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指数增强“不强了” 量化私募跌落风口

李惠敏 张舒琳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私募量化指增产品近期集体回调,此前业绩亮眼的中证500指增产品更是重灾区,大幅跑输同期股指。业内人士认为,前期因为风格暴露而获得高收益的量化产品,近期也因风格暴露而导致其在市场风格轮动时产品回撤幅度较大。

  产品现集体回撤

  “今年的量化就像‘风口上的猪’。”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某三方平台数据,百亿量化私募达到24家,有三家头部量化私募规模近千亿元。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共有量化/对冲策略基金13465只(含FOF),规模合计6999.87亿元。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10340亿元,迈过“1万亿”关口。

  赚钱效应是今年量化私募规模猛增的主因。明晟东诚投资副总监刘洋认为,今年市场呈现较为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成交量较为活跃,对股票量化策略较为友好。同时,以中证500和中证1000为代表的指数贝塔较强,也拉高了今年私募量化产品的整体业绩,量化产品的赚钱效应有所显现。

  不过,此前业绩亮眼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近期集体“失灵”,沦为“指数减弱”。多数私募指增产品收益为负,并大幅跑输同期股指。记者了解到,某家量化私募于9月中下旬新成立的产品,在带有一定对冲比例的情况下,最新净值已不足0.9元。

  据某量化私募提供的数据显示,8月27日至11月5日,同业超额收益平均回撤4.23%,同业累计超额收益最大回撤6.67%;11月1日至11月5日,同业超额收益平均回撤1.82%,同业累计超额收益最大回撤3.66%。

  风格暴露成主因

  对于近期部分量化指数增强产品的回撤,卓识投资首席执行官张卓表示,近期回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8月底以来指数出现回撤,但指数的回撤并不是引起指数增强产品回撤的主因;二是市场风格轮动,导致部分风险收益比例较高的量化管理人的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出现了大幅回撤,不过不同量化管理人之间阿尔法回撤差别很大。

  对于第二点,他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指数增强的收益主要分为风险收益和纯超额收益。其中,策略里风险收益占比较大的这一类管理人,前期因为风格暴露而获得比做纯超额收益的量化管理人更高的收益,但也因风格暴露导致其在近期市场风格轮动时产品回撤较大。

  刘洋也表示,一方面,在前期的市场行情中部分管理人在通过对热门行业、板块和风格等持续暴露获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随着9月以来指数大幅调整,周期板块回调明显,市场风格轮动加速,管理人通过偏配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出现大幅回撤。另一方面,市场增量资金减少,市场的交易特征有所改变。市场成交下滑、日内有效波动降低、行业和风格切换速度明显加快,不利于量化策略的持续良好表现。

  与此同时,一些量化机构也因规模因素遭受到了操作之难。“一方面,部分管理规模较大的量化私募管理人,纯超额收益不足以分享给所有管理的份额,获取纯超额收益的能力相对减弱后,暴露一定的风格可以提升预期超额收益;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策略本身获取纯超额收益的能力较弱,完全控制风格后超额收益较低,这种情况下容易选择暴露风格来提升长期收益。”张卓表示。

  回撤将接近尾声

  对于风格暴露导致的回撤,不少量化私募管理人表示,只能“硬扛”。不过,随着市场风格逐渐稳定,量化策略的整体回撤也将接近尾声。

  “对于风格暴露类的量化管理人,现在是最难的时候,即使回撤超过预期,管理人也不会轻易‘砍掉’这类风格因子,否则回撤的超额收益就难以快速反弹回来。大多数情况下,管理人会选择继续坚持策略,以待市场环境出现变化。”在张卓看来,实际上量化本身应该提供的是稳定或确定性高的纯超额收益,客户投资量化是为了收益特征的确定性。相比之下,主观策略对于风格判断更熟悉。

  “目前来看,市场成交量有所企稳,行业轮动速度也在减速,量化策略整体回撤可能也接近尾声,但对其中的个体风险仍需要重点关注。”刘洋表示,量化策略一般是对过去市场特征的归纳,因此每一次市场出现明显的风格切换时,都呈现出一定幅度的回撤,但随着市场风格特征逐渐稳定,量化策略还会重新适应新的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