。在2008年我离开了发展中心,发展中心和世界银行合作,发展中心把我请回去,参与2020年世界银行报告的评定。

  刚才王部长讲到中国人养老如果自己投资的话,投资理念不够成熟。因为现在也有在证券界的工作,没有哪个养老投资理念是成熟的,你说美国人成熟吗?NDC概念是什么?个人要为自己的养老负责,叫个人账户,但是又不能完全的负责。所以我觉得个帐式账户,或者NDC个人负责,政府也负责,两者结合起来,收益率,安全性,最后政府加以保证,但是个人所谓叫长交多得,这里隐含一个意思,工作了首先想着要交,因为将来属于你的。

  同时还有一个意思是递延退休年龄,退休越晚交的越长,所以也把社会各界呼吁的推迟退休年龄这个事情,老龄化来的那么猛烈。我几年前写过一个提案,我觉得这个计划生育已经到了完全放开的时期了,因为我最近去韩国、台湾,特别是到了新加坡。养老问题新加坡政府主要的人跟我私下聊,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危机,因为华人生育率意愿越来越低,而非华人的生育率意愿越来越高,所以这个对新加坡来说非常的麻烦。

  我们中国也有这个问题,一个从计划生育方面解决问题,另外从推迟退休年龄上解决问题,来延缓中国老龄化,并为未来更加猛烈的老龄化到来提早做好准备。

 

  主持人郑秉文:历史回忆是非常有价值的,去年人社部做平衡设计的时候我们提交的不叫名义账户,叫储蓄型,2004年来到中国第一个找的中方团队是我们这个团队,当时也是这个意思。前年的时候用别的译名,名义账户以前怎么记账的,也怕有疑问,去年我用银行式的,银行的钱就在那里,你说银行式就完了,银行式,又是记账式的。模拟账户行吗?我的钱哪儿去了,你给我模拟什么啊。

  名义账户是我最开始翻译出来的,相对应是NDC和FDC,做实就是FDC,不管是不是做实计发是DC的,这是这个制度的根本的。戴蒙德2010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确实是有关系的。

 

  安邦养老保险董事长姚大峰发表致辞

  姚大峰:作为一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我代表安邦集团向郑秉文教授举办的中国养老金发展致意诚挚的问候!

  本次大会提出的个人账户制改革方案,为中国深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顶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创新精神可佳,我们表示由衷的敬佩。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使养老保障财务可持续性基本保障。

  在明确大力发展国家举办的第一支柱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促进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第二支柱,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三支柱,退休收入的来源稳定性,可靠性,发挥市场作用和强调精算效率在养老保障里的正确路径。

  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强调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紧密衔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的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

  精算中心有助于参保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明晰,在个人制度上必须坚持精算中性原则,才能实现了精算平衡。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机会都能创造出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安邦保险集团资产规模达到7000多亿,为广大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保障而奋斗,2013年底在保障会支持下设立安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研究,养老金管理,关注基本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安邦保险致力于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安邦集团尽己所能,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出贡献,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主持人姚庆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刚才这个阶段的论坛非常富有成效,我们聆听各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国家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养老金重大问题解决好是民生的重要问题,解决好非常不容易,中国保监会要给大家做好服务,关注这个重大的问题。

  本单元邀请到中财办经济二局局长尹艳林,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唐霁松主任,国家发改委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副司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贡森所长,下面有请中财办经济二局局长尹艳林给大家做介绍!

