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潮”日渐兴起、消费场景不断“破壁”……看看2020年消费新趋势

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12月18日电 题:“国潮”日渐兴起、消费场景不断“破壁”……看看2020年消费新趋势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今年以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

  什么群体消费活力旺?哪些产品受欢迎?购物有哪些新场景?记者调查发现,由技术创新应用所引发及支撑形成的新消费,正在快速发展。

  “新生代”爱“新潮”也爱“国潮”

  “今年网上消费约2万元,连孩子早教课都买的在线产品。”临近年末,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居民徐林正在盘算记账App上的全年消费记录。北京市民任波去年此时还不理解家人看直播购物的行为,今年自己已经着迷于此,“一是购物体验更直观;二是售卖花样越来越多,不仅卖日用品,连理财、健身、旅游、在线教育产品也卖。”线上购物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购物方式。

  同时,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成为消费中坚力量。商务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称,从细分消费市场来看,相关数据显示,“90后”在旅游消费群体中占比接近50%;中国餐饮消费者中“90后”占比51.4%,远超该群体在总人口的占比。“新生代”群体消费理念鲜明,消费习惯更易与基于新技术的新商业模式相适应。

  从消费品类上来看,多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高品质消费品类、智能消费品的成交额及销量增速在大幅攀升。即使是在传统观念中更看重性价比的下沉市场,人们也越来越愿意尝试一些单价不低、较为新奇的商品。比如京东数据显示,该平台今年“双11”期间在农村市场中,智能消费亮点明显,比如智能配饰与洗碗机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128%、123%。

  国产品牌订单量同样攀升明显,甚至在有些品类出现了明显的“国潮”现象。“有怀旧的情感在里面,但购买还是因为国货的高品质。”陕西省铜川市民小李在“双12”抢购了百雀羚面膜和大白兔奶糖礼盒。

  消费场景不断“破壁”

  今年以来,直播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以拼多多数据为例,截至10月31日,相关助农专区和活动,已累计成交5.5亿单,卖出农副产品32.5亿斤。

  从村播到厂播再到仓播,不少保税区的海外品牌甚至实现边播、边卖、边发货,直播电商已经成为热度空前的互动消费模式。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

  直播之外,一些电商平台开始试水3D购物技术,消费者可以“站在”任意货架前,360度查看商品款式、价格,看中的商品还可一键加入购物车。新技术不断拓展商业边界,同时让消费场景一再“破壁”。

  有消费者看重“买买买”过程体验,还有消费者更在意售后服务,比如物流速度。上海市“90后”市民陆羽12月12日一早下单的红酒,中午前就送至家中,“感觉物流一年比一年快。”不仅城市物流提速,“快递进镇”“快递进村”的便捷化也在提高。京东数据则显示,今年“双11”期间,该平台上乡镇最快一单15分钟便送达。

  “我的产品我做主”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新消费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掌握、了解和预测用户的需求,继而系统性创造产品、场景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借力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开发出契合用户需求的新产品,就能在看似饱和的市场创造出奇迹,无形中释放出新消费需求。”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总监戴东阳说。

  让消费决定生产,正成为一种新潮流。“企业何时推出新产品、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不再单纯由生产环节决定,而是从大数据中‘读’懂消费需求。”施密特家居用品总经理刘伟胜说。

  11月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课题组发布的《2020新青年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分析认为,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趋势正在增强,新国货的C2M定制模式正在吸引新一代青年的购买力。

  国内市场蕴含的消费活力,正在被更多企业“看见”。智能家居品牌洁安惠一年前还是主营外贸,今年转战国内市场,来到电商平台销售其全新的智能垃圾桶,获得快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仅拼多多平台上像洁安惠这样新入驻的外贸转内销店铺,已超过11万家。

  “做企业,‘身段’一定要灵活。”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岗说。今年来,这家企业在转产口罩保障抗疫物资之余,还通过研发洗脸巾等新品、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抢抓国内消费新需求,跳出代工发展模式,主营业务营收增长约四成。(记者:杨玉华 张紫赟 阳娜 黄筱)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