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懂上市公司生意经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副总经理 中泰开阳价值优选基金经理 田瑀
  经常有投资者会问,从披露的季报来看,为什么我的投资组合会呈现出行业分散、持股又很集中的特点?笔者个人的理解是,组合行业的分散有助于平抑组合波动;但持股集中则是因为要通过仓位兑现研究的价值,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读懂上市公司的生意经。
  事实上,读懂一门生意经并不容易,深度研究以及持续跟踪会耗费大量精力,且期间务必做到拒绝以“半成品”为原料的研究。
  这里的“半成品”,指的是一些中间结论。如果平时经常阅读研究报告,一定不会对“某公司成本有优势、有竞争力”、“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更愿意选择它”这样的内容陌生。它们就是所谓的“半成品”。作为中间结论,它们不足以直接形成投资结论(如买入或卖出),却又是形成结论时重要的前提假设。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半成品”以市场共识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直接基于这些“半成品”做决策,却会埋下重重隐患。
  举个例子,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报告,其观点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为在成本端有优势,未来的市占率会逐步走高。乍看之下,在产品同质化(质量、性能同质)的充分竞争市场,通过低成本占领市场的逻辑很顺畅。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一旦扎根一手的基础信息后就会发现,在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替代国外供应商的过程中,很多因素的出现都会减缓这个进程,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零部件供应商的遴选机制、进入供应商名单之后的磨合节奏、不同车型在生命周期更换供应商的程序及频率、新车型的推出节奏、突发质量问题车企如何决策等等。
  因此,为了真正弄清楚这家企业究竟在成本端有没有优势、有哪些优势,至少要给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客户为什么会更换供应商?选供应商的流程是什么?大小企业遴选的原则一样吗?客户更换供应商的契机是什么?客户更换供应商的节奏是什么?给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低成本还是稳定的品控?客户的购买频率如何?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感知途径是什么?成本优势来源于何处?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会使“市占率稳步提升”这个看似逻辑合理的“半成品”不再那么理所当然。
  再比如,曾经有一家风电行业上市公司,由于若干年的优秀经营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市场定义为具备“护城河”。确实,从历史上的财务数据来看,它很优秀、市场份额也很高。但优秀的财务数据是结果,具体投资中还要为这个结果找到归因——“护城河”是如何形成的,是采购规模所致,还是选型上的规模效应,或是能够稳定运行的时间更长、后期维护成本更低?事实上,一旦对具备“护城河”这个“半成品”存疑,我们就会对这些所谓共识刨根问底,继而发现上述结论的归因并不可持续。
  当然,投资者可能会问,既然“一手信息”相对于“半成品”,会给我们提供那么多的额外信息,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会不自觉地接受“半成品”?
  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一手信息”更琐碎、不易得;二是即便拒绝了“半成品”自己再做一轮研究,大多数情况下的结论其实和“半成品”差异不大,因此这个动作可能不太经济。而且,通常挑战权威、共识会被认为是不自量力,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自然会让人下意识地回避。
  但这是一种典型的困难后置心理,就是事前把重要性很强、错的概率很低的事情交给别人,这也是我所认为的投资大忌。拒绝“半成品”的背后,要以事无巨细的态度做研究,以企业家的角度去看待公司,关注细节,对于任何蛛丝马迹都要刨根问底,客观挑剔。
  所有的价值投资者必然会遇到市场考验,值得依赖的有且只有对公司本身的研究足够充分与深入,这也正是价值投资者在下跌的过程中敢于逆向而行的底气。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