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外杠杆资金“潜入”A股

吴娟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在北向资金流量显著增加的同时,也伴随大进大出的现象:如第一天是巨量净流入,第二天则巨量净流出,循环往复,类似情形屡次出现。

  若北向资金背后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布局A股多为长期投资,那么为何北向资金流量会如此这般地大进大出?有业内人士认为,北向资金中涌入杠杆资金,导致资金对市场价格敏感程度上升。也有人认为,外资对A股看法出现分化,多空交战,导致资金时进时出。但无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业内人士都建议不要盲目跟随北向资金。

  杠杆资金活跃

  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以来,北向资金流入A股的流量显著增加。但业内人士透露,伴随流量的增加,北向资金也出现大进大出的现象。例如,3月6日、7日、8日、11日北向资金均呈现净流出,7日净流出更是达到34.92亿元;然而3月12日画风突变,北向资金转正,净流入13.41亿元;不过13日又逆转为净流出19.78亿元,14日再次逆转,变为净流入27.95亿元。

  北向资金流量为何有“过山车”般的表现?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北向资金中的杠杆资金有关。进入2019年以来,A股的表现全球最佳,与此同时香港市场资金成本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北向资金中的杠杆资金活跃起来。交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有证据表明融资交易员以非常便宜的利率从香港融资,然后通过陆股通进入A股市场。目前很难衡量这些交易的规模,但考虑到内地与香港巨大的融资息差,以及A股的盈利前景,这类交易的动机是很强的。他表示,这种来自香港的融资交易将成为市场波动激增的另一个来源。洪灏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大机构向券商银行融资的利率低至两个多点。

  香港某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人士王硕(化名)介绍,2019年以来其业务繁忙了很多。目前他的一项主要业务是为香港中小券商备案陆股通(沪股通、深股通合称“陆股通”)业务提供咨询服务。“之前香港的中小券商对陆股通都不感兴趣,2019年以来,A股上涨很快,中小券商都着急了。”随着A股的高歌猛进,包括传统券商和在线券商在内的香港券商对A股的兴致渐高。

  据了解,这些券商除了做一般的股票经纪业务,也提供融资业务。例如,一家在线券商客服人士表示,其所在券商陆股通不能提供融券服务,但是可以提供融资业务,最多为客户提供2倍杠杆,即账户里有10万港元现金的,最多可买入20万港元股票。单一客户最大借贷额目前暂定为2000万港元。

  该客户人士表示,不便透露陆股通融出的资金总额,但“这项业务为成熟业务,有一定量的客户尝试和使用。”这家在线券商官方网站上介绍,其为香港证监会认可的持牌机构。记者了解到,目前香港一个月的同业拆借利率为1.7%左右。虽然同业拆借利率并不等同于散户和机构的融资成本,但足见香港资金成本之低。

  据记者了解,除了上述融资业务,北向资金中杠杆资金还有至少两大来源。

  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房东明表示,全球股票市场基本实行T+2交收制,即若周一发生交易,资金要在周三才能交收。因此当外资卖了其他地区的股票后,也可能出现没钱买A股的问题。不同市场交收机制的差异催生了外资的第二种融资需求,部分券商也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构成北向资金中杠杆资金的另一来源。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部分融资与市场的波动性关联不大。

  此外,另一类涌向A股的杠杆资金则来自杠杆ETF。2019年以来,A股赚钱效应在海外扩散,海外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推出了杠杆型A股ETF。这些ETF整体规模不大,但是增速可观,这也成为北向资金中杠杆资金的来源之一。

  不过,一家香港本地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做融资交易的多为散户,香港稍微大一点的机构使用杠杆都非常谨慎,“胆子大的都死光了”。

  洪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也有散户,北向资金也并非都是理性、坚持长期投资的“聪明”钱。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