 

    中财办经济二局局长尹艳林发表演讲

  尹艳林:我也是以校友的角度谈一谈对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改革的看法,我谈三点认识。

  第一要充分的肯定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我想强调三点,第一点养老保险制度在我们国家从无到有,大家非常的清楚。实际上大家也了解我们养老保险从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开始,当时下岗的人员往哪儿去,拿生活费,到一定的时候企业拿还是政府拿,最后走社会保险这个方向,这样才有养老保险制度。完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覆盖的人数以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人数居多。随后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其他类型企业,最后扩展到个体工商户,慢慢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之后建立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再扩大到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这个要充分的肯定。

  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是现在覆盖的人群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个制度里享受到了好处,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

  到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7亿人,其中职工的是3.38亿,城乡居民是4.99亿。从制度的完善来看,还是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完善一些。

  现在有2.6亿人开始领取养老险,从这个制度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经过这些年的待遇水平的调整,保障的水平也逐步的提高。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二点覆盖的人群不断的扩大,能够享受到制度的好处。

  第三个强调的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走向统一,养老保险制度是四大块,第一块刚才说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是农村的新农保,第三块是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第四块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这是原来传统的养老制度。

  大家知道今年的2月份国务院发文,把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

  第二个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要合并,怎么并?详细方案还没有出来。

  除了单位之外,个人、居民所谓的现在社会城乡结合部,下一步怎么并?往哪里走?现在的制度是朝统一这个方向迈进,但很不容易。

  总的来说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走过了人家上百年的制度建设,这样的成绩是不应该否定的,从刚才说这样制度覆盖到8个多亿,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

  经过这些年来在社会保障探索方面应该还有一些成绩,成就,我觉得在制度建设和重要性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这对下一步的改革很重要。共识是:做实个人账户,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经过我们的实践,经过实践摸索是有代价的。

  第二提高最低的缴费年限,刚才也有专家说到满15年就可以领取待遇,交完15年就完了,不再交了。从社会保险可持续来看,这个年限有点问题,这个也在不少方面应该说也得到共识。

  第三个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第四个适当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大家普遍的反应保险费率过高,在世界上排第13位,企业和个人都觉得负担比较重。三中全会也明确的要求要降低社会保险费。

  五、要贴近基金投入的应用,现在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来以后是一个基金,投资运营效率很低,收益很差,大家现在普遍认为应该要多元化,要市场化运作,要增加投资试用率,这样才能保证基金的可持续性。当然相应要加强监管,体制建设,这是投资监管体制建设。

  还有一个共识,要建立正常调整的机制,连续10年靠行政的办法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样的办法可不可持续?有点骑虎难下,但是这种调整的办法是不是制度本身呢?不是,养老金制度没有这样的调整机制。建立正常的调节机制,我们政策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也是经过这些年来改革和发展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共识,这些共识非常好。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成绩。

  这是我讲的要充分肯定的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第二要清醒认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到底怎么来认识?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怎么样,怎么来评价,确实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我们国家现行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是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做出的正确选择。

  认为基本制度稳定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主张要在改革中实现基本制度的定型和完善,而不是在基本制度模式上踢倒从来。现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是百年大计,确实需要彻底的改革,完善的就不怕踢倒从来。

  另外一种主张是不必拘泥于现行制度的框架,关键要实现制度自身的良性循环,制度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两块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要不要踢倒从来?这个实际上取决于怎么来认识我们现在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现在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各方面专家都有不同的归纳,也有不同的分析,各有道理,在我看来是不是可以概括我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筹层次低,功能弱,统筹有三个在省级层次,基本上都是在县一级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早些年提出来要全国统筹,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统筹?我讲的不一定对,有可能现在统筹本身就妨碍着统筹。现在统筹账户比例占20%,县里到省里,有很多的道德风险。因为不能统筹,所以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很大的制约。各地的统筹政策是不一的,刚才说到的缴费标准不一,同样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更别说流动。我们的社保基金没法统筹调节,所以财政还是要拿钱,现在统筹层次低妨碍了调节,重要的是妨碍劳动力的流动,妨碍整个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从宏观来看是这样的情况。

  从微观来看是多缴多得的体现不够,既功能弱,你缴多少和领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也看不出直接的关系,老百姓也不在乎直接关系。在乎的是到底给我多少钱,每年加10%就可以了,或者再加20%,就看这些,为他缴多少没关系,在制度上怎么计算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讲了连续十年加10%,这个加的是基本养老,不是个人账户。大家基本工资一块,福利津贴一块,基本工资越来越少,福利越来越多,相应的和自己劳动和自己缴纳的那一块挂钩程度越来越弱。

