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专家建议减排量先少后多 因地制宜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赵白执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赵白执南)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5月2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 26 期)上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可考虑减排量先少后多、逐步实现;应因地制宜推进,注意对不同行业和省份的影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应共同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

  宋枫建议设计合理的减排路径,可以考虑减排量先少后多、逐步实现。她认为,技术进步可能带来减排成本的下降,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等技术成本;国民收入水平也会不断上升,国民收入不同,对终端产品价格上升的承受能力不同。考虑到成本下降、承受能力上升两方面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减排带给经济的影响会更小一些。

  宋枫认为,应当因地制宜推进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社会的目标,但不同行业和省份经济结构是有差别的,实现双碳目标应兼顾安全性、成本性和公平性。“比如北京、上海等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比较‘轻’,碳排放相对较少。而内蒙古、新疆等能源输出省份,山东、江苏等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碳排放本身就较多。”她表示。

  在宋枫看来,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行业是关键部门,对能源投入结构进行调整,对于双碳目标达成的作用可能更大。电力行业又是能源行业中的关键部门。可以考虑实现电力行业零碳化,其他行业电力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此外,宋枫强调,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碳排放具有外部性,本身没有市场,需要政府提供校正价格信号失灵的功能。相关部门应在碳定价机制、市场设计、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需要产业政策与市场激励共同发力,应更多运用研发补贴,减少直接用价格政策充当产业政策带来的扭曲;在社会政策方面,应更多关注公平性。经济转型的成本是不对称的,低保、转移支付等社会政策可以考虑更多向低收入人群、受损行业和地方倾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