  调的越多激励越弱,占的比例越大,这个是讲的第二个问题,从微观来看。

  第三个从制度的本身来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制度本身没有实现精算平衡,不存在精算,这里有很大的漏洞,这个漏洞靠统筹兜,统筹兜不了,财政兜,制度上已经确立了财政必须补贴,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财政不可能不补。

  而现在由于扩面的速度,继续扩面越来越难,现在的基金收入增长速度在减慢,刚才说到2008-2013年增长13.1%,扣除财政补贴,养老金增长到16699亿。实际上收入的增长在放慢,给付却是刚性增长,2008年到2013年增长是20.8%,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越来越扩大。人口老龄化,这个支出还会增加,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职工养老和新农保的养老都是靠财政出钱,个人缴费很少,随着待遇水平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财政要支出要越来越多,这个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个认识要坚持正确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怎么来解决刚才说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样新常态的到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至关重要。现在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顶层设计这个方案已经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如何做好这个顶层设计,现在有关部门和有关的各个研究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保中心郑秉文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来名义账户转型方案升级版的统帐结合的研究报告,是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深入分析了现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际的经验,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改革目标模式。

  所以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到底怎么改?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把握好这几点:第一个在理念是上要明确是养老保险,而不是养老保障。

  社会保险功能个人终身收入,强调制度的自我平衡,社会保障的强调是收入的再分配,强调社会公平。我们的保险制度就像郑秉文教授曾经讲过的作为典型的制度目标的创立,这个我要强调的第一点,在理念上是保险,不是保障。

  第二在责任分担上要分清政府、企业、个人责任。责任是共担的,不是分享利益,个人要承担自我养老责任,当然也不能没有政府,政府要承担机构的保障。

  有没有人研究政府在这样方面的责任,养老保障和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什么关系,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要分清责任。养老保险与公共财政的关系要划分清楚。要体现社会保险的本质,本质就是自我的平衡。

  社会保险这是我们讲的养老保险不同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制度本身要进行精算的平衡。公共财政应该和这样的基金收入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三,在制度的设计上是精算,而不是预算。既要做精算的安排,不是说我们有钱了,我们找财政要预算,不能这样。这个制度要坚持精算平衡的原则。要寻求制度本身的自我平衡,特别是在调整机制上不能随意的华,要以制度本身来调整,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在缴费率,替代率和退休年龄等等制度,要建立起与人口赡养率变化挂钩的机制。要形成本身的自我平衡,这些参数之间要找到平衡点,要有相互的联系,不能是现在这样,要自我平衡。

  这样才能从机制上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是我讲的第三个。

  第四个在制度的目标上要强调的是制度公平,而不是水平的拉平,水平的一样是平均,这个要坚持多缴多得这个原则。要确保在这样的原则下大家是公平的,不能多缴这样,少缴也是这样,这样不公平。

  这个情况下我很赞成郑教授的观点,公平性是相对的,在现阶段我们的公平要强调是多缴多得,你的贡献和你的所得应该要相挂钩,这样才公平,也就是所强调的要加强缴费和权益的关系,之间的联系,这个是这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具有公平性。我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尹局长非常有深度的回顾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面临的问题,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这些问题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制度,感谢尹局长! 下面请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唐主任,大家欢迎! 

 

  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唐霁松发表演讲

  唐霁松:今天的主题之一叫名义账户,无论是名义账户也好,或者做实个人账户也好,前提是基本养老保险首先要有个人账户,基于这个认识我想讲三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什么?现状是怎么样的?个人账户是中央财政要给一定的补助的,2009年和2011年,国家分别建立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普遍建立了个人账户。这两个群体缴纳的钱现在已经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1998年到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个人账户的累计记账额3.5万亿元,已经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超过6千亿元。城乡居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累计额是2800亿元,这是个人账户的现状和背景。 

  养老个人账户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大家说要改革,那么问题在哪儿,我们首先要清楚。第一,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收益非常低,按照规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率大部分的省记账利率参考同期的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有的省是参考上年度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居民消费价值指数的因素确定记账利率。还有的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上年度存款基准利率及其调整变动后测算的加权平均利率执行的。各地记账利率不一样的,高的地区有5%以上,低的地区3%左右,不管怎么说我们就说男性从18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42年的缴费期,如果是按照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显然是比较低的。 

  因为个人的账户收益率比较低,最初设计的时候个人账户待遇是能显现出作用的,现在连续的普调,抹平了原有缴费不同导致的待遇差别,使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弱化了。不管个人的账户累积多少,每年基本养老金都要调,个人账户的贡献率越来越低。不调基本养老金行不行?结论是不调不行。退休人员的待遇在增加,物价在上涨,待遇计发机制和待遇调整形成一个矛盾。 

  个人账户在整个养老金的结构当中比重偏低,激励作用也不明显。 

  第三,个人账户记账的形式不规范,比如说有按照记账年度,有按照自然年度,有按照社保年度,从7月到次年的6月,还有一些计息的办法。 

  第四个就是个人账户继承的问题,现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继承我们叫两边站,如果这个人交到30年,40年,59岁,去世了一分钱没有领,个人账户的钱全部由家属继承。或者退休没几年去世了,个人账户没花完的钱也要继承。还是这个人长寿活到90岁,个人账户的钱早花完了,长寿风险基本上由国家承担,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在继承问题上要不然就是长寿风险国家承担,要不然是个人的钱花完为止,现在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下面是职工养老账户做实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中,一些省份将中央的补助的部分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但是没有统一的做法。随着老龄化加剧,东三省老年人口与工作人口情况非常严重,将近一个人养一个人。现在有一个说法是待遇的快速增长,与基金的支付的增长不足并存,刚才我们说的养老金现在支出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将近7个百分点,一个原因是收入不足,现在中断缴费的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待遇的增加,当然前面的领导说有道德风险,但是从2013年数据看,因为养老金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已占一半,老龄化是主要的因素。国务院已经特别批准辽宁省向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借支发贷,已经借出去700多亿,已经做实的钱花出去了,由此我们认为做实个人账户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完善个人账户管理方面的几思考,第一,全国统一确定全国基本养老账户的记账利率,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是有法律依据的。 

  强化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今年的2014年8号文件已经规定,长缴多得,缴费满15年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基础养老金的水平。各地调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也参考这个因素,你多缴多得要有体现。 

  深入研究解决现行个人账户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是名义账户,还是实账积累,个人权益的属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现在是没有突破法律的,不管是名义账户还是实账积累。 

  第二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是名义账户还是实账积累,个人待遇不应该受到影响。 

  已经做实城居保个人账户不应该再做空,因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当时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历史成本在里面的。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唐霁松主任对养老保障账户如何做好个人账户的管理改革,怎么强化机制,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的关键,全程在关注,特别是主管的机构在这方面表示欢迎! 下面请发改委纪司长演讲,大家欢迎!

 

  发改委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发表演讲

  纪宁:首先感谢郑教授带领他们的团队取得的这个成果,也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谈这个观点。多年来郑教授是我们专家,十二五规划请他来给我们做一些专业的讨论,研究。前面很多领导,很多同事都谈了一些,他们的一些观点我也同意。 

  关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形势和任务,我要讲的有四个内容:这个制度本身的形势,制度环境,制度外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首先制度本身——养老制度改革本身,现在框架是定型的,包括现在就剩下机关事业单位的,23号马凯副总理在报告当中也提到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就要出台了。所以说现在来看从制度框架来说基本上应该是两大板块。就业人群包括企业包括马上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一块。 

  今年二月份,新农保和城居保已经并轨了,因为制度模式完全一样,非就业居民包括新农保,待遇水平不断的提高。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注重公平性,保证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人群覆盖的问题。还有一亿多人没有覆盖,这个与适应性还不够强有关,一万多没有覆盖的大多分布在非公经济单位,还有农民工就业等这部分的人当中。 

  第二个问题前面很多的同志都提了,待遇水平的问题。怎么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从制度建立的初衷就已经提了这个,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无非是有没有落实的问题。这里客观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这个制度不是一张白纸,有很多是历史的现状,过去的老职工没有建这个制度,没有交个人账户等等,也有这个原因,但是这样走下去,我觉得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在这个设计当中刚才提到多缴多得等等,确实没有体现,通过这样的连调也强化了人们对政府的依赖,我们去调研,有的地方特别是地市一级的人,为什么出现了退休年龄54岁?因为很多人感觉到退休以后更有保障,因为每年增长10%,对在职的人激励不足,肯定不愿意工作,我明明退休了,我干吗收入跟这个比,我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现在养老金的增长,这个也是对人的一个刺激。这个调法影响制度群的攀比,设定保险制度要有内在的平衡,内在本身的良性循环,这方面大家已经有了共识,因为多缴了,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对等,多交并没有多得,这和可持续性有关。 

  养老金投资的问题已经是议论多年了,考虑到养老基金安全性的问题,所以迟迟没有出台,养老保险搞增值投资运营的政策,虽然有关部门在加强,这个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来了,这是下一步的任务,这是整个的制度改革的形势。 

  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首先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中高速的增长新常态,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的优势也正在减弱,像支撑我们国家30多年快速发展的因素像劳动力、土地、资源这些要素供求关系也日益吃紧,各种约束条件和结构性的矛盾对我们现在经济快速增长制约压力正在加大。实际上财政的收入也在放慢,经济放缓,不可能保持像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长。对养老金的补贴,政府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过去的补贴也基于历史的欠账,这是政府的责任,如果真正制度良性循环的话不应该是这样的方式 

  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下降,劳动力的成本持续上升,对养老制度提出了挑战,有关这个方面已经做出预测,现在大数3个人养一个,2025年的时候大数是2个人养一个,到2050年几乎是1.11养一个人,所以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我们养老制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再就是面对挑战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力度加大,现在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深远的影响产业的变革,形成了很多的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新的增长空间,这个带来了对我们就业形态的变化,更多是自由的、开放的、创业的从业方式。对灵活人员就业的概念,往往就认为是农民工,转移人口等,停留在这个认识,阶段,其实灵活就业人员包含相当多的创业者,专业白领,自雇者等等高终端就业的人,这对保障的适应性提出来了挑战,同时这个部分的人对保障水平的要求也绝不是农民工的从无到有。城镇化提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一部分农民转移人口,要从农保转进来到城市来。 

  中西部地区这部分的人保障,对于他们来说首先是就业,再就是提升技能,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报酬,然后再说就业保障,这是面临的非制度本身的面临的形势。 

  综合上述的情况,包括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得出“十三五”期间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中的重要任务。首先一个是顶层设计,制度框架形成了,运行这么多年了大家有很多的共识,对这个问题怎么来办理?通过顶层设计综合实施。 

  具体来说,总体的顶层设计首先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怎么使它平衡。 

  第二个是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通过这个统筹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养老保险当中来,因为我们制度要真正实现全覆盖还需要调整我们的制度。建立正常的增长的机制,构建可持续的制度本身包含很多内容,像最低缴费年限,延迟退休,正视保险的属性等等,是不是能够走出完全靠政府补助的现状。 

  再一个是怎么强化自我保障。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养老金制度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没有建立。我了解很多的国企,在职的6000,退休金7000,这是国企,本身也不公平。 

  基本保险只能保障人人都有,这是公平的权利,但是不能保障人人都拿一样的水平,人人都一样的富,现在造成了全国的大攀比,因此需要完善制度。当然还有可持续性,它还包括出台保值增值,出台运营的政策。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句,养老保险制度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各类参保的人、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障制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他们的认知往往会被舆论左右。制度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需要对政策的调整,需要基于国情和对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也需要科学的精算。 

  三中全会提到精算平衡,我理解是完善,并不是没有,希望专家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精神,正面的诠、,解读我们这个制度。正确引导舆论,避免群众的误解,对推进改革形成阻力,这样也是共同的目标,尽快的完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真正的惠及百姓,谢谢大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贡森发表演讲

  贡森:我要讲的主要内容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引发的问题。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最明显的成效有两个,一是形式上合体了,大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可以有效的消除身份差异。二是退休金调整办法的差异可以消除。 

  补充养老保险有可能出现“双轨”,但可以避免。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制度安排基本相同,但事实中可能出现前者发展缓慢,后者马上普遍开展的情况。防范措施是,随着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率降低,大企业可利用由市场渠道开展企业年金市场。小企业可利用政府渠道开展,解决分摊的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 

  职业年金,廉政年金的给付应设置条件,退休时的廉洁审查,可以在60到65岁再开始发放。 

  接下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基本保险和普通养老保险的关系,目前叠加关系在20%+8%之外,希望企业额外拿出8%+4%开展补充保险。很多企业参加不了,形成新的“双轨制。 

  二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年金制度两者之间走向替代关系。希望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能够降低,给企业开展年金留出空间。 

  很多国家,包括有的发达国家,老人收益中30%以上是劳动收入。很多的企业能承担的基本保险就不错了,这很可能导致出现新的双轨制,现在不能搞叠加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而是要用替代模式。 

  按照现行缴费和计发标准,企业和机关事业参保者都获得了不错的合同,但隐性债务在扩大。 

  一个简化的估算,如果个人终生精算平衡,缴40年养20年,即2:1。 

  有很多企业瞒报基数,使得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66%,而实际费率是28%,企业少缴了5个百分点。 

  机关事业单位,精算费率40%,替代率80%,实际费率28%,少缴了12个百分点。 

  基金总体精算平衡是建立在透支未来,牺牲年轻一代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精算,财政要承担责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和费率,加快发展年金。国家举办基本养老金,对补充养老保险(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替代率60%,养老金总水平到80%左右。 

  最后的建议是重视精算原则,推进养老保险全面改革。 

  降低基本费率,同时尽早恢复终生精算平衡,降低基本待遇,调高计发系数,调低计入资金。

 

  世界银行社会保障专家王德文最后点评

  王德文:我对四位专家做一个点评。 四位专家的方言,提出了三个新常态。一是改革出发点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保障中国经济持续性增长,完善向高收入国家转型。二是人口和劳动力市场新常态。三是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经济性常态,增速减缓带来财政收入制约。 

  四位专家所提到的主要领域,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法,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功能,收入再分配,减轻老年贫困以及消费平滑,这些是我们改革的目标。至于改革的方法,几位专家都已经谈到了,既有覆盖面的问题,公平性的问题,可携带的流动性,还有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直播结束,谢谢您的关注!

top会议日程

08:30 – 09:00

签到注册

09:00 – 10:10

第一单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内容发布
主持人: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主旨发言:
——张盈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房连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齐传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高庆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魏吉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10:10 - 10:25

茶歇

10:25 - 12:00

第二单元: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探讨
主持人:邓大松教授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人:
——米 红教授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
——李晓林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
——郑 伟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郝 勇教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万晴瑶博士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
评论人:封进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讨论与提问

12:00 - 13:20

午餐

13:30 – 15:00

第三单元: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高层论坛
主持人: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欢迎致辞: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嘉宾致辞:
——楼继伟 财政部部长
——周延礼 保监会副主席
——王建伦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
——李剑阁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原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
——吴小晖 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

中国保险学会养老金分会揭牌仪式
主持人:姚庆海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周延礼副主席和李培林副院长共同揭牌

15:00 – 15:10

茶歇

15:10 - 16:30

第四单元: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形势与任务
主持人:姚庆海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发言人:
——尹艳林 中财办经济二局局长
——唐霁松 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
——纪 宁 发改委收入分配司副司长
——贡 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
评论人:王德文 世界银行社会保障专家
讨论与提问

 

 

top嘉宾介绍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41706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